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 月生猪市场回顾:震荡下行成主基调
(一)价格走势:旺季不旺,再创新低
8 月本应是生猪市场逐步进入旺季的时期,但实际情况却给养殖户与从业者带来较大冲击。依据卓创资讯数据,8 月全国生猪交易均价为 13.80 元 / 公斤 ,环比下降 5.15%,同比大幅下跌 32.16%,创下 2023 年以来同期最低水平。
整个 8 月,生猪价格呈现出 “上旬大幅下跌、中旬窄幅震荡、下旬再度下探” 的波动走势。月初价格为 14.27 元 / 公斤 ,下旬已降至 13.59 元 / 公斤 ,最高价与最低价之间价差达 0.68 元 / 公斤 。这种显著的价格波动,反映出市场多空双方博弈的激烈程度,也使养殖户面临较大的市场不确定性。
(二)市场特征:供应过剩与消费低迷共振
从供应端分析,8 月生猪出栏均重达到 123.23 公斤,大体重猪占比超过 30%。前期压栏的中大体重猪集中出栏,加上常规标猪的正常供应,形成 “大体重猪 + 常规标猪” 的双重供应格局,市场猪源供应充足,对价格形成较大下行压力。
需求端形势更为严峻。屠宰企业开工率仅为 28.37%,冻品库存占比 17.52%,终端消费以鲜品为主。持续高温天气严重抑制居民消费热情,家庭采购量显著减少。相关调查显示,高温期间家庭猪肉采购量同比减少约 15%。餐饮行业也受到影响,客流量下降,猪肉采购需求降低。学校、企业等集体单位虽在下旬有备货采购,但采购量较往年明显减少,且多为小批量、高频次采购,难以有效拉动需求端。
二、8 月猪价下跌成因剖析:三重压力交织共振
(一)供应端:产能集中释放与出栏节奏紊乱
提前出栏与压栏猪集中上市
早在 7 月下旬,养殖端基于对 8 月行情的预判,纷纷提前启动出栏计划。8 月上旬,生猪出栏量环比大幅增加 20%。同时,前期压栏的中大猪(130 公斤以上)进入出栏周期,市场猪源充裕度提升 30% 。面对较大的供应量,屠宰厂在收购中占据主导地位,压低收购价格,养殖户不得不接受这一市场现实。
疫病风险加剧短期抛售
8 月下旬,部分地区猪病复发,引发养殖端恐慌。为规避风险,养殖户加快 110 - 120 公斤中小标猪的出栏速度,导致该规格猪出栏量激增。这些中小标猪成本低、出栏周期短,其集中出栏拉低市场均价。在华南、西南地区,低价猪占比超过 40%,进一步打压市场价格。
(二)需求端:高温淡季与消费习惯转变
传统消费淡季效应显著
8 月全国多地处于高温天气,日均温超 30℃成为常态。在此环境下,猪肉消费进入年内低谷。农贸市场猪肉摊位交易量环比减少 25% 。消费者在食材选择上更倾向于鸡鸭、水产等替代蛋白,据调查,猪肉在家庭膳食中的占比降至 45%。
集团消费采购策略调整
学校、企业食堂作为猪肉消费的重要主体,8 月调整采购策略。受预算管控等因素影响,其猪肉采购量同比减少 10%。为降低库存成本和应对价格波动,采取 “小批量、高频次” 采购方式,这种方式虽灵活,但对市场的拉动作用有限。屠宰厂白条肉库存周转天数延长至 18 天,库存压力增大,抑制对生猪的收购需求。
(三)政策面:调运新规加剧区域分化
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道路运输动物指定通道检查站管理指引》于 9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对生猪市场产生重要影响。其中,跨省生猪调运受限成为关键因素。广东、福建等主销区对外省生猪依赖度较高,调运受限后供应偏紧,猪价获得短期支撑。而湖南、湖北等产区原本依靠外销消化生猪产能,如今外销受阻,本地消化能力不足,猪价承受较大压力,出现明显下跌。区域价差扩大至 1.2 元 / 公斤 ,生猪市场区域分化进一步加剧。
三、9 月猪价影响因素:供需博弈与政策变量交织
(一)供应端:产能释放期叠加出栏计划延迟
根据生猪繁育周期推算,9 月处于 2025 年 4 月能繁母猪补栏后的产能释放期。当时能繁母猪存栏量相对较高,达到 4060 万头,这决定了 9 月理论生猪供应量环比将增加 8%。
从 8 月出栏情况看,养殖端出栏计划完成率仅 70%。受市场行情不佳及部分地区疫病影响,约 200 万头生猪未能按时出栏,延迟至 9 月。此外,部分企业为规避四季度集中出栏风险,选择提前出栏。一些大型养殖企业已将原本四季度的出栏计划提前 20%,进一步增大 9 月供应压力。
(二)需求端:双节备货难改淡季本质
尽管 9 月下旬中秋、国庆备货启动,预计带来 30 万吨短期需求增量,但整体需求改善程度有限。气温下降幅度不大,家庭及餐饮消费回暖力度不足。家庭消费方面,市场调研机构数据显示,家庭月均猪肉采购量仅增长 3%,且多集中在节假日。餐饮行业虽有一定复苏,但客流量未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对猪肉采购量提升有限。整体需求同比仅增 5% 。
同时,冻品库存高企(超 170 万吨),对鲜品市场形成替代压力。部分终端消费者受价格因素影响,更倾向购买价格较低的冻品猪肉,挤压鲜品市场份额,削弱需求端对猪价的支撑力度。
(三)政策与成本:收储预期与养殖成本博弈
为稳定市场价格,国家发改委启动中央冻猪肉收储,计划收购 50 万吨。这一举措对市场情绪产生一定提振作用,养殖户挺价意愿增强。然而,饲料成本持续攀升,玉米价格达到 2.5 元 / 公斤,豆粕价格高达 3.3 元 / 公斤。自繁自养头均成本达到 14.5 元 / 公斤 ,养殖端面临较大成本压力。在此情况下,养殖端挺价心理与屠宰厂压价收购的博弈更加激烈。屠宰厂为保证利润,压低生猪收购价格,养殖户则希望挺价减少亏损,双方僵持不下,使价格形成机制更为复杂。
四、9 月猪价走势预判:供过于求下的区间震荡
(一)趋势研判:下行风险犹存,反弹空间有限
展望 9 月,生猪市场在供应端压力较大、需求端提振乏力的双重影响下,供过于求的格局较为明显。专业机构预测,9 月生猪均价大概率在 13.5 - 14.2 元 / 公斤区间震荡。这一价格区间相较于 8 月,环比可能微跌 1% - 2%,虽然跌幅不大,但对处于亏损边缘的养殖户影响较大。
9 月中下旬,随着中秋、国庆双节备货推进,市场需求会有一定程度回暖,局部地区可能出现短暂价格反弹。但由于整体供应过剩局面难以短期内根本扭转,猪价突破 14.5 元 / 公斤压力位难度较大。从历史数据看,供应过剩年份,即便在节日消费刺激下,猪价反弹幅度也有限。如 2021 年 9 月,同样供应过剩,双节期间猪价反弹幅度仅 5%,节后迅速回落。
(二)区域分化:主销区抗跌,产区承压
受政策调控及供需结构差异影响,9 月生猪市场区域分化将进一步加剧。广东、浙江等主销区自身生猪产能有限,对外省生猪调入依赖度高。9 月 1 日起跨省生猪调运限制政策实施后,这些地区生猪供应偏紧局面更加突出。为满足当地市场需求,屠宰企业提高收购价格,主销区猪价有望维持在 14.5 - 15 元 / 公斤相对高位 。
反观河南、山东等生猪主产区,情况不容乐观。这些地区生猪出栏量较大,调运受限后本地消化能力难以短期内提升,大量生猪积压,供过于求矛盾加剧。产区猪价承受较大下行压力,均价可能在 13 - 13.8 元 / 公斤区间波动。东北、华北地区因前期压栏大猪集中出栏,市场供应短期内大幅增加,价格甚至可能下探至 13 元 / 公斤以下。主销区与产区价差将进一步扩大至 1.5 元 / 公斤以上,这种区域分化影响养殖户收益,也给生猪产业链平衡发展带来挑战。
五、从业者应对策略:控节奏、降成本、防风险
(一)养殖端:以 “降重出栏 + 错峰销售” 突围体重 110 - 120 公斤
标猪逢高出栏,避免过度压栏导致成本增加:当前市场形势下,养殖端应密切关注猪价走势。当标猪体重达到 110 - 120 公斤且市场价格相对较高时,应果断出栏。过度压栏不仅增加饲料成本,还可能因后期市场价格波动面临更大亏损风险。例如,山东某养殖户在 8 月下旬猪价短暂反弹时,将 110 公斤左右标猪及时出栏,虽每头猪利润不高,但避免后期价格下跌损失。相比之下,部分养殖户心存侥幸继续压栏,9 月初猪价再次下探,每头猪利润减少 100 - 150 元。
淘汰 500 日龄以上低效母猪,降低产能过剩风险,将存栏量控制在盈亏平衡点以下:500 日龄以上母猪产仔性能下降,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及时淘汰这些低效母猪,既能降低养殖成本,又能减少未来生猪供应量,缓解市场产能过剩压力。某大型养殖企业通过定期评估母猪生产性能,8 月集中淘汰一批 500 日龄以上母猪,使存栏量下降 10%。调整后,企业养殖成本降低 8%,减少后期市场价格下跌冲击。将存栏量控制在盈亏平衡点以下,有助于养殖端在市场低谷期生存,等待市场行情回暖。
(二)屠宰与加工端:灵活调整采购策略
利用产区低价机会,逢低储备大体重猪用于分割品加工:产区供应过剩时,猪价往往大幅下跌。屠宰与加工企业应密切关注产区市场动态,价格明显低谷时加大对大体重猪采购力度。这些大体重猪可用于分割品加工,如生产排骨、五花肉等产品。河南某屠宰企业在 8 月产区猪价下跌时加大采购量,储备 1000 头大体重猪。通过合理分割加工,这些猪肉产品获得较好销售价格,提升企业利润空间。
开发即食香肠、酱卤制品等深加工产品,消化过剩产能,提升附加值:面对生猪产能过剩现状,屠宰与加工企业不能仅依赖传统白条肉销售,应积极拓展深加工业务。开发即食香肠、酱卤制品等深加工产品,既能消化过剩生猪产能,又能提升产品附加值。江苏某加工企业推出一系列酱卤制品,如酱猪蹄、卤猪头肉等。这些产品经精心包装和营销,受到消费者青睐。通过深加工,企业每吨猪肉产品附加值提高 1500 - 2000 元,有效缓解市场压力,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三)政策与市场联动:关注调运新规落地效果
密切跟踪《道路运输动物指定通道检查站管理指引》实施细则,针对跨省调运受限问题,建立区域内产销对接机制,减少中间环节损耗,保障本地供需平衡。产区与销区相关企业应加强沟通合作,通过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建立直供渠道等方式,实现区域内供需平衡。某销区大型超市与产区养殖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养殖企业按超市需求定期供应生猪。这种方式减少中间环节运输成本和损耗,保障超市猪肉供应稳定,为养殖企业提供稳定销售渠道,实现互利共赢。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区域内产销对接的引导和支持,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区域内生猪市场健康发展。
结语:在周期波动中寻找确定性
8 月猪价持续低迷是产能过剩周期的必然调整,9 月市场考验在于如何在供应压力与政策托底间找到平衡。对于从业者而言,唯有把握出栏节奏、强化成本管控、提升抗风险能力,才能在 “猪周期” 波动中稳健发展。市场的每一次波动都是行业升级的契机,理性应对才能穿越周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