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管理频道
养殖管理  畜禽资源  免疫防疫  疫病防治  疫病警报  饲料  兽药  
当前位置:首页饲料饲料行情 → 文章内容

加征关税下,中美大豆贸易的变局与破局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4/11 8:21:59 关注:526 评论: 我要投稿

新希望六和——生物环保饲料
  贸易风云起:关税引发的连锁反应
  2025 年 4 月 2 日,美国单方面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加征所谓 “对等关税”。此行为严重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公然挑衅全球贸易秩序,极大损害了包括中国在内众多贸易伙伴的正当合法权益,是典型的单边霸凌行径,与公平、公正、合作共赢的国际贸易精神背道而驰。
  面对美国的无理挑衅,中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以及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国务院批准,自 2025 年 4 月 10 日 12 时 01 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这一举措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彰显了中国坚决反对贸易霸凌、维护公平贸易秩序的坚定决心。
  在这场贸易交锋中,大豆贸易成为焦点。大豆作为全球粮食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众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是全球三大主要大豆生产国之一,在大豆生产和出口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消费国,对大豆的需求极为庞大。长期以来,中美之间的大豆贸易在全球大豆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其动态深刻影响着全球大豆市场。如今,关税加征为中美大豆贸易带来负面影响,也引发了各界对中国大豆供应格局的广泛关注与深入思考。
  中美大豆供需格局剖析
  中国:依赖进口的大豆需求大户
  在全球大豆贸易格局中,中国占据独特且关键的位置,堪称全球大豆市场的 “需求引擎”。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和消费国,国内大豆产量却相对有限。长期以来,我国超过 80% 的大豆依赖进口,这一高比例的对外依存度紧密连接了中国与全球大豆市场,使中国在全球大豆贸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中国经济稳健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们对各类农产品的需求发生深刻变化,大豆消费量呈现稳定增长态势。大豆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多个环节,是豆制品的原料、食用油的来源以及养殖业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早餐的豆浆、豆腐脑,到烹饪用的大豆油,再到养殖牲畜所需的豆粕饲料,大豆贯穿饮食和农业生产。其广泛的应用领域推动着市场需求不断攀升。
  然而,与不断增长的需求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大豆自给率长期偏低。国内大豆种植面临诸多挑战,土地资源有限、种植成本相对较高以及种植技术有待提升等因素制约了大豆产量增长。在有限耕地资源下,保障口粮作物种植面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选择,这使得大豆种植面积难以大幅扩张。尽管近年来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大豆种植的政策,如提供种植补贴、推广大豆玉米轮作等,但短期内显著提高大豆自给率仍困难重重。
  美国:高产出口的大豆供应方
  美国在全球大豆市场同样占据重要地位,是全球第二大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其大豆供需格局独具特点。美国拥有广袤耕地和先进农业技术,为大豆高产奠定了坚实基础。大规模农场经营模式实现了大豆种植的高度机械化和规模化,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先进农业科技如精准农业技术、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大豆产量和质量。
  美国大豆出口量可观,大量大豆出口至全球各地。美国政府的农业政策对大豆产业影响深远,补贴政策、贸易政策等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大豆的生产和出口。美国通过提供高额农业补贴鼓励农民种植大豆,稳定种植面积和产量;在贸易政策上,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推动大豆出口。
  不过,美国大豆产业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诸多挑战。南美大豆生产国如巴西和阿根廷近年来大豆产量不断攀升,在国际市场与美国形成激烈竞争。这些国家凭借丰富土地资源、适宜气候条件以及不断提升的种植技术,逐渐在全球大豆市场占据更大份额。巴西通过引进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豆产量实现跨越式增长,成为美国在国际大豆市场的强劲竞争对手。
  美国国内生物柴油产业的发展也对大豆供需产生重要影响。生物柴油作为清洁能源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支持,大量大豆用于生产生物柴油,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豆供需结构。随着生物柴油产业不断发展,对大豆需求持续增加,美国需在满足国内生物柴油需求和出口需求之间寻求平衡,以保障大豆产业稳定发展。
  贸易数据背后的市场真相
  美国大豆出口的主要流向
  美国大豆出口流向构成紧密交织的贸易网络,中国在其中处于核心枢纽位置。美国生产的大豆近一半用于出口,中国是其最重要的目的地。2024 年,美国对中国大豆出口占其全年大豆出口的 54.61%,这一数据直观体现了中国市场在美国大豆出口版图中的关键地位。多年来,中国一直是美国大豆的 “头号买家”,大量美国大豆运往中国,满足国内庞大市场需求。
  然而,近年来这一贸易格局逐渐发生变化。巴西大豆持续丰产,对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形成冲击。巴西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不断提升的农业技术,大豆产量屡创新高。温暖湿润的气候、广袤肥沃的土地为大豆生长提供理想环境,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在国际市场,巴西大豆以价格优势和稳定供应吸引众多中国进口商,逐渐抢占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尽管如此,中国对美豆仍保持较高依赖程度。这有多方面原因,除美国大豆本身的品质优势外,长期形成的贸易合作关系以及美国大豆在特定领域的适用性,使中国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完全摆脱对美豆的需求。在一些高端豆制品生产领域,美国大豆特定品种因其蛋白质含量高、出油率稳定等特点,成为不可或缺的原料。
  2018 年贸易紧张时期的启示
  回顾 2018 年,这是中美经贸关系紧张的特殊时期,也是大豆贸易格局发生剧烈变化的一年。在贸易摩擦影响下,中美大豆贸易数据大幅波动。
  当年,中国对美豆需求骤降至 1337 万吨,与之前相比降幅巨大,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需求被大幅压缩。这一变化不仅使美国大豆产业受到冲击,也在全球大豆市场引发连锁反应。
  为弥补美豆缺口,中国将目光转向其他大豆供应国,巴西大豆迎来发展机遇。2018 年,中国提升巴西大豆进口至当年总进口量占比的 75.04%,巴西大豆在全球大豆贸易舞台迅速崛起。大量巴西大豆涌入中国市场,填补美国大豆减少留下的空缺,稳定了中国大豆供应格局。
  与此同时,美国大豆出口方向发生显著转移。失去中国这一最大市场后,美国将目光投向其他地区,欧盟和墨西哥等国家和地区成为美国大豆新目标。数据显示,欧盟和墨西哥从美国进口大豆数量从 900 - 1000 万吨增加至 1282 万吨,其他地区包括印尼、埃及、日本、中国台湾、越南等地,从 750 - 1150 万吨提升至 1277 万吨。这些地区大豆进口量显著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美国大豆出口压力。
  2018 年的贸易紧张局势揭示了全球大豆贸易格局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当贸易环境变化时,各国和地区会迅速调整贸易策略,寻找新贸易伙伴和市场,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也表明,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贸易政策变动都可能引发全球贸易格局的连锁反应。
  加征关税后的市场走向
  短期供应无忧,长期压力隐现
  加征关税消息传出后,其对中国大豆供应的影响备受关注。从短期看,中国大豆供应暂无大问题,这得益于中国在大豆进口来源上的多元化布局,巴西大豆在其中发挥关键 “稳定器” 作用。
  近年来,巴西大豆产业发展迅猛,产量和出口量不断攀升。其大豆不仅产量高,在价格和品质上也具有较强竞争力。2025/26 年,巴西大豆产量预计仍可满足中国大豆市场需求,为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的中国大豆市场提供稳定供应保障。
  大量巴西大豆涌入中国市场,使中国短期内能维持大豆稳定供应,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国内各大港口满载巴西大豆的货轮频繁靠岸,将大豆输送到国内市场,保障了食用油加工企业、饲料生产企业等对大豆的需求,维持相关产业链稳定运行。
  然而,从长期看,中国大豆供应仍面临压力。尽管巴西大豆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补美国大豆空缺,但全球大豆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如气候变化对大豆主产区的影响、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等,都可能冲击大豆供应。
  气候变化是不可忽视的因素,极端天气增多,如干旱、洪涝等,可能影响巴西等大豆主产国的大豆产量。若巴西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导致大豆减产,中国大豆供应将受牵连,可能出现供应紧张局面。
  国际贸易形势变化也充满变数。除中美贸易摩擦外,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调整、贸易争端等,都可能影响大豆全球流通和供应格局。一旦全球大豆供应链出现问题,中国作为大豆进口大国难以独善其身。
  进口季节性与采购节奏的考量
  中国对美豆进口具有明显季节性特点,每年 10 月至次年 3 月是进口高峰期。这期间国内市场对美豆需求旺盛,大量美国大豆运往中国,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这一季节性特点的形成与美国大豆生长周期和收获季节密切相关,也契合中国国内市场需求规律。
  回顾近三年中国大豆进口格局,10 月至 12 月进口量占自然年度总进口量的 35% - 50%,4 月至 9 月占比约在 10% - 20%。4 月至 9 月中国主要进口巴西大豆,因为巴西大豆收获季节与美国不同,此时能更好满足中国市场需求。
  2024/25 年度,中国对美豆采购基本完成,在中美经贸关系紧张格局下,这一采购进度基本不影响 4 - 9 月国内大豆大量到港格局。国内大豆加工企业和贸易商前期采购已做好充分准备,确保这段时间大豆稳定供应。
  然而,9 月之后情况不容乐观。美国 2025/26 年度大豆采收及装运将在 9 月开启,而中国历年在 10 - 3 月对美豆需求较多。若届时中美贸易关系仍未改善,加征关税政策持续,中国大豆市场可能面临较大冲击。
  这一关键时期,中国大豆市场将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美豆供应可能因关税减少,价格可能因关税上涨,增加中国进口大豆成本;另一方面,国内市场对大豆需求不会减少,饲料行业、食用油行业等对大豆需求依然旺盛。这种情况下,中国大豆市场可能出现供需失衡,影响相关产业链稳定发展。
  破局之策:多元化与自给的探索
  面对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大豆供应紧张风险,中国积极探索多种应对策略,以保障大豆供应稳定和安全。这些策略涵盖国产大豆增产、拓宽进口渠道以及强化储备调控等方面,共同构建起中国大豆供应的稳定防线。
  国产大豆增产,提升自给能力
  提升国产大豆自给率是中国减少对进口大豆依赖的关键举措,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战略方向。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大豆产业发展,出台一系列强有力政策措施,激发产业发展活力。
  在政策支持方面,国家不断加大对大豆种植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积极性。以东北地区为例,政府为种植大豆的农民提供每亩数百元补贴,直接增加农民种植收益,使越来越多农民投身大豆种植。
  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等新型种植模式是提高大豆产量的重要手段。这种种植模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大豆和玉米协同生长,既保障粮食产量,又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实际操作中,通过合理田间布局和科学种植管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能充分发挥两种作物优势,提高土地综合产出效益。
  在科技创新方面,中国持续探索。科研人员致力于大豆品种选育和改良,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大豆新品种。这些新品种产量潜力更高、适应性更好,能在不同土壤和气候条件下良好生长。一些新品种大豆产量比传统品种提高 10% - 20%,蛋白质含量、抗病虫能力等方面也显著提升。
  随着这些政策和技术逐步实施和推广,中国国产大豆产量稳步增长。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国产大豆产量逐年递增,自给率逐步提高。这不仅为国内大豆市场提供更多供应选择,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对进口大豆依赖,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拓宽进口渠道,分散供应风险
  为降低对单一进口来源依赖,分散供应风险,中国积极实施多元化进口策略,在全球大豆市场构建广泛而紧密的采购网络。
  除传统大豆进口来源国巴西、美国和阿根廷外,中国将目光投向其他具有大豆生产潜力的国家和地区。俄罗斯作为中国重要邻国,拥有广袤土地资源,大豆种植面积和产量近年来快速增长。中国与俄罗斯在农业领域合作不断深化,为俄罗斯大豆进入中国市场开辟更便捷通道。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也成为中国拓展大豆进口渠道的重要方向。这些国家拥有丰富农业资源和独特地理优势,在大豆种植方面具有巨大发展潜力。通过加强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贸易合作,中国积极推动大豆贸易互联互通,实现互利共赢。
  与新兴大豆供应国建立稳定贸易关系对稳定中国大豆供应意义重大。合作过程中,中国注重加强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帮助这些国家提高大豆生产水平和质量,同时获取更稳定、可靠的大豆供应。
  多元化进口策略有效降低中国大豆供应风险。即便某一进口来源国出现供应波动或贸易摩擦,中国也能通过其他渠道及时补充大豆供应,确保国内市场稳定运行。
  强化储备调控,稳定市场波动
  建立健全大豆储备体系是中国应对大豆供应和价格波动的重要手段,犹如为大豆市场安装稳定器,关键时刻能发挥关键作用。
  国家加大对大豆储备设施建设投入,在全国范围内布局多个大型储备库。这些储备库配备先进仓储设备和管理系统,有效保证大豆储存质量和安全。
  合理确定大豆储备规模和结构是储备调控关键环节。根据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国家科学制定大豆储备计划,确保储备规模既能满足市场应急需求,又避免资源浪费。储备结构上,注重平衡不同品种、不同产地大豆储备比例,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市场供应紧张时,国家及时投放储备大豆,增加市场供应,稳定价格;市场供应过剩时,国家加大收储力度,减少市场流通量,防止价格过度下跌。2024 年市场大豆供应短暂紧张、价格上涨时,国家迅速投放部分储备大豆,有效缓解市场供需矛盾,稳定价格。
  通过强化储备调控,中国能更灵活应对大豆市场变化,保障大豆市场稳定运行,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贸易博弈下的大豆市场未来
  加征关税在中美大豆贸易中引发深刻变化,对双方产生深远复杂影响。
  对美国而言,中国市场份额流失使其大豆产业遭受重创。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份额锐减,大量大豆积压,农民面临销售困境。为缓解这一局面,美国积极寻求将大豆出口转移至其他地区,如欧盟、东南亚及中亚区域。但这些地区市场需求和接纳能力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欧盟大豆需求相对稳定,但市场竞争激烈,美国大豆进入欧盟市场面临挑战;东南亚及中亚地区市场潜力大,但基础设施和贸易环境不完善,增加美国大豆进入难度。
  中国在贸易博弈中同样面临挑战,但也在危机中寻找机遇。短期来看,大豆供应暂无大问题,但长期供应压力依然存在。中国积极主动采取一系列有效应对策略,展现出强大韧性和决心。
  通过提升国产大豆自给率、多元化进口以及储备调控等多维度策略,中国努力构建更稳定、安全的大豆供应体系。提升国产大豆自给率方面,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推广先进种植技术,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多元化进口方面,积极拓展与其他大豆生产国合作,降低对单一国家依赖;储备调控方面,完善储备体系,合理调节市场供需。
  展望未来,全球大豆市场发展趋势充满变数。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变化和国际贸易形势演变,大豆市场将面临新机遇和挑战。
  从积极方面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大豆及其制品需求可能继续增加,为大豆市场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消费者对健康食品关注度提高,大豆作为优质植物蛋白来源,市场需求有望进一步扩大。
  科技进步也将为大豆产业带来新机遇。新种植技术、品种改良以及加工技术不断涌现,将提高大豆产量和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大豆产业竞争力。
  然而,大豆市场也面临潜在风险和挑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可能导致贸易摩擦加剧,影响大豆全球流通和市场稳定。一些国家为保护本国农业产业,可能采取提高关税、设置贸易壁垒等措施,增加大豆贸易成本和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对大豆生产的影响不容忽视。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如干旱、洪涝、高温等,可能影响大豆生长和产量,导致市场供应不稳定。
  在此背景下,中国大豆产业发展前景既充满希望,也需谨慎应对。中国应继续坚定不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对大豆产业支持和投入,提高大豆产业综合竞争力。
  持续加强与其他国家农业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粮食安全挑战,也是中国大豆产业发展重要方向。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中国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验,拓展市场空间,实现互利共赢。
  中国还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政策变化,及时调整战略,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只有如此,中国才能在全球大豆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确保大豆供应稳定和安全。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大豆风云:贸易变局下的中国选择2025/4/28 9:35:25
中美大豆贸易博弈:科技反制与供应链重构2025/4/26 8:57:44
芝加哥大豆期货连涨四日,背后的经济密码你看懂了吗?2025/4/25 9:55:38
贸易风云下,中美大豆博弈的变局与破局2025/4/25 7:58:55
关税战下,中国大豆产业的危与机2025/4/25 7:17:15
2025年3月全国大豆市场供需及进出口形势报告2025/4/23 19:52:23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