一、“美味秘诀” 曝光:网红锅边糊店竟藏 “毒配方”
(一)突击检查揭开非法添加黑幕
在福建漳州,曾有一家锅边糊店,其凭借独特的卤料风味吸引众多食客,一度成为当地颇具名气的网红店铺,日常生意十分火爆。然而,在 2025 年 5 月的一个工作日,漳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公安机关的执法人员对该店展开了突击检查。
执法人员依照规范流程,对店内销售的卤汁、卤料以及胡椒粉进行抽样操作,每一个样本的抽取均经过审慎考量,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存在问题的环节。检测结果令人震惊,卤水(汁)、卤大肠、卤壳肉等 5 个样品中,被检测出含有吗啡、可待因、蒂巴因等通常仅存在于管制药品中的成分。这些成分受到严格管控,出现在食品中显然严重违规。
随着调查的深入,真相逐渐明晰。该店店主陈某顺为提升卤料口感,使顾客对其锅边糊产生依赖,竟私自购买 400 粒复方甘草片,将其加工后添加到猪大肠、猪壳肉、猪内脏等卤料中,并用于锅边糊的制作对外销售。这些添加了复方甘草片的锅边糊深受顾客喜爱,累计销售额高达 100 余万元。陈某顺的行为严重触犯法律红线,将众多消费者的健康置于危险境地。
(二)成瘾性成分的 “甜蜜陷阱”
复方甘草片作为一种常见止咳药,其危害往往被忽视。实际上,复方甘草片中含有的阿片粉源自罂粟,主要成分吗啡、可待因属于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具有极强成瘾性。
长期食用含有此类成分的食品,对人体危害极大。从生理角度看,会破坏人体内分泌平衡,导致激素分泌紊乱,影响正常代谢;肝脏和肾脏作为重要的解毒和排泄器官,会因不断代谢成瘾性成分而负担过重,造成不可逆损伤。从精神层面讲,食用者会在不知不觉中对相关食物产生依赖,一旦停止食用,可能出现焦虑、失眠、烦躁等戒断反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执法人员调查发现,该锅边糊店卤料的 “异常鲜美” 是成瘾性成分刺激味觉神经的结果,这使食客产生难以抗拒的食欲,陷入恶性循环,在享受美味的同时,却忽视了自身健康正受到严重威胁。
二、从 “加药增香” 到刑事犯罪:法律红线不容践踏
(一)触犯《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严惩在即
陈某顺将含有管制药品成分的复方甘草片作为食品原料添加到锅边糊卤料中的行为,已构成严重刑事犯罪,完全符合 “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的构成要件。依据《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若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致人死亡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依照生产、销售假药罪的规定处罚,最高可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在本案中,陈某顺销售添加复方甘草片的锅边糊,销售额达 100 余万元,这不仅体现其经营规模,更凸显案件的严重性。巨大的销售额意味着众多消费者可能食用了含有毒有害成分的食品,社会危害显著。2025 年 6 月,漳州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随后公安机关及时对相关人员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法律的严惩即将到来。
(二)典型案例警示:食品安全犯罪零容忍
漳州锅边糊店案件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随着市场监管力度加大,全国多地查处了一系列食品安全违法案件,这些案例时刻警示着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在江苏,某保健品店为谋取暴利,在保健品中非法添加西地那非并包装成 “壮阳药” 销售,欺骗消费者并危害其健康,经营者最终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并承担十倍赔偿。在海南,某冻肉店因销售未经检疫的肉类,被处以 54 万元罚款。这些未经检疫的肉类可能携带病菌和寄生虫,流入市场将带来严重后果。
此次漳州案件的快速查办是 “铁拳行动” 的体现。市场监管总局通过 “铁拳行动”,对食品非法添加等违法行为采取高压态势,坚决维护食品安全和市场秩序。这表明任何在食品安全上违规、触碰法律红线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严惩。在食品安全问题上,必须坚持零容忍原则,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小作坊,都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保障食品质量安全,否则将面临法律制裁和市场淘汰。
三、消费者如何警惕 “毒美味”?三招教你辨风险
漳州锅边糊店案例为消费者敲响警钟,在享受美食时,需保持警惕,学会辨别食品潜在风险,保障自身和家人健康。
(一)拒绝 “异常诱惑”:警惕过鲜过香的食品
日常生活中,天然食材的风味自然、温和且持久。以普通卤味为例,正常卤味通过香料搭配熬煮出醇厚香味,层次分明且不刺鼻。若遇到卤味、汤底等呈现异乎寻常的鲜香,食用后还有奇特 “回韵”,很可能存在非法添加。
如本案涉事店铺卤料因添加含吗啡类成分的复方甘草片,“异常鲜美” 的味道易让食客形成消费依赖。消费者选择食品时,不应仅被浓烈香味吸引,要留意食品自然风味,辨别正常与异常味道差异。若食品味道过于浓烈不真实,应谨慎食用。
(二)查证 “三无” 隐患:选择正规商家消费
选择正规商家消费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关键。正规商家具备齐全证照,卫生状况良好,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保障。而流动摊贩或无资质小店缺乏有效监管,食品来源和加工过程难以追溯,存在较大食品安全隐患。
本案中,陈某顺店铺虽客流大,但经营管理存在严重问题,未建立正规进货台账,食品原料来源和使用情况无法有效监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难以追根溯源。消费者外出就餐或购买食品时,应优先选择证照齐全、卫生状况良好的店铺,进入餐厅前可观察店内环境、餐具卫生以及工作人员着装等,若发现问题应避免消费。
(三)善用举报渠道:12315 成维权利器
消费者在维护食品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发现食品存在异味、包装无成分说明或食用后身体不适等情况,应及时保留食品剩余部分、包装、购买凭证、消费小票等证据,并拨打 12315 投诉举报电话。12315 是市场监管部门设立的投诉举报热线,消费者遇到市场监管相关问题均可通过此渠道反映。
在 2025 年 “守护消费” 行动中,全国通过 12315 渠道查处的食品违法案件同比增长 23%,显示出消费者参与对监管工作的重要推动作用。消费者的每一次举报都可能成为揭开食品安全违法黑幕的关键线索,拨打 12315 后,市场监管部门能迅速介入调查,查处违法商家,保障更多消费者权益。若消费者食用食品后出现不适症状或发现食品问题,应立即拨打 12315 投诉举报,并提供详细信息和证据,以便监管部门快速准确开展调查。
四、从源头守护 “舌尖上的安全”:监管组合拳持续发力
漳州锅边糊店案件的查处,体现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强化。近年来,监管部门为守护人民群众 “舌尖上的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从制度建设到技术创新,多管齐下。
(一)行刑衔接加速:违法成本大幅提升
在漳州锅边糊店案件中,市场监管局与公安机关紧密合作,实现行政调查与刑事侦查的高效对接。从 2025 年 5 月现场检查到 6 月移送公安机关,整个过程仅用 1 个月,较以往类似案件办理流程提速 50%。这种高效行刑衔接机制让违法者无处可逃,大幅提高违法成本。
自 2025 年起,全国多地建立食品犯罪 “快检快诉” 机制。浙江市场监管部门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联合签署《关于建立食品药品安全刑事案件快速办理机制的意见》,明确案件受理、调查取证、移送起诉、审判等各环节时间节点和工作要求,确保案件快速公正处理。广东通过建立食品犯罪侦查专业队伍,加强公安机关与市场监管部门协作配合,精准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行为。这些机制使行政部门发现违法行为后能迅速移送案件,公安机关快速侦查,检察院和法院加快审查起诉和审判进度,形成对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强大震慑。
(二)技术监管升级:AI + 大数据精准溯源
监管部门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效能,推广 “区块链 + 食品溯源” 系统是重要举措之一。通过该系统,食品从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到销售流通各环节数据实时记录在区块链上,形成不可篡改的 “数据账本”。消费者扫描食品包装二维码,即可获取食品原料产地、供应商、加工参数、运输和销售路径等详细溯源信息。
以漳州为例,2025 年上半年,当地智能监控系统预警食品添加剂异常案例达 17 起,预警信息及时反馈给监管部门,监管人员迅速行动调查处理,提前阻断安全隐患。江苏市场监管部门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综合分析食品生产企业生产、销售和投诉数据,成功发现多家企业违规添加和虚假标注问题。精准数据分析使监管部门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监管工作,提高监管效率和准确性。
结语:美味不能靠 “歪招”,安全才是真 “秘方”
陈某顺的案例并非个例,当 “增香” 变为 “增毒”,换来的不是生意兴旺,而是法律严惩。食品安全是民生底线,不容任何投机取巧行为。作为消费者,应提高辨别能力,拒绝 “问题食品”,并主动监督举报;作为经营者,应明白诚信守法是长久经营的根本。守护 “舌尖上的安全”,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本文数据来源:市场监管总局、漳州市市场监管局、公开法律案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