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行业动向:国内扩张见顶,海外成破局关键
(一)国内资本开支 “急刹车”:从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
在过往的扩张阶段,牧原股份于国内生猪养殖领域快速拓展,猪场数量迅速增长。然而,当前国内生猪养殖行业已步入全新阶段。随着国内 80% 场线达到满产运营状态,自 2025 年起,牧原股份在国内的资本开支出现显著下降。数据显示,2024 年公司国内新建猪场投资同比减少 35% 。这一变化表明,牧原股份已告别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
在资本开支减少的情况下,资金的投向成为关键。牧原股份选择将资金投入现有产能的智能化改造,如对空气过滤系统进行升级,铺设 AI 巡检设备等。这些改造措施成效显著,单场效率提升 12%,资本回报率(ROIC)从 2023 年的 8% 提升至 2024 年的 15% 。这意味着,牧原股份在国内的发展策略已从大规模扩张转变为注重效率提升的精细化发展。
(二)海外布局加速:越南首站落子,瞄准千亿级市场缺口
随着国内市场逐渐趋于饱和,海外市场的广阔空间吸引了牧原股份的关注。特别是东南亚地区,虽然生猪存栏量仅占全球的 12%,但越南、印尼等国的猪肉自给率不足 95%。以越南为例,2023 年其猪肉缺口达 5%,约 25 万吨。这一缺口背后蕴含着千亿级的市场潜力有待挖掘。
2024 年 9 月,牧原股份与 BAF 越南农业股份公司签约,正式进军越南市场。此次合作,牧原股份投资 32 亿元在越南西宁省建设楼房养殖项目,规划年出栏 160 万头商品猪,并配套建设 60 万吨饲料厂。预计该项目于 2026 年投产,达产后可满足越南 3% 的猪肉需求。这不仅是牧原股份海外扩张的重要举措,也将对越南生猪养殖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二、国内收缩三大动因:产能、政策、成本三重驱动
(一)产能饱和倒逼战略转向
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加快,2024 年我国生猪规模化率已超 70%,行业格局发生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龙头,2024 年市场占有率达到 10%,出栏量高达 7160 万头。如此高的市场份额,使得牧原股份在国内进一步大规模扩产的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进一步扩张不仅面临市场饱和问题,还会加剧区域竞争,导致市场供需失衡,价格波动加剧。2025 年生猪期货近月合约跌破 12 元 / 公斤,这一价格走势反映出行业已进入成本竞争的关键阶段。在这种情况下,牧原股份果断关闭单头养殖成本超 13 元 / 公斤的低效场线,将资源集中投入到山东、河南等具有成本优势的区域。在这些区域,优秀场线的成本已低至 11.38 元 / 公斤,有效提升了公司的整体竞争力。
(二)政策引导行业 “去虚火”
政策导向对牧原股份的战略调整起到关键作用。2025 年,农业农村部明确提出 “严控新增产能”,这一政策信号表明国家正引导生猪养殖行业从高速扩张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牧原股份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将 2025 年的出栏目标锁定在 7200 - 7800 万头,同比增速仅为 0.5% - 9%,与 2020 - 2022 年期间超过 30% 的增速相比,显著放缓。
除控制养殖规模外,牧原股份还加大对屠宰加工业务的投入。2025 年,公司屠宰量目标设定为 2800 万头,同比增长 40%。通过延伸产业链,牧原股份不仅能够提升产品附加值,还能增强对市场的掌控能力。随着产业链不断完善,屠宰业务的毛利率也从 2023 年的 - 5% 提升至 2024 年的 3%,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成本优势构建护城河
在成本控制方面,牧原股份展现出强大的技术实力与创新能力。通过采用低豆粕配方,豆粕占比降至 7.3%,有效降低了饲料成本;同时,智能化养殖技术的应用成效显著,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达到 29,全程成活率提升至 86%。这些技术创新使牧原股份的养殖成本从 2023 年的 15 元 / 公斤降至 2024 年的 13 元 / 公斤,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 14.5 元 / 公斤。
随着国内资本开支下降,牧原股份计划将节省的资金投入研发领域。2025 年,公司研发预算增加 20%,重点聚焦非洲猪瘟疫苗和基因编辑育种等关键技术的研发。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牧原股份旨在巩固其在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海外扩张路径:技术输出 + 本地化运营双轮驱动
(一)越南首战:楼房养殖模式 “出海”
在越南西宁省,牧原股份投资建设的楼房养殖场成为当地生猪养殖领域的标志性项目。该五层楼高的现代化猪场采用全封闭设计,配备先进的空气过滤系统,过滤效率高达 99.9%。这一设计有效降低了疫病发生率,较传统平养模式降低 40%,为生猪提供了安全、健康的生长环境。
楼房养殖模式优势明显,不仅极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较传统猪场提升 3 倍,单场存栏母猪可达 6.4 万头,是越南传统猪场的 10 倍。针对越南高温高湿的气候特点,猪舍还加装了负压通风和湿帘降温系统,确保猪群在适宜环境中生长。通过这些技术手段,牧原股份将料肉比控制在 2.8:1,优于当地 3.2:1 的平均水平,显著提高了养殖效率。
(二)轻资产模式破局政策壁垒
面对东南亚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牧原股份采取灵活的轻资产模式。2024 年,牧原股份为 BAF 越南提供猪场设计、人员培训、疫苗配送等全链条服务。公司已输送 200 名技术骨干赴越,帮助合作方将养殖成本从 14 元 / 公斤降至 12.5 元 / 公斤,大幅提升了合作方的竞争力。
同时,牧原股份设立越南牧原全资子公司,聚焦智能化养殖设备出口。2025 年,设备订单超 5000 万美元,在规避生猪贸易壁垒的同时,打开了 “硬件 + 软件” 的技术输出空间。这种技术服务与设备输出相结合的模式,不仅降低了政策风险,还为牧原股份在海外市场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港股上市助力国际化加速
2025 年,牧原股份启动港股 IPO,计划募资 30 - 50 亿港元。这笔资金将用于多个关键领域,助力公司国际化进程。在越南,公司将建设本地化研发中心,主攻变异非洲猪瘟病毒防控。非洲猪瘟对生猪养殖行业威胁巨大,通过本地化研发,牧原股份能够更好地应对当地疫病挑战,保障养殖安全。
在东南亚冷链物流网络布局方面,牧原股份规划 3 年内建成 5 个区域冷链中心,覆盖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冷链物流是生猪养殖产业链的重要环节,能够确保猪肉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通过完善冷链物流网络,牧原股份将进一步提升其在东南亚市场的竞争力。
此外,牧原股份设立 “南洋奖学金”,与越南农林大学共建养殖专业,每年定向输送 300 名技术人才。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与当地高校合作,牧原股份能够培养出一批熟悉当地市场、掌握先进养殖技术的专业人才,为公司在海外市场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战略意义:跳出周期桎梏,重构增长逻辑
(一)对冲国内猪周期波动
国内生猪市场长期受猪周期影响,价格大幅波动给养殖企业带来巨大经营风险。2024 年,牧原股份在国内业务净利润随猪价波动幅度超过 50%,充分显示出猪周期对企业业绩的显著影响。
为应对这一挑战,牧原股份布局海外市场。随着越南项目逐步推进,预计到 2027 年,海外业务可贡献 20% 的营收和 15% 的利润。这将有效分散公司经营风险,形成 “国内稳存量、海外拓增量” 的抗周期结构。参考新希望 2023 年情况,其海外饲料业务在国内亏损时仍保持 12% 的利润率,表明海外布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滑猪周期对企业的影响。通过拓展海外市场,牧原股份有望降低对国内市场的依赖,提升抗风险能力,实现更稳健的发展。
(二)输出 “中国方案” 抢占全球价值链
在技术和模式方面,牧原股份具备强大实力和优势。其智能化养殖系统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单员工效率高达 1.2 万头 / 年,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同时,疫病防控技术成效显著,非瘟净化场占比超 60%,为生猪养殖提供有力保障。这些技术和模式已通过国内严苛环境验证,具备输出到海外市场的条件。
在东南亚地区,饲料资源丰富,以越南为例,其玉米产量年增 10%,为生猪养殖提供充足原料。而且人工成本低,仅为国内的 1/3,进一步降低养殖成本。在这样的环境下,牧原股份的成本优势可进一步放大。深圳市管理咨询行业协会郑磊指出,这种 “技术 + 模式” 的输出,有望让牧原获得海外市场的估值溢价。当前海外同类企业 PE 均值为 25 倍,高于国内养殖股 18 倍的平均水平。通过输出 “中国方案”,牧原股份不仅能够在海外市场获得更高估值,还有望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更有利位置,提升国际竞争力。
(三)打开千亿级市场想象空间
东南亚地区拥有庞大人口和巨大市场潜力,11 国总人口达 6.7 亿,人均猪肉消费量 45 公斤,虽低于全球 50 公斤的平均水平,但也意味着市场增长空间巨大。预计到 2030 年,东南亚猪肉市场规模有望达 2000 亿元,极具吸引力。
对于牧原股份来说,若能在该市场实现 5% 的市占率,即达到 100 亿元营收,将拉动整体营收增长 8%,相当于再造一个 “河南市场”。这样的市场前景,为牧原股份未来发展打开广阔空间。通过在东南亚市场布局,牧原股份有望实现业务多元化和国际化,提升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成为全球生猪养殖行业的领军企业。
五、挑战与前瞻:本土化攻坚期,三大风险需警惕
(一)疫病防控升级压力
在越南,非洲猪瘟变异毒株传播态势严峻,给牧原股份养殖业务带来巨大挑战。2025 年上半年,合作猪场周边疫情发生率急剧上升 15%,这警示牧原股份传统防控手段已难以应对,必须持续迭代生物安全技术。
为此,牧原股份引入基因测序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病毒变异情况,为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全面升级猪舍,将空气过滤系统效率提升至 99.99%,进一步降低病毒入侵风险。然而,这些升级措施导致成本增加,预计防疫成本将提高 25%。但牧原股份认为,在疫病防控方面的投入至关重要,只有保障猪群健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政策与文化壁垒
在东南亚地区,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对本土农业的保护政策日益严格,给中国猪企海外扩张带来诸多障碍。以新希望为例,其在当地建厂审批周期延长 30%,增加企业时间成本,影响项目推进进度。牧原股份在越南也面临类似问题,当地消费者对本土黑猪品种的偏好,使得牧原股份白猪推广困难。
为突破文化壁垒,牧原股份决定开展 “中越杂交” 品种培育工作。公司组建专业育种团队,与越南当地科研机构合作,利用先进基因技术,致力于培育出既符合越南消费者口味,又具备牧原股份养殖优势的新品种。但育种工作周期长达 3 年,期间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过,牧原股份相信,成功培育出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将有助于在越南市场站稳脚跟。
(三)成本管控新考验
东南亚地区豆粕价格较国内高出 10%,增加了牧原股份的饲料成本。此外,该地区物流基础设施薄弱,以越南为例,其冷链渗透率仅为 30%,导致饲料运输和产品损耗成本大幅增加。面对这一挑战,牧原股份积极寻求解决方案,计划在越南建设饲料厂,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木薯、玉米资源,降低饲料成本。
为实现这一目标,牧原股份与越南当地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原料稳定供应。同时,优化物流体系,引入先进冷链技术,提高运输效率,降低产品损耗。牧原股份的目标是将饲料成本控制在国内水平的 110% 以内,通过精细化管理和技术创新,克服成本管控新考验,实现海外业务可持续发展。
结语:从 “规模扩张” 到 “价值输出” 的关键一跃
牧原股份的战略转向,标志着中国生猪养殖行业从 “内卷式增长” 向 “全球化价值输出” 的重要转变。当国内资本开支进入调整阶段,海外市场的拓展能否推动新的增长,关键在于技术落地效率、本土化运营能力和周期风险对冲效果。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既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战略投资,也是见证中国农业科技 “出海” 的长期机遇。毕竟,在全球粮食安全日益重要的当下,具备成本优势和技术输出能力的养殖龙头企业,在市场中始终具有发展潜力和故事性。(风险提示:海外政策变动、疫病传播超预期、本地化运营不及预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