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供应链为王:上游整合降本,全链管控提效
在预制菜这一具有万亿级市场规模的赛道中,供应链的优化与成本控制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堪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生命线。深入剖析新希望、獐子岛等行业领先企业,其成功的关键很大程度上在于对供应链的深度掌控。
(一)深耕上游:从 “买原料” 到 “控源头”
新希望作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依托其 2000 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在预制菜小酥肉的原料采购环节具备显著优势。其猪肉成本较市场价低 15%,凭借这一成本优势,小酥肉年销售额成功突破 10 亿元大关,成为预制菜领域的明星单品。獐子岛同样认识到掌控源头的重要性,承包 150 万亩海洋牧场,使蒜蓉粉丝扇贝的原料成本降低 20% ,从而在海鲜预制菜市场中牢牢掌握成本优势。湖南彭记坊在宁乡建设 3000 亩香芋基地,从源头保障香芋供应,将原料损耗率从行业平均的 12% 降至 5%,实现了从田间到餐桌的高效直供,达成了品质与成本的双重优化。
(二)标准化生产:效率与品质的双重突围
在标准化生产方面,日本预制菜工厂提供了优秀范例。仅 36 名员工,却能创造年销售额达 1 亿元的佳绩,其核心在于全流程的严格标准化,从原料切割精度到中央厨房油温,再到包装封口时间,每个环节均精确可控。国内的安井食品,将鱼丸类产品复热失重率控制在 8% 以内(行业普遍为 15%),凭借对标准的严格把控,实现 “千店一味”,成为 B 端餐饮的优质选择,在预制菜市场中稳固立足。
(三)物流破局:冷链网络决定利润空间
预制菜对冷链物流要求极高,物流成本占比高达 18%。然而,头部企业已成功突破这一困境。蜀海供应链在全国布局 52 个冷链仓,通过优化运输路径,将北京到广州的运输成本降至 0.8 元 / 公斤,较行业均值低 30%,极大地提升了利润空间。美团买菜采用 “前置仓 + 次日达” 模式,把半成品净菜损耗率控制在 2%,远低于传统流通渠道 8% 的损耗,凭借高效物流在预制菜市场站稳脚跟。
二、品牌破圈:从 “卖产品” 到 “卖生活方式”
在竞争激烈的预制菜市场中,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是企业实现突破的关键因素。当三全食品、叮咚买菜等品牌在市场中崭露头角时,不难发现,成功的预制菜品牌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产品销售,而是致力于构建一种生活方式,全方位融入消费者的生活。
(一)精准定位:用场景化标签抢占心智
三全食品在品牌年轻化转型方面表现出色,其 “懒人厨房” 系列专为忙碌的年轻上班族打造。“3 分钟微波炒饭” 满足了加班到深夜的打工人迅速用餐的需求;“空气炸锅小酥肉” 契合了年轻人周末宅家追剧时的解馋需求,成功在年轻群体心中树立起 “便捷美食” 的形象,成为加班、宅家场景下的饮食首选。叮咚买菜的 “拳击虾” 另辟蹊径,瞄准当下流行的 “一人食社交”。包装上不仅印有 “剥虾神器” 使用教程,还贴心设计适合单人分量的包装,迅速在露营、野餐等社交场景中走红,抖音话题播放量超 1.2 亿次,将虾滑从普通食材转变为社交爆款。
(二)内容营销:让产品成为社交货币
在内容营销领域,钟薛高旗下的 “理象国” 水饺成绩显著。凭借 “国宴大师配方”“米其林级食材” 的高端定位,在小红书发布精美的美食图片、详细的烹饪教程,吸引了超 15 万篇种草笔记,成为小红书美食区的热门单品,不少用户自发分享食用体验,成功将产品转变为社交平台上的 “炫耀资本”。叮叮懒人菜同样深谙此道,拍摄《厨房 007》系列短片,把酸菜鱼的烹饪过程改编成紧张刺激的谍战剧情,视频完播率超 65%,趣味内容吸引大量用户关注,带动单品月销破 20 万件,让预制菜成功成为社交货币。据相关数据显示,内容营销的获客成本比传统广告低 40%,复购率提升 25%,投入产出比极具优势。
(三)全渠道渗透:线下体验 + 线上裂变
线下体验店已成为预制菜品牌展示实力的重要场所。广州酒家的预制菜体验馆,不仅提供食材溯源查询服务,增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信心,还安排大厨现场烹饪,消费者可直接品尝成品,顾客转化率达 38%。这种亲眼所见、亲口品尝的体验,极大地激发了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在线上渠道,珍味小梅园开展裂变营销,推出 “分享 3 人得 20 元券” 活动,短短 3 个月新增用户 120 万,私域复购率超 40%,借助社交网络的传播力,实现用户与销量的双重增长,真正实现线上线下协同发展,全方位触达消费者。
三、大单品突围:聚焦爆品,打造差异化壁垒
在预制菜行业,“大单品策略” 是企业突出重围的关键举措。当谈及佛跳墙、酸菜鱼、小酥肉等大单品时,它们不仅是销量的主要贡献者,更是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体现,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商业逻辑与市场洞察。
(一)品类选择:刚需 + 高复购是核心
酸菜鱼、佛跳墙、小酥肉之所以能成为预制菜 “亿元俱乐部” 的常客,与其精准的品类定位密切相关。酸菜鱼作为川渝美食的代表,凭借 “酸辣开胃” 的独特风味,适配家庭聚餐、外卖、工作餐等 12 种场景,成为餐桌上的百搭菜品。消费者复购周期短至 15 天,高频消费为其带来稳定销量,不少家庭每周都会采购,成为家庭厨房的必备菜品。佛跳墙主打高端礼品市场,汇聚鱼翅、鲍鱼、海参等名贵食材,客单价超 200 元,毛利率高达 55%。在春节、中秋等节日,作为礼品馈赠亲友,既显档次又寓意美好,成为节日礼品市场的热门选择。小酥肉则巧妙抓住 “火锅 + 烧烤 + 零食” 多场景应用的特点,在火锅店内,它是食客等待锅底时的解馋小吃,也是涮煮的特色食材;在烧烤摊,它是人气单品;甚至在休闲时刻,也能作为追剧零食。凭借多场景渗透,小酥肉成为餐饮端点击率 Top1 的预制菜,深受消费者喜爱。
(二)极致打磨:千次测试只为 0.1% 的口感提升
预制菜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口感的竞争。叮叮懒人菜在研发酸菜鱼时,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用 180 天测试 37 版配方,仅辣椒就筛选了云南皱皮椒、四川二荆条等 7 个品种,不断调整 “酸度”“辣度”“鱼片嫩度” 的配比。为了让鱼片达到最佳嫩度,尝试了 12 种淀粉裹浆工艺,最终确定最适合的方案,使产品抖音好评率飙升至 97.5%,成为酸菜鱼预制菜领域的标杆。日冷食品的 “正宗炒饭” 同样执着,23 年只专注研发 3 种口味,从大米品种选择,到炒制火候、时间控制,每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为解决米饭粘连问题,投入数百万研发经费,研发出独特的 “粒粒分明” 技术,凭借这一差异化口感,稳坐日本冷冻炒饭销冠宝座长达 20 年,成为消费者心中高品质炒饭的代名词。
(三)规模效应:单品销量破亿后的成本魔法
当预制菜大单品销量爆发,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优势将十分显著。以酸菜鱼为例,某品牌年销量突破 5000 万份后,供应链各环节成本大幅下降:包装模具采购量增大,分摊成本从 1.2 元 / 份骤降至 0.3 元,降低了 75%;冷链运输因订单集中,优化路线后成本下降 40%;在原料采购上,因采购量占全国黑鱼产量的 15%,拥有强大议价权,成功将鱼肉采购价压低 12%。综合下来,大单品的规模效应能让毛利率提升 8 - 15 个百分点,为企业带来丰厚利润。数据显示,在规模效应作用下,预制菜企业的净利率可提升 5 - 8 个百分点,市场份额也能扩大 10 - 15%,成为企业扩张版图的强大动力。
四、定制化破局:细分人群需求,开拓增量市场在预制菜市场,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传统的 “一刀切” 模式逐渐失去优势,定制化服务与渠道拓展成为企业挖掘新增长点的关键路径。通过精准把握不同人群的需求,开拓多元销售渠道,预制菜企业正突破传统边界,构建全新的市场版图。
(一)人群定制:从 “大众餐” 到 “专属食单”
在追求个性化的当下,预制菜企业敏锐捕捉到细分人群的需求,推出定制化产品。薄荷健康与健身博主合作,推出 “健身餐预制菜”,针对增肌人群,提供高蛋白低脂肪的鸡胸肉、牛肉套餐,搭配西兰花、紫薯等优质碳水,满足肌肉修复与能量补充需求;为减脂人群设计低卡的蔬菜沙拉、水煮蛋套餐,精准匹配热量缺口。凭借科学配比,其鸡胸肉餐单月销超 30 万份,成为健身爱好者的首选。禧月阁月子餐预制菜同样精准定位,根据产后女性身体恢复阶段,定制不同营养套餐。产后第一周,推出通乳的鲫鱼豆腐汤、清淡的小米粥;第二周,提供富含胶原蛋白的猪蹄汤、收腹的杂粮饭。套餐定价虽高达 1280 元,但凭借专业营养搭配,复购率达 65%,深受产后妈妈青睐。这类细分产品毛利率比普通预制菜高 20% 以上,成为企业利润增长的新引擎。
(二)渠道创新:从 “卖产品” 到 “造场景”
渠道拓展是预制菜企业触达消费者的重要环节。社区团购成为下沉市场的有效方式,拼多多 “多多买菜” 预制菜专区,通过团长试吃分享,激发社区居民的购买欲望,使广西酸汤肥牛料月销量突破 50 万件,成功打开下沉市场。便利店则凭借 “即热即食” 的便利性,在预制菜领域占据一席之地。711 的预制菜加热柜覆盖 80% 门店,午餐时段,关东煮、三明治等预制食品销量占比达 45%,满足上班族快速就餐需求。更有企业瞄准团膳市场,入驻美团 “团膳” 平台,为企业定制员工餐。一份包含宫保鸡丁、清炒时蔬的套餐,价格实惠且搭配合理,单客户月均采购额超 50 万元,拓展了预制菜的商业应用场景。
(三)场景延伸:从 “家庭餐桌” 到 “多元场景”
露营经济的火爆,为预制菜开辟了新的市场空间。牧高笛联名推出 “星空烧烤套餐”,包含腌制入味的排骨、搭配好的锡纸蔬菜等 7 种即烤食材,还贴心配备定制烤炉,让露营爱好者轻松享受户外烧烤乐趣。五一期间,该套餐销量增长 300%,成为露营必备美食。办公场景同样具有巨大潜力,京东企业购上,自热版鱼香肉丝、免煮意面等 “快手午餐”,凭借方便快捷的特点,销量年增 80%。无论是忙碌的工作日,还是惬意的周末,预制菜正融入生活的各个场景,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五、资本破局:并购扩张与模式创新双轮驱动
在预制菜这一具有万亿级市场规模的赛道中,资本运作已成为企业快速扩张、抢占市场的关键手段。珍味小梅园、锅圈食汇等企业的成功融资与扩张案例,为行业树立了典范,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资本进入该领域。
(一)融资提速:资本抢滩万亿赛道
2022 年,珍味小梅园在预制菜市场引发资本关注,成功完成 B 轮与 B + 轮融资,累计金额过亿元。百度风投、鼎翔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纷纷注资,为其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这笔资金被用于产品线拓展、品牌升级及市场推广等关键领域,助力珍味小梅园迅速扩大市场份额,在众多预制菜品牌中脱颖而出。同样,2023 年锅圈食汇成功登陆港交所,募资 15 亿元,开启了资本扩张的新征程。凭借这笔资金,锅圈食汇计划在未来 3 年内在全国布局 5000 家预制菜门店,进一步巩固其在社区餐饮零售领域的领先地位。数据显示,近三年预制菜领域融资规模超 200 亿元,早期项目估值年增速达 40%,资本的大量涌入,预示着预制菜市场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并购整合:全产业链卡位
在预制菜行业的发展进程中,并购整合成为企业实现全产业链布局、提升竞争力的重要策略。新希望收购六和食品,成功补齐了禽肉预制菜的短板,实现了产业链的纵向延伸,从饲料生产到禽肉养殖再到预制菜加工,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闭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稳定性。安井食品并购冻品先生是典型案例,通过此次并购,安井食品将 B 端餐饮渠道渗透率从 35% 大幅提升至 60%,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冻品先生的预制菜产品与安井食品原有的火锅料、米面制品等业务形成了良好的协同效应,丰富了产品品类,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绝味食品跨界收购阿瑞餐饮,切入卤味预制菜赛道,借助自身强大的门店网络,实现了 “门店引流 + 预制菜复购” 的协同效应,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也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三)模式创新:从 “重资产” 到 “轻运营”
随着预制菜市场的发展,创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社区预制菜驿站模式正逐渐兴起,以上海 “菜划算” 驿站为例,其覆盖了 200 个小区,采用 “线上下单 + 线下自提 + 体验厨房” 的创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了便捷的购物体验和现场烹饪体验。消费者可以在驿站直接品尝预制菜成品,满意后再下单购买,大大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这种模式下,单驿站月均销售额可达 15 万元,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潜力。共享中央厨房模式也为中小预制菜品牌带来了发展机遇,长沙 “预制菜共享工厂” 为中小品牌提供研发、生产、检测一站式服务,降低了创业门槛,孵化出 37 个千万级单品。中小品牌无需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自己的生产工厂,只需专注于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借助共享中央厨房的资源,就能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实现轻资产运营,提高了行业的整体创新活力。
结语:万亿赛道的终极拷问 —— 你是 “跟风者” 还是 “定义者”?
预制菜的黄金时代,并非依赖 “风口” 红利,而是取决于对供应链效率的极致追求(如日本工厂 36 人年产 1 亿的精细化运营)、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挖掘(如健身餐的精准营养配比)、对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如社区驿站的场景变革)。当市场从 “跑马圈地” 阶段进入 “精耕细作” 阶段,只有那些能够讲好品牌故事、优化供应链成本、精准把握消费需求的企业,才能在万亿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您是否准备好投身于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赛道?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观点,共同探讨预制菜行业的下一个突破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