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央视舞台上的民生承诺:实现平价与高品质猪肉的兼得
(一)一场晚会所彰显的行业担当
在大众日常饮食结构中,猪肉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餐桌饮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当下追求高品质生活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保障猪肉品质优良的同时,确保其价格保持在合理亲民的水平,成为整个生猪养殖及肉类加工行业面临的核心挑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举办的 “中国品质生活” 晚会,犹如一扇聚焦民生议题的窗口,将这一行业关键命题清晰地呈现在大众视野之中。
牧原食品董事长秦英林携五花肉、排骨等经典猪肉产品,以及处于培育阶段的 “雪花猪肉” 亮相晚会,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其提出的 “让大众以平价购买到高品质的猪肉” 理念,不仅深刻体现了牧原食品多年来在生猪养殖领域深耕细作的初心,更可视为在 “菜篮子” 民生工程范畴内,向广大民众作出的庄重承诺。在此次晚会上,牧原食品的展示行为,不仅是产品的呈现,更彰显出企业在化解 “价格” 与 “品质” 矛盾命题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定决心与高度担当。
(二)从理念口号到实践底气的品质逻辑构建
在消费市场环境中,消费者普遍存在一种认知惯性,即低价往往难以与优质划等号,尤其是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当下,对于直接入口的食品,消费者的态度更为谨慎。当牧原食品提出 “平价享高品质” 的理念时,消费者难免会产生疑虑。事实上,牧原食品的信心源自其精心构建并不断完善的全产业链闭环管理模式。
在饲料研发环节,牧原食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深入开展生猪在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求的研究工作,精准制定饲料配方,旨在确保每一头生猪都能摄取到符合其生长阶段需求的均衡营养。这一举措类似于为运动员量身定制专属营养餐,为生猪的健康成长提供充足能量支持。在生猪养殖阶段,牧原食品充分运用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对养殖环境中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以及生猪的健康数据进行实时、精准监测。无论面对东北零下 40℃的严寒,还是海南 40℃的酷暑,牧原食品的猪舍内均可通过智能调控系统保持四季如春的适宜环境,为生猪营造了极为舒适的生长空间,助力其健康成长。
进入屠宰加工环节,牧原食品更是秉持严格的质量把控标准。单场配备 30 多名经过严格考核且资质合格的屠宰检验人员,设立 18 个检验岗位,对猪肉产品实施全程在线品质检验与把关,确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产品品质的细微环节。更为关键的是,牧原食品建立了完备的溯源系统,每一块猪肉均可通过溯源码便捷查询其养殖档案、检验报告等详细信息,真正实现了 “从农场到餐桌” 的全程透明化管理,切实保障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让消费者能够放心购买、安心食用。
二、全产业链闭环:各环节均为品质保障的关键防线
(一)饲料研发:精准营养的个性化定制
在生猪养殖产业体系中,饲料的作用如同一场精心编排的 “营养交响乐”,而牧原食品则扮演着技艺精湛的 “指挥家” 角色。牧原食品建立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汇聚了众多行业资深专家,他们深入研究生猪在哺乳期、保育期、育肥期等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如同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制定专属成长食谱。
在育肥期,随着生猪体重的持续增加,其对蛋白质、能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牧原食品研发的 200 余种饲料配方,能够精准契合这些动态变化的需求。例如,在育肥猪后期,饲料中添加益生菌,这一举措并非简单的锦上添花,而是具有显著的实际效果。益生菌不仅能够将生猪对饲料的消化率提升 3%-5%,确保每一份营养都能被充分吸收利用,还能从源头上减少抗生素的使用。这一做法如同为生猪打造了一个健康稳定的 “内环境”,使其在茁壮成长的同时,产出的猪肉更加安全、健康,高度契合当下消费者对于绿色、健康食品的消费追求。
(二)智能养殖:为生猪提供航空舱级的生活环境
踏入牧原食品的智能化养殖场,仿佛置身于一个为生猪精心打造的 “未来家园”,处处彰显着浓厚的科技氛围。生猪居住在配备新风系统、地暖、空调的 “恒温房” 内,无论外界气候条件如何变化,猪舍内的室温始终被精准控制在 18 - 22℃这一最适宜生猪生长的温度区间,为生猪营造出四季如春的舒适环境。
生猪饮用的是经过三级过滤的纯净水,每一滴水都纯净无污染,为生猪的健康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食用的是通过自动化投喂系统精准配送的 “营养餐”,该系统能够根据每头猪的体重、日龄、健康状况等多维度数据,实现 “千猪千面” 的精准供给,真正做到了按需分配。在如此优越的生长环境下,生猪的发病率降低了 20%,肉质嫩度提升了 15%。这不仅保障了生猪的健康快乐成长,也让消费者能够品尝到更加鲜嫩、美味的猪肉,每一口都凝聚着牧原食品对品质的执着追求。
(三)屠宰加工:18 道检验工序的严苛标准
若将养殖环节视为孕育优质猪肉的关键起点,那么屠宰加工环节则是守护产品品质的最后一道关键防线,而牧原食品在这一环节展现出了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严谨态度。在屠宰环节,牧原食品设立了 18 个检验岗位,单场配备 30 名以上持有专业资质的检验员,他们如同坚守品质底线的 “卫士”,对每头生猪进行 “在线逐头检验”。
检验内容涵盖疫病、药残、瘦肉精等 62 项关键指标,每一项指标都紧密关联着猪肉的品质和消费者的健康安全。与国家标准相比,牧原食品的企业内控标准严格程度提升了 40%,这种自我加压、自我提升的做法,充分体现了牧原食品对品质的极致追求。以猪瘟检测为例,牧原食品将检测灵敏度提升至 0.1ng/mL,能够更精准地检测出猪瘟病毒,确保出厂的每一块猪肉都达到 100% 合格标准。只有通过这 18 道严格检验工序的猪肉,才有资格贴上牧原食品的品牌标签,进入市场,走向消费者的餐桌,切实保障消费者能够放心食用。
三、60 亿投入育种领域:破解 “好猪靠进口” 的行业发展瓶颈
(一)种源自主的战略突破行动
在生猪养殖行业中,种猪犹如产业发展的核心 “芯片”,是决定猪肉品质和产业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长期以来,我国虽为养猪大国,生猪出栏量约占全球总量的一半,但在种源领域却面临着严峻挑战,超过 70% 的优质种猪依赖进口,这一现状如同高悬头顶的 “达摩克利斯之剑”,严重制约着我国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打破这一困境,牧原食品果断投入 60 亿元,全力打造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健康育种平台。该平台汇聚了众多顶尖育种专家和先进技术设备,运用基因组选择、AI 选种等前沿技术,开启了一场旨在实现种源自主的关键 “破局之战”。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牧原食品成功培育出 “牧原系” 种猪,其 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达到 29 头,远超国内平均 24 头的水平,甚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
除繁殖性能显著提升外,“牧原系” 种猪在肉质方面同样表现出色。通过精准的基因调控和选育技术,猪肉的肌内脂肪含量提升了 25%,使得猪肉纹理更加细腻,烹饪过程中能够释放出更为浓郁的香味,每一口都散发着醇厚的肉香;蛋白质含量增加了 8%,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丰富的营养成分,让消费者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能摄取更多营养,保障健康饮食。牧原食品在种源领域的重大突破,不仅为自身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更为我国生猪产业实现自主可控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二)面向未来的 “雪花猪肉” 培育探索
在 “中国品质生活” 晚会上,牧原食品展示的 “雪花猪肉” 成为全场焦点。这种猪肉的脂肪纹理如同雪花牛肉般细腻,呈现出如大理石般的优美花纹,仅从外观上便能激发人们的食欲。而其背后,是牧原食品育种团队长达 8 年的艰苦探索与不懈努力。
为培育出这种独特的猪肉品种,牧原食品的科研人员深入开展脂肪沉积基因研究,通过精准调控基因表达,实现猪肉中脂肪的均匀分布,从而形成独特的雪花纹理。这种雪花猪肉不仅保留了猪肉原有的鲜香风味,还具备更加细腻、嫩滑的口感,咬上一口,丰富的油脂在口中散开,带来前所未有的味觉享受。
目前,雪花猪肉已进入中试阶段,牧原食品正加快推进其规模化养殖进程,预计到 2026 年,这种高品质猪肉将实现规模化出栏,走进更多消费者的生活。届时,消费者将有机会以合理价格品尝到这种曾经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美味猪肉,切实感受牧原食品在品质探索道路上带来的创新变革。牧原食品对雪花猪肉的探索,不仅体现了其对品质的极致追求,更是对未来消费趋势的精准预判,为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开辟了新路径。
四、当 “企业使命” 融入民生保障:从 “养好猪” 到 “惠民生” 的价值升华
(一)价格调控的市场稳定作用
生猪价格在市场中呈现出显著的波动性,这种波动不仅对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产生直接影响,也密切关联着广大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饮食成本,即 “菜篮子” 问题。牧原食品在市场价格波动过程中,发挥着如同 “稳定器” 般的关键作用。凭借其拥有的 1000 + 养殖场的规模化优势,牧原食品能够有效应对市场价格波动。
2024 年,在猪价低迷期,市场上猪肉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牧原食品依然维持 15 元 / 公斤的稳定售价,较市场价低 10%-15%。这意味着消费者在购买猪肉时,每公斤可节省 1.5 - 2.25 元左右。以一个普通家庭每月购买 10 公斤猪肉计算,每月可节省 15 - 22.5 元,一年累计可节省 180 - 270 元,这对于普通家庭而言,是一笔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
2025 年上半年,面对行业产能过剩的严峻形势,牧原食品主动采取行动,调减母猪存栏 32 万头,这一举措相当于减少了 900 万头生猪的市场供给。牧原食品如同一位精准把握市场动态的 “调节师”,通过合理优化产能结构,有效避免了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当市场猪肉供应过剩时,及时减少产能,防止价格过度下跌;当供应不足时,合理调整产能,保障市场供应的稳定性。这种主动作为、积极担当的企业精神,不仅展现了牧原食品的社会责任感,也让老百姓能够在稳定的价格环境下,放心购买到优质猪肉,切实守护了百姓的 “菜篮子”,稳固了民生保障的根基。
(二)科技普惠的产业链赋能效应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牧原食品不仅将先进的智能化养殖技术深度应用于自身发展,还积极向 1200 + 合作农户开放共享这些技术资源,扮演着无私的 “科技使者” 角色,推动科技成果在整个产业链中的广泛传播与应用。
牧原食品免费为合作农户提供基于自身多年养殖经验和先进科技理念设计的猪舍设计方案,确保猪舍环境更加适宜生猪生长。同时,利用自身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专业兽医团队,为农户提供疫病防控方案,帮助农户有效预防和控制疫病发生。通过这些技术支持,合作农户的养殖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年均增收 30 万元。这一举措不仅增加了农户的经济收入,也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注入了强大动力。
牧原食品自主研发的 “猪联网” 系统,已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中的重要 “基础设施”。该系统接入了全国 20% 的生猪养殖数据,犹如一个庞大的 “数据大脑”,能够实时收集、分析和处理各类养殖数据。通过 “猪联网”,养殖户可实时了解生猪的生长状况、健康信息以及市场价格走势等关键数据,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养殖决策。同时,“猪联网” 也为政府部门提供了精准的行业数据支持,助力政府更好地开展市场调控和政策制定工作,推动整个行业朝着更加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稳步迈进,使科技发展成果惠及每一位行业从业者。
五、结语:品质坚守铸就 “中国肉质造” 的辉煌篇章
从秦英林手中展示的纹理细腻如雪花般的猪肉,到万千家庭餐桌上摆放的普通排骨,牧原食品的发展历程,宛如一面镜子,清晰映照出中国食品企业在品质提升道路上的不懈探索与重大突破。在消费升级的时代浪潮中,众多企业都在积极思考如何有效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牧原食品给出了具有示范意义的答案:不盲目追求高价格定位,而是凭借全产业链科技创新筑牢品质根基,以 60 亿育种投入攻克行业 “卡脖子” 难题,最终成功将 “平价高品质” 从一句响亮的理念口号转变为摆在消费者面前的现实成果。
一头猪的养殖过程,串联起的是科技创新的前沿应用、民生保障的切实举措以及企业责任的有力担当。牧原食品书写的,不仅是自身企业的成长发展篇章,更是中国肉类产业从 “量的扩张” 向 “质的飞跃” 转型发展的时代答卷。展望未来,相信牧原食品将继续秉持对品质的执着追求,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持续深耕前行,为中国肉类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也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在合理价格区间内,享受到高品质猪肉带来的美好饮食体验。 (注:本文数据均来源于牧原食品公开披露信息及 “中国品质生活” 晚会官方发布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