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猪价格持续下行的核心成因剖析
(一)供应端压力未解,产能去化进程缓慢
在当前生猪市场中,供应端压力构成价格下行的关键因素。依据最新数据,7 月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达 4042 万头,虽环比下降 1 万头,但仍高于正常保有量 3.7%,这表明生猪产能仍处于过剩区间。这种过剩状况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此前,养殖户对市场前景较为乐观,纷纷扩大养殖规模,致使能繁母猪存栏量持续攀升。如今,这些新增产能逐步释放,给市场带来沉重供应压力。
7 月规模猪场母猪淘汰量环比增加 2.1%,这一数据显示养殖户正在被动进行产能去化。在猪价持续低迷的情况下,养殖户为减少损失,不得不淘汰部分母猪。然而,前期二次育肥生猪的集中出栏,以及夏季生猪体重普遍增加的现象,导致短期市场供应集中释放。二次育肥原本是养殖户期望通过延长养殖周期获取更高利润的一种方式,但在市场供需失衡的大环境下,却加剧了供应过剩局面。夏季高温天气致使生猪采食量下降,生长速度放缓,但为达到理想出栏体重,养殖户往往增加饲料投喂量,这不仅增加养殖成本,还导致生猪体重超标,进一步加大市场供应压力。
(二)需求淡季叠加消费疲软,价格支撑乏力
8 月第 3 周生猪价格为每公斤 14.3 元,环比下降 0.3%,同比下降 31.4%,且已连续 6 周下跌。这样的价格走势,与市场需求疲软密切相关。夏季高温天气使终端猪肉消费进入传统淡季,家庭及餐饮端需求明显萎缩。炎热天气下,人们食欲普遍下降,肉类摄入量相应减少。同时,夏季人们更倾向选择清淡、凉爽的食物,猪肉消费需求自然受到抑制。
学生假期结束返校带来的消费提振效应也未达预期。按照以往经验,学生返校后,学校食堂及周边餐饮场所的猪肉需求量会有所增加,从而对猪价起到一定支撑作用。然而今年,由于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以及消费者信心不足,即便学生返校,猪肉消费市场也未出现明显回暖迹象。屠宰企业开工率维持低位,白条猪肉走货不畅,市场缺乏实质性需求拉动。屠宰企业面对需求疲软的市场,不得不减少生猪采购量,降低开工率,以避免库存积压。而白条猪肉走货不畅,进一步加剧市场供需失衡,使得猪价缺乏上涨动力。
二、生猪养殖效益从 “持续盈利” 到 “微利承压” 的转变
(一)行业盈利周期出现转折,微利成为常态
自 2024 年 5 月至 2025 年 7 月,全国生猪养殖连续 15 个月保持盈利,今年以来出栏一头生猪平均盈利 108 元。但随着猪价持续下行,养殖效益快速收窄,规模场普遍进入微利状态。山东省青岛某牧业公司生产部长李旭东表示,当前每头猪盈利约 100 元,较上半年峰值下降 40%,部分成本控制较弱的中小散户已濒临亏损边缘。
(二)精细化管理成破局关键,成本管控差异凸显在猪价低迷期,养殖主体盈利分化加剧。山东省德州市养殖户曹桂涛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压缩人工成本、精准控制出栏体重等措施,将单头生猪纯利润维持在 150 元,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部分依赖外购仔猪的养殖户,因前期补栏成本较高,叠加饲料价格波动,头均盈利已不足 50 元,凸显出精细化管理和全产业链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三、政策组合拳发力,试图扭转市场悲观预期
(一)两轮中央冻猪肉收储的背景与效应
面对生猪价格的持续下跌,国家迅速采取行动,于 2025 年 6 月 11 日和 8 月 25 日分别启动 1 万吨中央冻猪肉收储。6 月的收储行动,主要是由于生猪价格在短期内快速下跌,养殖户陷入恐慌性抛售困境,市场秩序受到严重影响。而 8 月 25 日的收储,则是因为 8 月 13 日猪粮比降至 5.94:1,跌破 6:1 的盈亏平衡点,这一数据触发三级预警,表明市场形势已十分严峻。
这些收储政策在短期内对市场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其犹如一剂强心针,提振了市场信心,让养殖户看到希望,从而缓解抛售压力。当市场得知国家开始收储冻猪肉时,养殖户恐慌情绪得到安抚,不再急于抛售生猪,市场供需关系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缓和。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1 万吨的收储量相对整个市场的庞大供应而言,只是杯水车薪。按照二、四号肉占比计算,1 万吨收储量大约相当于 20 万头生猪的屠宰量,在全国月出栏近 6000 万头的巨大基数面前,显得微不足道。所以,收储政策更多是向市场传递一种政策托底信号,让市场参与者相信,国家不会坐视市场无序发展,会采取措施稳定市场。
(二)产能调控升级,引导行业长期健康发展
为从根本上解决生猪产能过剩问题,实现行业长期健康发展,农业农村部制定一系列强有力的产能调控措施。其中,明确提出要引导调减约 100 万头能繁母猪,将产能控制在 3950 万头左右。这一目标的设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旨在使生猪产能与市场需求达到更好的平衡。
在政策引导下,牧原、温氏等头部企业积极响应,率先采取行动,缩减产能。它们通过淘汰低产低效母猪、优化养殖结构等方式,为行业产能调整树立榜样。政策还对生猪出栏体重做出限制,要求将出栏体重控制在 120 公斤以下。这一措施旨在减少市场供应总量,避免因生猪体重过大导致供应过剩。加强对二次育肥的监测引导也是政策重点之一。通过密切关注二次育肥动态,及时发布市场信息,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养殖计划,避免二次育肥带来的阶段性供应过剩反复出现。
这些产能调控措施的实施,标志着生猪养殖行业正从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逐步转向注重效率竞争的新阶段。在这个新阶段,企业不再仅依靠扩大养殖规模获取利润,而是更加注重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质量。只有那些能够适应这种转变,在效率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企业,才能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后市展望:短期震荡筑底,长期寄望产能深度出清
当前生猪市场正处于 “政策托底 + 供需博弈” 的关键时期。短期内,猪价大概率维持在低位震荡态势。即将到来的中秋、国庆前的消费旺季,或许会给猪价带来阶段性反弹机会。节日期间,家庭团聚、聚餐活动增多,对猪肉需求量会相应增加,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拉动猪价上涨。但需清楚看到,产能去化不彻底以及冻肉库存高企(当前冻肉库存 98 万吨,创三年新高)等问题,仍然像两座大山一样,压制着价格上行空间。大量冻肉库存犹如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对鲜肉市场造成冲击,一旦冻肉集中出库,市场供应将进一步过剩,猪价上涨动力将被大大削弱。
从长期来看,随着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步向合理区间回归,生猪市场供需关系将得到改善。养殖成本的持续优化,也将为行业盈利提供更坚实保障。在这个过程中,具备成本优势和管理能力的养殖主体将在行业洗牌中占据先机。那些能够通过科学养殖技术、精细化管理降低成本的企业,将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一些成本高、效率低的养殖主体,则可能会被市场淘汰。生猪产业有望逐步进入 “小波动、稳盈利” 的新周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稳定、优质的猪肉产品,也为养殖户创造更加稳定的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