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 “企业物流” 到 “物流企业”:一场跨越 25 年的转型突围
(一)起步:为 “冷鲜肉革命” 搭建冷链护城河(2000 - 2019)
21 世纪初,国内肉类市场主要以传统热鲜肉和冷冻肉为主,消费者对于肉类品质和新鲜度的更高追求亟待满足。2000 年,双汇作为行业开拓者,从欧洲引入国内首条冷鲜肉生产线,此举措在行业内引发了显著变革。同时,双汇构建了 “冷链生产 - 运输 - 销售” 全链路模式,正式开启中国肉类品牌化进程。此前,肉类从屠宰场运输至消费者手中,通常需经历长时间常温运输,其新鲜度和品质难以保障。而双汇的冷鲜肉模式,有效确保了肉类产品能以最佳状态送达消费者餐桌。
为保障该模式的高效运行,2003 年双汇物流公司成立。成立初期,其主要承担企业内部配送任务。公司整合 1200 台自有冷藏车,构建起覆盖 21 个省份的冷链网络。在物流信息化程度尚不完善的时期,双汇物流实现了 “产品从屠宰到商超 48 小时达” 的高效配送,这在当时的肉类物流行业中表现突出。例如,东北地区的消费者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购买到来自养殖场且经过屠宰加工后迅速配送至超市的双汇冷鲜肉,这种对新鲜度和时效性的保障,为双汇冷鲜肉的市场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积累了良好的经验与口碑。
(二)破局:剥离独立运作,破解行业 “车货错配” 痛点(2019 年至今)
随着国内冷链物流行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2019 年,双汇物流从集团剥离并独立运作,这一转变使其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其中行业内普遍存在的 “车货错配” 问题成为主要挑战。
为解决该痛点,双汇物流基于对物流行业的深刻理解和敏锐洞察,建立网络货运平台。该平台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更合理的运力价格匹配。在平台建立前,“车找货” 过程耗时较长且效率低下,平均需 3 天,造成时间成本浪费和物流资源闲置。双汇物流网络货运平台上线后,“车找货” 周期从平均 3 天缩短至 6 小时,运输成本降低 15%。这不仅提高了车辆利用率,还为货主节省了大量物流成本,实现双赢局面。
截至 2025 年,双汇物流已形成 “1200 台自有运力 + 29 万社会车辆” 的混编运力体系,具备强大运输能力。目前,双汇物流日运能达 2 万吨,年发运量突破 700 万吨,冷链自有运力规模在行业中位居首位。其不仅能够高效完成双汇集团内部物流配送任务,还凭借自身实力向外部市场拓展业务,为众多企业提供优质物流服务,成为国内冷链物流行业的领军企业。
二、智慧物流中枢:20 个系统织就 “全程可视” 网络
(一)数字孪生:万吨级冷链的 “智慧神经”
双汇物流指挥中心配备 200㎡超大显示屏,犹如智慧中枢,实时监控全国冷藏车动态。每辆冷藏车与指挥中心深度连接,车厢温度监测精度控制在 ±0.5℃以内,确保肉类产品处于最佳保鲜环境。车辆位置坐标、行驶轨迹及司机状态均在监控范围内,一旦车辆温度异常持续超过 5 分钟,系统立即触发三级预警,相关工作人员迅速响应,确保产品不受影响。在此监控体系下,双汇物流产品温控合格率高达 99.5%,在冷链物流行业表现卓越。
此外,双汇物流借助 AI 算法优化运输路径。以往司机规划路线主要依靠经验和传统地图导航,易导致路线不合理,造成时间和成本浪费。如今,AI 算法综合考虑路况、天气、交通管制等因素,为每次运输制定最优路线。以北京到广州的运输为例,在 AI 算法辅助下,运输时间从 60 小时缩短至 48 小时,干线运输效率提升 20%;上海到武汉的运输时间从 36 小时缩短至 24 小时,实现高效配送。这有效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增强了双汇的市场竞争力。
(二)全链数字化:从订单到签收的 “无缝衔接”
在双汇物流数字化体系中,自研 ERP 系统串联 20 个信息化模块,实现物流流程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订单管理、车辆调度、财务结算均可在线操作。
客户下单后,系统根据订单信息在 “1200 台自有运力 + 29 万社会车辆” 的运力资源库中匹配最优运输车辆。对于距离近、时效性要求高的订单,优先调配自有车辆;对于长途或货物量大的订单,综合考虑成本和效率选择合适的社会车辆。这种智能化运力匹配方式提高了车辆利用率,降低了运输成本。
运输过程中,系统实时生成电子回单,记录货物运输状态和位置信息,客户可随时查询运输进度。货物送达签收后,系统在 2 小时内完成结算,相比行业平均 72 小时的结算周期,双汇物流将资金周转效率提升了 3 倍,有助于企业快速回笼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运营效益。
三、仓储网络布局:12 个枢纽仓 + 38 个城市仓,织密 “最后一公里”
(一)枢纽仓:打造区域分拨 “强支点”
2020 年,郑州物流园开工建设,拉开双汇物流十大园区建设序幕。在双汇战略布局中,规划的 12 个区域枢纽仓分布于全国各地。以广州、上海、武汉等核心城市的枢纽仓为例,单仓容量均超 2 万吨。
这些枢纽仓内部布局和功能设计合理,配备 - 18℃冷冻库、0 - 4℃冷藏库和常温库,满足不同产品存储需求。同时,枢纽仓支持 “干线运输 + 区域调拨 + 产品展示” 一体化运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以华中枢纽仓为例,凭借优越地理位置,成为区域分拨关键节点。从这里出发,货物可快速辐射湖北、湖南、河南、江西、安徽 5 个省份,实现 “华中发货,24 小时达周边省份” 的高效配送,满足客户对时效性的高要求。
(二)城市配送仓:破解 “最后 100 米” 效率难题
在仓储网络末端,38 个城市仓精准布局,聚焦末端配送。城市仓单仓覆盖半径 30 - 50 公里,仓内配备智能分拣系统,订单处理能力达 5000 单 / 小时,大幅提高配送效率。
针对商超便利店客户群体,双汇物流推出 “凌晨达” 服务,客户晚 10 点前下单,次日 7 点前可收货,配送时效较传统模式提升 40%。目前,双汇物流已服务麦当劳、7 - 11 等众多世界 500 强企业,订单准时交付率达 99.2%,彰显其在城市配送方面的强大实力和优质服务,赢得良好市场口碑和客户信赖。
四、从 “物流服务商” 到 “生态构建者”:双汇的下一步棋
(一)开放赋能:从内部支撑到行业共享
在冷链物流行业,双汇物流已从双汇集团内部物流支撑力量转变为具有广泛市场影响力的企业。目前,双汇物流在满足双汇自身每年 300 万吨配送需求的基础上,外部业务占比达 40%。
双汇物流为蒙牛、三全等知名企业提供全方位冷链物流服务。以蒙牛低温酸奶配送为例,双汇物流根据蒙牛需求,制定 “仓储 + 运输 + 温控” 全链条服务方案。仓储环节,提供 0 - 4℃精准温控环境;运输过程中,全程监控车厢温度,将温度波动控制在 ±0.5℃以内,提高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双方互利共赢。
2025 年,郑州冷易通物流园投入使用,该物流园拥有 25 万吨冷库资源,为中小食品企业开启 “共享仓配” 新模式。中小食品企业依托该物流园,可降低仓储成本 35%,使其能够将更多资金投入产品研发和市场拓展,提升自身竞争力。双汇物流在该共享平台上整合资源,为行业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环境,促进了行业协同发展。
(二)技术突围:瞄准 “无人化 + 低碳化”
在科技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双汇物流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以提升物流效率,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目前,双汇物流正在试点无人叉车和 AGV 机器人分拣技术。
在郑州物流园区,无人叉车可根据系统指令精准搬运货物,操作精度达 ±5 毫米,提高了货物搬运的准确性和效率;AGV 机器人能自动识别货物位置和信息,快速完成分拣任务,分拣效率提升 50%。这些智能设备的应用,降低了人力成本,减少了人为错误。
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双汇物流大力推广新能源冷藏车,提高自有车队电动化率。截至 2025 年,自有车队电动化率达 30%,处于行业领先水平。新能源冷藏车采用电动驱动技术,相比传统燃油车,碳排放强度降低 40%。为进一步实现绿色发展目标,双汇物流计划接入 “光伏 + 储能” 系统,实现物流园 100% 绿电供应,构建绿色循环的能源利用体系,体现了其在推动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方面的决心和担当,为冷链物流行业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榜样。
结语:冷链物流的 “双汇模式” 如何复制?
从 “保障内部供应” 到 “定义行业标准”,双汇物流的发展历程表明,冷链物流的核心竞争力在于 “重资产投入 + 数字化赋能 + 生态化布局” 的深度融合。当行业还在为 “断链”“低效” 问题困扰时,双汇已用 25 年构建起 “干线有速度、仓储有温度、服务有深度” 的物流网络。对于食品企业而言,双汇物流不仅是物流服务提供商,更是解决 “鲜度焦虑” 的关键因素。在 “朝发夕至” 的高效物流背后,是中国冷链物流从跟跑到领跑的时代跨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