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管理频道
养殖管理  畜禽资源  免疫防疫  疫病防治  疫病警报  饲料  兽药  
当前位置:首页疫病防治专家诊室 → 文章内容

羊黄膘肉的成因及预防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2/5/31 7:27:33 关注:721 评论: 我要投稿

  王欣慧,张 微*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3)

    国外将黄膘肉称为黄脂肪病(Yellow Fat Disease),或营养性脂膜炎(Nutritional Panniculitis),表现为脂肪细胞广泛变性,脂肪组织炎、纤维化(脂肪脂织炎)和脂褐质(黄)色素沉积导致脂肪储备紊乱(脂肪变性)。黄膘肉的饲料诱因主要包括脂质过氧化、色素沉积两方面,黄膘肉发生也与遗传相关。
  20世纪60年代国外就有报道过羔羊黄膘肉案例,国内也有很多关于羊黄膘肉的报道。近年来,肉羊养殖逐渐趋于集约化、舍饲化,为快速育肥而盲目补饲大量精料等不科学的养殖手段使得羊生产上黄膘肉问题一直存在。因此,本文主要阐述了病羊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羊黄膘肉的鉴别处理、羊黄膘肉的产生原因及羊黄膘肉的预防措施,以期为实际生产中应对黄膘肉的产生提供参考。
  1 病羊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
  多数病羊宰前无明显临床症状,宰后发现脂肪黄染;少数病羊出现食欲不振、反刍减少、精神衰弱、被毛粗糙、增重缓慢、粪便黏稠或腹泻,眼观口腔和眼黏膜及肛门、阴门、腹下皮肤发黄,阴道黏膜苍白,部分病羊出现后肢麻痹、站立不稳、共济失调等神经症状,最后昏迷死亡;剖检发现全身脂肪不同程度黄染,包括皮下脂肪、肾脏表面脂肪、心包周围脂肪、肠系膜脂肪、肝脏表面脂肪,瘤胃乳头短粗、瘤胃壁变薄,肝脏、脾脏、胆囊可能伴有增大。
  2 黄膘肉的鉴别及处理
  2.1 感观鉴别及处理
  生产中,黄膘肉与黄疸肉均呈现脂肪黄染,临床检疫中,也只能在患病羊的口腔黏膜以及舌苔等位置发现有明显黄染的共同特征,但是二者在感官及处理方式上有很大不同,需要进行区分。黄膘肉在感官上仅脂肪组织有不同程度的黄染,黄色较浅且随放置时间延长逐渐变淡或消失,气味一般正常;处理方式上,黄膘肉放置24 h后,若黄色明显减退或消失,无不良气味者不限制食用,若黄染严重,有异常气味的肉尸和内脏,不可食用,应进行销毁处理或工业用。黄疸肉在感官上除脂肪组织黄染外,皮肤、肌肉、脏器浆膜和黏膜,关节滑液囊液、组织液、血管内膜,甚至实质器官均有不同程度的黄染,一般颜色呈土黄或深黄,且随放置时间延长黄色变深,常伴有腥味,黄疸肉一经发现或确认,一律不得上市销售,传染性黄疸肉畜的皮毛经消毒处理后出场。
  2.2 化学鉴别
  2.2.1 硫酸法
  取10 g病料脂肪,剪碎后浸泡在50%酒精中,不停摇晃,10 min 后过滤出8 mL滤液于试管中,加入10~20滴浓硫酸。若滤液内出现绿色,再次加入硫酸,用酒精灯适当加热后呈现淡蓝色,则判定为黄疸肉。
  2.2.2 苛性钠法
  称取2g病料脂肪,剪碎后放入试管中,加入5 mL 浓度为5% 的NaOH溶液,加热煮沸约1 min,振荡试管,然后在流水下降温至40~50℃(手触摸具温热感),再往试管中滴入1~2滴乙醚或汽油,摇晃试管直至均匀,然后稍微加热,密封试管,静置等待分层;如果上层乙醚或汽油呈黄色,下层液体无色,判定检样为黄膘肉;如果上层无色,下层呈黄绿色,判定检样为黄疸肉;如果上下层均为黄色,说明检样既是黄膘肉也是黄疸肉。
  3 羊黄膘肉的产生原因
  3.1 营养因素
  引起羊黄膘肉产生的营养因素主要为色素沉积、脂质过氧化两方面。色素沉积方面,黄玉米、苜蓿、胡萝卜、枸杞以及化学合成色素等饲料原料富含的类胡萝卜素是一类具有着色功能的多烯类物质,这些饲料原料含量过高时容易导致羊黄膘肉的产生;此外,染色掺假的棉粕、柠檬渣、DDGS等饲料原料中的染料以及有色中草药的色素也可以沉积到羊脂肪中引起黄膘肉的产生。
  脂质过氧化方面,植物油脂、米糠、玉米、豆饼、豆麻饼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饲料原料配比过高或饲喂过多,容易导致羊黄膘肉的产生,这是由于不饱和脂肪酸易被氧化进一步促进脂质过氧化的发生,而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物丙二醛进一步发生一系列反应产生脂褐质,当脂褐质在脂肪中大量积累时,人可眼观脂肪黄染。Guo等在仔猪基础日粮中添加8% 新鲜鱼油,仔猪出现脂肪黄染。高铜配方容易导致羊黄膘肉的产生,是由于饲料中的铜会加快饲料的氧化酸败,高温高湿环境下这种作用更强。饲料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且缺少维生素E 或其他抗氧化剂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时,容易导致羊黄膘肉的产生。霉变的饲料由于自身有一定程度的氧化,且霉菌毒素会降低体内抗氧化酶活性,诱导动物体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而产生黄膘肉。
  3.2 饲养管理因素
  饲养管理方面,使用品质差的饲料原料会导致黄膘肉的发生,在猪上就有饲喂陈化玉米导致黄膘肉产生的案例。日粮过渡不合理,育肥后期大量饲喂玉米、米糠或直接饲喂高能、高蛋白、高铜的饲料容易导致羊黄膘肉的产生。磺胺类药物的使用会使动物在屠宰时出现脂肪黄染。此外,饲料加工过程中通风不良、调质参数不当、时间过长导致饲料氧化也容易引起羊黄膘肉的产生。
  3.3 遗传因素
  羊的黄膘肉与遗传相关,绵羊黄膘肉是普通的隐性遗传。有报告表明挪威绵羊的黄膘肉由纯合隐性基因控制。育种时,选择正常群体进行改良可以降低后代羊群产生黄膘肉的概率。类胡萝卜素沉积产生黄膘肉,哺乳动物上,有2个酶对类胡萝卜素的降解很重要,相关候选基因为β-胡萝卜素15,15'-单加氧酶1 (BCMO1)和β-胡萝卜素加氧酶2(BCO2)。
  在羊上, 有人对产黄膘肉后代的母羊及对照母羊的BCMO1编码区进行测序,没有发现任何可能解释黄色脂肪表型的遗传差异,却发现BCO2 基因的无义突变与绵羊脂肪组织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密切相关,但不是所有产黄膘肉的羊只都存在BCO2突变。Niu等通过CRISPR/Cas9 敲除BCO2 双等位基因使绵羊产生黄膘肉,这说明除BCO2 突变外还有其他途径会介导羊黄膘肉的产生。
  遗传上,可以通过剔除携带BCO2 突变基因来减少群体中部分羊只产生黄膘肉的问题,若想彻底解决,还需进一步探究其他相关基因介导羊产生黄膘肉的途径。李德鹏通过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影响绵羊黄膘肉产生的10 个关键基因,包括LOC101106641基因、GPR1基因、ENSOARG00000002372基因、TARS3基因、ENSOARG00000010572基因、LOC101113460基因、C1QTNF12基因、ENSOARG00000009847基因、CYP1A2基因、ALDH1A3基因。
  4 羊黄膘肉的预防措施
  4.1 科学的饲料配方设计
  坚持使用多元化的粗饲料,尤其在黄膘肉相对多发的肉羊育肥阶段,保持合适的精粗比,一般在50:50或者45:55,能量前期低后期高。限制玉米的用量,在育肥阶段,玉米与浓缩料比例要控制在7:3,不得随意增加玉米用量导致蛋白质与能量的失衡,维生素和矿物质的缺乏。减少使用油渣、油糟、玉米、米糠、豆饼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的饲料原料,油脂含量无法满足时可使用饱和脂肪酸部分代替。对于色素含量较高的非常规饲料用量不得超过30%。控制铜的用量,在油脂含量高的饲料中使用甘氨酸铜要优于五水硫酸铜、碱式氯化铜,肉用绵羊、山羊对铜的需求量参见《肉羊饲养标准》(NY/T 816-2004)。
  4.2 添加抗氧化剂、防霉剂、脱霉剂
  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硒、维生素C 等抗氧化剂可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预防黄膘肉的产生,肉用绵羊、山羊对维生素E、硒、维生素C的需求量参见《肉羊饲养标准》(NY/T 816-2004),在产黄膘肉绵羊的饲料中每只每日添加800 mg 维生素E,持续数天可起到疗效。在高温高湿季节、饲料水分含量高或饲料中蛋白、脂肪含量较高时,需要额外添加抗氧化剂,乙氧基喹啉是首选,在全价配合饲料中添加量一般为50~150 mg/kg,二丁基羟基甲苯添加量一般为60~120 mg/kg,应注意抗氧化剂应在饲料氧化之前在添加,用量也要根据具体的贮存环境,饲料中油脂、蛋白、维生素的含量进行适当增减。防霉剂要与抗氧化剂、脱霉剂联合使用,生产上应用比较普遍的防霉剂是丙酸及其盐类,一般丙酸钙添加量为0.2%~0.5%,延胡索酸是一种有益于反刍动物的防霉剂,一般添加量为500~800 mg/kg,国际上倾向于使用万香保、克霉霸等复合型防霉剂产品,防霉剂采用预混合方式添加效果较好,用量上,饲料水分含量在12% 以上(含12%)就要使用防霉剂,当饲料中的水分超过13%~14% 或者饲料为颗粒料时,防霉剂用量要添加至正常的1.2~1.5倍,饲料中的碳酸钙、铜、蛋白质含量较高时会降低有机酸的抑菌能力,也应适当提高防霉剂用量。脱霉剂以蒙脱石较为常用,添加量一般为0.1%~0.5%。
  4.3 使用中草药及提取物
  生产中应用中草药或其提取物可以提高动物自身的清热解毒能力、免疫力,从而起到预防黄膘肉产生的作用。在羊育肥后期可以用茵陈蒿煎水连渣服(每天30 g/只),或饮茵陈蒿汤(每天30 g/只),随料饲喂茵陈蒿、山栀子、柴胡、黄芩、炒桔梗、牡丹皮、贝母、荆芥穗、升麻、炒杏仁、焙半夏、羌活、独活、焙麻黄、细辛各25 g来预防黄膘肉的产生。张建华提出适当添加大黄、芒硝、山楂和炒麦芽等中草药也可以提高预防黄膘肉的能力。
  除了科学的饲料配方设计,选购优质饲料原料、控制饲料原料水分含量、提高饲料加工品质、保持良好贮存条件、定期监察饲料氧化情况、筛出变质霉变饲料也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做好羊各阶段饲粮的逐渐过渡;使用磺胺类药物时要合理安排休药期,根据2020 年版兽药典说明书,肉羊生产中可使用的磺胺类药物及休药期见表1。


  5 总 结
  导致羊黄膘肉产生的原因多且复杂,通过育种手段可以减少后代黄膘肉的产生,通过剔除BCO2 基因也可以减少由于此基因介导产生黄膘肉的群体;但营养上目前没有具体的有效治疗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探究羊生产上黄膘肉产生的机理及进一步加强营养调控。实际生产中应对黄膘肉重点在于通过科学养殖来预防,生产中一旦出现黄膘肉,需要快速找到原因,再根据具体原因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损失。在养羊生产中要对黄膘肉的产生及预防深刻认识,树立科学养殖观念,促进肉羊产业向好发展。

文章作者:王欣慧,张微 中国畜牧杂志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华羊芯”——何以选出最好的羊?2024/4/27 5:46:30
夏季羊“三病混感”高发!一定要重视!2024/4/26 5:31:20
研究揭示:基因组中复杂结构变异对藏绵羊适应高原有重要贡献2024/4/23 22:44:56
做好“土特产”文章 打造“陈巴尔虎旗红头羊”品牌2024/4/23 21:02:41
羊打疫苗为什么会出现副作用,羊打疫苗过程中应激倒地急救措施2024/4/22 6:46:09
山东肉羊:一季度自繁自育绵羊及山羊每只分别盈余208元、264元2024/4/19 6:27:21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