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现代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产经·企业名企动态 → 文章内容

牧原“狂飙”,秦英林的义利取舍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3/1/30 8:04:40 关注:944 评论: 我要投稿

  牧原人不会小富即安。创造财富,奉献社会,报效祖国,是牧原人的价值准则。我们感恩,感恩处在伟大的时代,是时代给予了我们建功立业的机会;我们感恩,感恩伟大的党,是党和政府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牧原人深深地明白,自己所创下的财富,既是汗水与智慧的结晶,更是聚合了社会八方资源的成果,是人民赐予的圣物,虽然掌管在牧原名下,只是经经手而已,不敢视为己有,神圣不可侵占。只有回报社会,才是财富的终极归宿;只有推进社会进步,才是财富的终极价值。
  ——秦英林(牧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作者:徐海林  来源:《新时代红旗谱》(李天岑主编;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引子
  ——从一个小山村的个体户,到雄踞全国25个省(市、区)庞大产业帝国的养猪大王。
  ——从22头猪养起,三十年执着创新,引领企业实现养猪规模“全球第一”。
  ——带动15个省份62个县的14万贫困户39万人脱贫“摘帽”,成为全国带动贫困户最多的企业。
  ——立足主业,全面融入国家发展战略,走出一条“头部带动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
  这就是秦英林,这就是他的牧原集团。
  秦英林和他的牧原集团,犹如“芝麻开门”的神奇故事,藏着太多的谜!
  他身板笔直,是一个地道的“理工男”,又富有哲学思维。在那个年代,进入国企单位就相当于端上了铁饭碗,工资优厚。但他却辞职做了一名养猪个体户,成为一名当代猪倌。他立志让人们吃上放心猪肉,让养猪行业受人尊重。他把社会担当、政治责任、人民福祉、国家前途,都担在肩上。
  少年养猪梦
  “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赶牲口,一赶赶到马山口,驮着铁锅下河口(今湖北省老河口市),吃牛肉,喝烧酒,一路乐悠悠!”南阳是商圣范蠡故里,马山口历史上就是中原旱码头,这一民间歌谣就是对这里商业繁荣的真实写照。
  1965年4月18日,秦英林出生在河南省内乡县北部的马山口镇河西村。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秦英林的父母从小就生活在这里,承包池塘养莲菜,用驴车往湖北贩运当地的工业和土特产品,再从湖北拉回便宜木材做成手推车,然后拉到湖北卖。但日子过得还是紧紧巴巴。
  1982年,正在读高中的秦英林,为了摆脱家庭贫困,动员父亲多养几头猪脱贫致富。因为母亲养猪有经验,发过猪的财,也得过猪的“济”,所以父母采纳了英林的意见。
  很快,父亲用三九寒天冒雪挖莲菜积攒下的800元钱,建了一个猪场,20头猪仔进圈了。秦英林和父母都希望这20头猪能改变他们贫穷的命运。
  几个月后,放寒假了,秦英林满是期待,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但他没有看到猪。
  母亲告诉他,一场瘟疫,20头猪到最后死得只剩下了一头了,而那一头也卖了,经济损失2000多元。
  2000多元啊,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对一个农村家庭而言,那可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啊。
  这件事深深地刺痛着秦英林的心。回到学校,他越想越觉得对不起父母和这个家,他把被子一卷,书一整理,就回家了。
  母亲问他:“英林,咋了?”
  秦英林回答:“妈,我不上学了,我想回来养猪,我爹太辛苦了。”
  母亲有点生气了,说:“你养什么猪,挣什么钱啊?我和你爹之所以这么辛苦,就是因为读书不多;我们这么辛苦地干,还不是为了让你们好好上学,考上大学,毕业后到城里工作,端上国家饭碗!?再说,咱家这20头猪为啥只剩下一头,还不是猪得了病咱不会治?你学都没上完,知识没学够,你能养好猪?英林啊,不要只看到眼前,不能伤了父母心,让父母失望啊!“在母亲的劝说下,他又背起行李,回到了学校。
  自此,年少的秦英林在内心萌发出一个强烈的念头:将来一定要考上教养猪的大学,学好技术,帮父亲养猪致富,帮助家乡的乡亲们养猪致富!
  强烈的信念,促使着秦英林发奋学习,开始处处留意养猪知识,就连报纸上的一条小广告也不放过。
  在学校表现优异的秦英林,临近高三毕业时被学校推荐去河南大学。那个年代推荐一名学生要经过各个方面考察,非常不容易。刚接到这个通知时,秦英林也着实兴奋了一把。但当他冷静下来,他就一遍遍地问自己:我到底要做什么?我的理想是做一个好的猪倌,到河南大学能实现我的理想吗?
  抉择是痛苦的,但秦英林确信自己内心的答案,他跑到老师办公室,怯怯地对班主任说我:“老师,我不上河南大学,我要上农业大学,把保送名额留给别人吧。”
  一向对他期望很高的老师望着他,想着许多同学争都争不到的保送机会被秦英林轻易地放弃,不免觉得很惋惜。
  秦英林在高考志愿书上填写了4所农业院校。凭着优异的成绩,他如愿被河南农业大学录取。通知下来那天,秦英林拿着录取通知书的手几乎要发抖了,望着村庄背后的马山,看看村前的默河,他似乎感到有一天还会回到这个地方,用学到的知识让父辈的悲剧永远消失。
  就这样,秦英林,秦英林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征途······在大学期间,他发奋学习,提前完成规定的课程,然后把自己一天到晚关在学校图书室里,学习与生猪养殖有关的专业知识,在国家级刊物上发表了《关于粗纤维饲料在养猪中的运用》和《饲料酵母可代替鱼粉养猪》等论文。大三那年,他还拿到了学校“解剖学”课程自创建以来的最高分——92分。
  每年放暑假,他不乘公交车回家,而是找同学借辆自行车,一边沿路寻找养殖户搞调查研究、为人家提供养殖服务,一边回家。开学前,再提前几天骑上自行车,边服务、边实习、边返校。
  大学毕业后,秦英林和他的恋人钱瑛双双被分配到南阳市的两家国营单位上班,并在这里结婚成了家。
  在这里,秦英林积累着工作经验,为自己后来创业做企业,算账、管理、降成本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他不安于在这里过四平八稳的日子,他每天都在想着自己的养猪梦。
  1991年,他的一位同学所在单位办的一个养猪场邀请他去进行技术指导,他喜出望外,欣然同意。经过一年的努力,这个猪场当年投产当年见效,各项饲养指标均达到或超过了美国NRC(美国国家科学院)1988年第9版所颁布的专业标准。这次技术服务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到了肯定,虽然服务是无偿的,但是秦英林心里很高兴,因为养猪原本就是他追求的事业,这次服务更让他看到了希望。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春风吹拂了整个大地,秦英林选择辞去公职,回到了老家马山。紧接着,妻子钱瑛也追随他的梦想回来了。
  他对老师和同学们说:“我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养好猪、多养猪,带领乡亲们都发猪财,也让越来越多的人们都能吃上放心猪肉,享受丰盛人生!”
  后来,“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吃上放心猪肉,享受丰盛人生”也就成为他的企业矢志不移追求的愿景目标。
  就这样,他把弟弟结婚用的12000块钱要过来,又从哥哥那里借来8000元,在村里租了十来亩地,用玉米杆搭了个棚当作办公室,摆开了梦想的主战场。
  拉电线、打机井、建水塔、盖猪舍,只要是自己能干的绝不雇人干,好省些费用。但为了工作方便,他破费买了一辆自行车,经常带着钱瑛上下班,夫妻二人享受了为共同事业而奋斗的幸福。
  历尽千辛万苦,猪场建成了。
  1993年6月22日,22头猪仔进场,秦英林脸上洋溢着笑容。后来,未来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秦英林把这一天定为企业的“养猪节”。
  “开始就是个‘个体户’,后来知道要交税,这才学着做财务,建账。”当时跟着秦英林一起创业学做财务的徐玉梅,谈起当年,犹如眼前,“我是会计,从记流水账做起,当时感觉最难的就是钱,贷款难,所以起初只建了半排猪舍。”徐玉梅越说越激动。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来临,银行断贷了,刚有起色的养猪场,人断粮、猪断食啊。最难时,企业厨师到面粉厂去赊面,到轧面铺里去赊面条,到菜摊上去赊萝卜白菜......
  春节到了,时任内乡县灌涨镇党委书记王锋和县领导一起到这里来看望秦英林边建边投产的企业,没想到,他们看到的是猪场外,是一个个要工钱、要料钱的,急得在骂;猪场内,是一头头猪,饿得嗷嗷直叫。
  20年后,王锋回忆说:“我当时真感觉老秦会崩溃,但没想到他竟然走过来了,成功了!”王锋望着牧原总部的金字塔,玻璃幕墙折射的阳光有点耀眼。
  猪倌走进中南海
  每年的三月,是全国两会召开的时间。2009年2月12日两会召开前夕,温家宝总理邀请13名全国各行业基层代表做客中南海,征求对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秦英林是其中之一。
  北京中南海,温家宝总理温和地笑着,同会议室里的十几个人一一打着招呼。他说,你们应该是中南海的主人,来到这里就像到家一样,夸政府感谢政府的话就不要再说了,都要说实话。
  “总理好,我是河南南阳的,叫秦英林···”
  秦英林首先讲了养猪行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总理认真地听,并不时地在本子上记录着。
  “上周13块2,这周11块8······”当秦英林说到猪肉价格时,总理就开始沉思,表现出浅浅的忧虑。他一句“总理的情绪不能跟着猪肉价格走”让大家笑了,总理也笑了。
  然后,他对中国发展养猪产业提出了“四点建议和意见”,并提出要招录大批大学生和他一起养猪。
  温总理轻声重复,“让大学生去养猪……”
  秦英林继续说道:“20年前,我也是个大学生,更懂得一个大学生的价值。当年我放弃铁饭碗,不比今天的大学生心里挣扎得更厉害?如果大学生成为新兴农民,那么我们国家的粮食安全更有保障,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温总理深深地点点头,在笔记本上记下了他的话。
  那一天,秦英林讲的专业,讲的深入,讲的有新意,温家宝总理先后18次打断他发言,与他交流,勉励他多养猪、养好猪,为人民吃上放心猪肉做贡献。会议结束,合影留念时,总理握着他的手说:“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学士猪倌。”
  是的,秦英林了不起。他在商圣范蠡故里创业,所以,这里就有人们用“古有商圣范蠡,今有学士猪倌”来评价秦英林。尽管秦英林并不接受人们把他和商圣放在一起来说话。
  古时商圣范蠡曾“三聚三散”为百姓,如今秦英林不但靠科技创新养出了全球最大的猪企,还践行了现代企业家的责任和担当。30年来,他先后荣获了“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全国五四青年奖章”“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抗击新冠疫情民营企业先进个人”等一系列荣誉。
  “古有商圣范蠡,今有学士猪倌。”近年来,在商圣故里、牧原创业地南阳,人们之所以喜欢把秦英林和商圣范蠡放在一起说事,就是这个原因。
  秦英林确实了不起。他站在牧原上,放眼世界,胸怀天下,养猪,强国,富民,并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一条新路。
  从22头猪到世界第一的跨越
  秦英林第一次走出国门是1998年,他代表中国10亿农民,到法国参加全球养殖及种植业发展交流会。
  国家农业部和团中央之所以把这一宝贵的名额给了秦英林,是因为1997年,秦英林获得了第二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的荣誉。
  这次去法国、巴西参观学习,打开了秦英林的国际视野,冲击着秦英林的养猪理念。不说别的,单说猪舍,人家的设计理念、建造风格,就是自己从来没有想,也没有见过的。
  这时候秦英林的牧原,只有几排猪舍,只有24名员工,除了秦英林、钱瑛是专业出身,只有杨瑞华一名中专生,其他都是当地农民。出国之前,他还沾沾自喜,因为1997年是他创业后迎来的第一个丰收年,也是他返乡创业5周年,他正打算着要开一个隆重的5周年庆祝会呢。可现在,他的心头却是沉重的。回国的班机上,他习惯性地掏出随身携带的纸张和笔,他想画、想写一些东西,但他一直没有画,也一直没有写,他在深深地沉思着,沉思着他的养猪场,沉思着整个国家的养猪事业,沉思着养猪事业对一个国计民生的影响……当飞机进入祖国的天空时,他才望一望机窗外:天空那么蓝,那么深邃,那么广阔无垠,有几片白云,像轻纱在蓝天上擦拭……他突然有了笑容,一个决策,伴着一颗雄心,一腔激情,使他振奋起来,他要改良猪舍的设计,提升生猪育种和营养水平,建更大规模的养殖场,赶超国际先进水平。
  身居穷山沟,心有家国梦。一个农民的孩子,就这样开始规划着,怎样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强,怎样带动整个行业提升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实际上,在此之前,秦英林在参加“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表彰会时,聆听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姜春云的讲话,就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姜春云讲,中国未来的农业要靠受过大学教育的年轻人到一线去,带领新兴农民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现状。秦英林更加明白为什么他一个大学生被选为十大杰出农民。他发现十个获奖的人里面有四个都是大学生。
  秦英林听了之后很踏实。他想:“未来的中国农民应该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人。我一定要用自己学到的文化和知识,为带出新型农民发挥更大的作用。”
  回到家,5年庆典还是“隆重”召开了。说是隆重,其实也就是买了两张红纸,写了一个“隆重庆祝牧原成立5周年”的会标挂在办公室里,秦英林坐在会标下做报告。参加庆典的只有24人,但秦英林讲得激情满怀,大家听得热血沸腾。
  秦英林讲了他参观外国猪企的感受,讲了他回国路上的思考。最后,他正式提出牧原要“走出去”的发展战略。
  “我们这儿地少,没有大片的土地;即使有,地价也高,我们也没钱买。我们必须要走出去,找更多的地,建更大的场,养更多的猪!”
  “五年时间,我们只是走过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而且是很小的一步。今后要抓机遇,迈大步。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也一定能做到,而且一定会比他们做得更好!”
  会后,秦英林就带着人,一边到一些乡镇找地,一边做项目。
  内乡县东边的灌涨镇水田村,是一个典型的岗坡丘陵村,荒地多,地价便宜。这里距312国道很近,与县城也就十几里地。秦英林就决定在这里建设牧原二场,并把总部也建在这里。牧原人称在水田村的建设为“二次创业”。
  “二场开始计划4万头规模,后来秦总说一定要建设8万头规模,而当时的万头养猪场在中国已经够大了!大家一听说秦总要建设8万头的养猪场,一个个都很震惊!”杨瑞华说.
  秦英林一下子给村里签订了260亩土地的租赁使用合同。但8万头规模在当时需要2500万元投资,不少人为此捏了一把汗。秦英林在内乡农行办公室,拿着笔和纸勾画他未来的养猪愿景,用日益先进、日益时尚、未来电脑操作养猪的美好景象打动了银行领导,他们愿意支持牧原的发展。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二场建设过程中受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贷款不能如期到账,资金链断了,工程停了工,猪没饲料喂,借钱借不来,贷款贷不来。秦英林的牧原经受了生死考验,他和他的创业团队咬紧牙关,坚定信念,克服困难,在煎熬中永远向前,最终艰难的存活下来了。
  到了2009年,秦英林已经在内乡县建了16个牧原分场。秦英林的梦想又开始“裂变”了:他要在内乡县北边的余关乡(2016年3月,由余关乡改为余关镇)黄楝村建设更大的养猪场,这个场的计划规模是年出栏生猪30万头!
  所有人都惊呆了!
  “30万头!当时在全世界都没有听说过!人们都说秦总是疯了。”杨瑞华说。
  秦英林当然没疯。他像一个哲学家一样,眺望远方,深邃地沉思着,缜密地沉思着,沉思了好多好多天。他充满了激情,充满了自信,也充满了力量。
  他把第17分场建成了,占地1700亩,投资三亿多元,年出栏生猪近30万头。这就是现在的内乡县牧原第17分场。当时国内外媒体采访后惊叹不已,说这是世界第一场。但秦英林谦虚地说:“叫‘亚洲第一场’吧!”
  紧接着,秦英林又接连打破了“亚洲第一场”的世界记录。到2021年,他创下的新的世界记录,就是已建成投产、年出栏210万头的内乡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
  有人说,秦英林这样在疯狂地扩张,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有人说,秦英林想赚更多钱的背后藏着一个强国梦。
  实际上,早在2010年,不少人看秦英林养猪赚了许多钱,就给他出谋献策,让他进军其他领域。甚至有的地方,把土地、批文、政策等都给他办好了,想促使他投资房地产,赚更多的钱,把企业做得更大。但秦英林说,“多养猪、养好猪是我唯一目标,其他,再能赚钱,我也不做!”
  走出去,大踏步地走出去!心无旁骛,执着笃定。
  1998年,牧原从马山口走到了灌涨;
  2002年,开始走向内乡全县;
  2010年,走出了内乡,走进邓州,走进卧龙……2011年,牧原走出南阳,走出河南,走进湖北,走进山东……2014年,牧原上市,给了企业发展壮大的强劲动能。
  2016年,农业部发布了《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年)》,加快生猪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引导生猪产业向重点发展区和潜力增长区发展,东北四省要发挥资源优势,建设一批高标准种养结合养殖基地。牧原积极响应号召,开启东北养猪业务布局。
  这年春节还没有过完,随着秦英林一声令下,二十几位年龄在20多岁到30出头的牧原虎将,背起行囊,冒着刺骨寒风,向零下40度的黑、吉、辽、蒙挺进,他们一个个都像出征的将军,一身豪情,所向披靡……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要求各省稳定生猪生产、保障市场供给。牧原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政策号召,顺势而为,将养猪业务向南方布局,形成“扎根中原,布局东北,拓展南方”的发展格局。
  2021年,牧原已在全国25个省市区建立下属公司300多家。
  2020年,销售生猪1811万头,成为全国年出栏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企业。
  2021年,销售生猪4026万头,成为全球年出栏规模最大的生猪生产企业。
  从22头猪到世界第一。这就是牧原的步伐,是巨人的步伐,是倾注生命“30年专注养猪”的牧原老总秦英林的步伐,更是中国养猪业走向世界的步伐。
  不把本的创新
  30年的执着专注,“只为养好猪”“见好就学,见奇就信,见强就比,见高就攀”......秦英林正是靠着这种守正创新的精神,破解了行业一系列难题,让种猪、营养、猪舍、环保等一系列技术,走在了国际前列,让养猪成本越来越低,出栏规模高速增长。
  多年来,牧原累计申请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2000余项,企业的研发队伍中除了畜牧、营养、生物、猪舍等养殖领域的专业人才,还拥有涵盖了机械、电气、光学、IT等其他领域的跨界工程师。秦英林就是这样,坚持通过跨界颠覆引领智能养猪。
  走进秦英林创业的岁月,总能感受到他与众不同的创新力量。
  1995年春天的一个夜里,值班人向秦英林反映,有3头小猪突然死亡了。大学毕业后,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秦英林来不及多想,就和学兽医的妻子一起在猪舍内解剖,查阅资料,但找不出病因,非常着急。
  秦英林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凌晨3点多钟,小猪已经死亡了7头。秦英林果断地采取措施,隔离猪舍、全面消毒,不让任何人进出生产区,控制疫情扩散,同时连夜向各大院校和一些养猪科研机构求助。
  电话打到南阳农业学校、打到郑州畜牧专科学校、打到河南农业大学、打到河南农科院……可3天过去了,仍然没有结果。而平常健健康康、活蹦乱跳的小猪,已经死去25头。
  妻子怀着7个月的身孕,带着大家的希望,背负着大家的重托,带着病猪,踏上了北去的列车。他们希望从省会专家那里讨到一个确切的解决办法。然而,当妻子再次站在秦英林和职工面前时,那无言的表情,使秦英林几乎要绝望了。此刻,死亡的小猪已经达到70多头了。
  父辈当年的悲剧难道就要在自己身上重演吗?秦英林不停地在查找相关资料,四处联系专家。
  紧急关头,河南农大打来的电话,说有一个老师刚从外面学习回来,判断可能是伪狂犬病,要求秦英林用兔子在当地做动物试验,并让再送一头病猪去郑州检验。
  最终确诊了,就是伪狂犬病。秦英林又惊又忧。惊的是伪狂犬病,这种病会带来极大损失;忧的是国外对这种病研究较多,国内报道少无特效药。当时国内只有东北的哈尔滨一家企业在研制疫苗。而哈尔滨又这么远,即使奢侈一点坐飞机快一些,但来回也得好几天啊!猪在一头一头地死亡,灭顶之灾随时都会降临,一分一秒都耽误不得。
  关键时刻,秦英林凭着青年人特有的大胆,向河南省畜牧局求助。
  一接到秦英林的求助,省畜牧局就第一时间对接哈尔滨,空运疫苗。第二天疫苗就送到他手里。
  有了疫苗,小猪不再死亡,母猪很快恢复健康,秦英林逃过了父亲当年养猪的灭顶之灾。
  但时间不长,半年后,流行性腹泻又侵袭了秦英林的猪场。
  这次疫病,又死掉了好几百头仔猪。
  两次疫病的重创,损失惨重,但并没有使秦英林的养猪梦想破灭。他在反思,他在沉思,反思大学生养猪,面对疫病来临的无可奈何,沉思只有刻苦学习,掌握专业知识,才能攻克疫病防治难题。
  秦英林翻阅大量的书,他在寻找引起伪狂犬病的原因。书海茫茫,他没有找到。但他从国外的一本杂志上看到了一个名词“早期隔离断奶”。里面说,“早期隔离断奶”能净化病毒,保证猪仔健康。但具体什么时间断奶、断奶后的营养怎么保障、怎么隔离、为什么能净化病毒、净化什么样的病毒等等,人家就不说了:那是技术秘密,人家要封锁。
  秦英林心头一动,他盯住了那个短句:早期隔离断奶能净化病毒,伪狂犬病不就是病毒引起的吗?
  秦英林决定攻克这一技术。
  他通过朋友从香港进回来5公斤氨基酸,就带着杨瑞华等一起搞实验。
  为了掌握更多的实验数据,秦英林常常是不分白天和夜晚,常常是一钻进猪舍就是几个小时。
  夏天的蚊虫叮得他脸上、身上红红的。英林却静静地守在猪舍里,专注地观察、实验、记录。
  仔猪断奶早,不吃食。秦英林就像抱着自己的孩子一样,抱着猪娃,不厌其烦,一头一头地“哄”着、喂着,尽管磨人的性子,也很辛苦,但秦英林和大家就这样在坚持,失败了,就从头再来。而每每看到仔猪健康成长有变化时,秦英林总是一脸的笑容。
  就这样,他们熬过了不计其数的一个个白天和夜晚,也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通过三四年的摸索和创新实践,终于摸索出了“早期隔离断奶”技术,不仅幼猪病死率大大降低,生猪出栏日龄也大大提前了。
  然而,当秦英林做了一些资料准备,给大学老师报告自己的探索成果时,老师连说,“不可能,不可能,绝对不可能!这是世界难题,科学家都没攻克哩。”还嘱咐他说,“英林,养猪可来不得一点马虎啊!”
  秦英林听了老师的话,点点头。
  他知道,老师之所以说不可能,那是因为这项技术太重要、也太难了,在中国多少年都没人攻克过,你秦英林大学毕业没几年,钻在山沟里喂猪,这么快就攻克了?!
  尽管老师不相信,但秦英林还是很激动、很郑重地给老师说,“老师,我们真成功了,我已经在中国,把这个不可能变成现实了,我还要把生猪领域更多的不可能变成现实,早日实现养猪强国之愿!”
  老师紧紧握住他的手,说:“那我祝贺你,英林。我相信你的梦想一定会实现,我相信你的睿智和毅力。”
  创业初期的第一次法国、巴西之行,让秦英林完全变成了一个工程师。他一天到晚,一有时间,就在捣鼓改造猪舍,其目的也是为了提升猪舍水平,降低饲养成本。
  法国猪舍的全漏缝地板被秦英林看中了,回国后,经过他的不懈努力与改造,牧原成为国内第一个用上全漏缝地板的公司。
  为了给猪建造一个适宜成长的好环境,也为了更好地节省成本,秦英林一开始就利用上中学时学到的赵州桥建造原理,提出砖拱结构的方案。实践中,他发现猪舍建设提升空间很大,便摸索着,自己画了草图,大拱套小拱,让人做。
  “大拱套小拱,不但强度高,而且使建设成本降低了90%。”
  一开始,牧原的猪舍还有“代”的概念,从第9代起渐趋成熟,大概到“第11代”猪舍后,牧原的猪舍已更新到没有“代”的概念了。“我们几乎是每建设一批猪舍,都有创新、改进和提升”。秦英林说,“我们有专业团队专门设计猪舍,设计猪舍一点儿也不比设计现代化工厂厂房简单。”
  2005年,秦英林发现牧原内乡二场粪污量有些大,一检测,“好家伙,满负荷4000头的母猪,按当时正常应该是400吨的量都可以了,但这里却达到了700多吨”。
  “这不行,这里面肯定有问题!”秦英林就搬个凳子坐到猪舍内看猪吃食喝水,发现经多次改进的料槽和饮水器流量太大。流量大,浪费多,猪也就吃得多喝得多,吃得多喝得多排泄量当然就大。找出了毛病,他就组织创新研发,改进饮水器,通过近20年的不断创新,加快了自动化供料和饮水进程,避免了饲料和水的浪费,也从源头上实现节水,减轻了环保压力,同时也降低了喂养成本。
  牧原走的是自繁自养的发展模式,饲料全部是自己加工,而饲料厂建设,秦英林一开始考虑的就是全自动化。
  “在产业链上,有市场化的标准来评判。有人说现在往前走得快了,是走进了‘无人区’。就是你每前进一步都是一个台阶,都是一次突破,同时也都是一次利润的增长......要用开放的眼光来看,要用创新的理念来谋划,主动拥抱变化,主动变革,敢于走进‘无人区’,这是我们牧原应该持有的态度。”
  2018年,非洲猪瘟蔓延到国内,并迅速对中国的养猪业带来毁灭性打击。
  “危中有机,化危为机,难中求胜!”秦英林说,“这是一场硬仗,我们必须打赢!”
  面对疫情带来的生死考验,秦英林迅速组建研发攻关团队,向非洲猪瘟发起了挑战。
  几天几夜的头脑风暴,也没有找到一个合理防控的突破点,大家都很焦虑、迷茫、无力。
  处处留心皆学问。紧接着的一次外出机会,成为秦英林的难忘之行。
  这天,他乘坐的飞机在天空翱翔,他手里拿着书,边看边思考非洲猪瘟防控问题。
  飞机在强劲的气流撞击中颠簸着,他没有感到不舒服。突然,他不知怎么,就想到了密闭的机舱里的空气为什么能保持这么好?那是因为每个人的头顶上面都有独立新风系统啊!他用手旋转着头顶的新风开关。
  “对,空气传播是主要途径,不单单是非洲猪瘟,很多疾病都是通过空气传播给猪群的,我们就从猪舍新风系统做起。”
  于是,当飞机刚刚落定,他就给团队负责人打电话,让大家围绕空气,围绕新风治理非洲猪瘟来研究。
  就这样,秦英林和大家,沿着这一思路,通过空气过滤、独立通风、除臭灭菌等先进技术的实践应用,研发出了“新型智能猪舍”,不但可防非洲猪瘟,而且显著改善了猪舍的环境指标,实现防病、防臭。
  “新型智能猪舍”的研发应用,让秦英林开启了生猪养殖行业创新的集大成之路,实现了最具竞争潜能的转型升级。这就是占地2800亩,养殖产能210万头的内乡县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
  综合体建在一片冈坡地上,6层楼房,21栋,花树掩映,碧水潋滟。游客初望,还以为那是一处高档欧式居民区,或者是一个疗养中心。但大楼里住的不是人,是猪。
  猪舍内的空气过滤等级在16级,安装有四层空气过滤装置和新风系统,空气质量堪比ICU病房。同时,过滤进入猪舍的空气风道也采用单循环无交叉设计,实现生长猪群单圈、母猪单头精准通风,互不干扰,避免交叉感染。
  在饲喂与健康方面,牧原智能猪舍中的猪只也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机器人管家的细心照顾。猪只的饮食由智能饲喂系统负责——它由饲喂机器人和洁净水源系统组成,精准饲喂,满足猪群营养需求;猪舍中的智能兽医由轨道巡检机器人担任——它可以监测收集猪只的温度、体态、声音等数据,经过智能算法比对后综合评估猪只的健康状况。
  除了饮食和巡检外,还有具备自主导航功能的智能板下清粪机器人、自动清洗机器人等联合协作,打扫猪舍卫生,确保猪只的生活环境干净卫生。
  这里所有智能系统均依托牧原自研的大数据平台,平台依据猪群的生理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决策,调度各类机器人终端完成喂养、巡检、清扫等操作,推动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同时,减少人猪接触,降低生物安全风险,保障食品安全。
  这一项目创新应用了智能化饲喂和云服务平台等信息智能化系统,整合了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数字技术,使牧原智能化装备覆盖了生猪饲料、养殖、屠宰、无害化等全流程业务,创造了世界上以数字化驱动生猪养殖全产业链现代化的最先进水平。
  2018年春,秦英林在回顾这些年生猪养殖产业升级的历史时说,养猪这个行业还有很多个台阶要爬,换句话说还有很多机会,还有很多利润空间;从传统的人工饲养,到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有很多的路要走。
  2020年,秦英林智能化养猪的梦想就开始在自己的企业里实现了,建立在工业化、自动化基础之上的智能化应用与实践,已在牧原大规模推广。
  “过去我们是有好的饲养员,现在要逐步改成机器人,谁来管理机器人,就是工程师,所以说,未来,我们要有跨界工程师来操控机器人。未来的猪倌儿就是智能机器人,对,机器人猪倌儿。”秦英林当年的畅想已成为现实。
  “推动创新,不是一时兴趣,是关乎企业生死的压力。”秦英林说,“企业的科技创新是被逼出来的,一开始,小的创新,为的是节省成本、提高利润。一步步走到今天,方方面面的创新,都是为了给企业发展开辟广阔的空间。”
  秦英林引领牧原的成长史,就是一部科技创新史。回顾这些年的创新,秦英林还有许多“得意之作”:
  种猪育种——种猪堪称“猪的芯片”,秦英林带领团队,早在20年前就开始了种猪育种的“种子计划”,执行独立的育种方案,建立了独特的育种体系,现已摆脱了对进口种猪的依赖,繁育的商品猪可以直接做种猪使用,种猪和商品猪的肉质一样好。这一作为,对行业发展的贡献非常巨大。有关专家称,“牧原的种猪育种技术,已经赶上发达国家水平。”
  疫病防控——牧原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健康管理体系,锻造出世界一流的兽医技术,持续推进疫病防控的技术攻关,努力让猪群不生病、少生病,保障猪群健康。
  饲料营养——早在创业初期,秦英林就开始了低蛋白日粮实验,2000年在企业推广。通过剔除饲料中多余的非必需氨基酸,在不影响生猪生长性能和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添加适宜种类和数量的工业发酵氨基酸,降低豆粕使用量。此外,在养殖端通过变频混合技术,可根据猪群生长性能动态调整营养供给,实现一日一配方、精准供给营养。在牧原,豆粕使用量占比9.8%,约为行业一半。这一颠覆性创新,在国际豆粕大幅涨价中更显其成本优势。
  养猪节水——持续创新,改进饮水器,并在管理上创新,使上市一头猪用水,远远低于养猪行业用水标准,既降低了运营成本,又减轻了环保压力。
  猪舍供暖——牧原通过热量交换技术以及合理使用猪舍保温材料,减少猪舍热量散失,实现所有猪舍无需供热,在东北地区零下40摄氏度的极端环境下,猪舍内部温度仍可达到22-25摄氏度。无供暖猪舍的应用从源头上减少了冬季供暖天然气和煤炭的消耗,实现了节能减排。2021年节约燃煤27.67万吨,相当于减排室温气体71.94万吨。
  因为专注创新,他引领着企业由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迈进。
  因为专注创新,牧原多年来一直保持着成本优势,是行业生产成本较低的企业。
  “养猪行业,只有实现成本领先,你才有竞争力。”在每年的全国两会上,媒体采访秦英林,他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企业创新。
  “牧原大力发展智能化饲喂系统和云服务平台等信息智能化系统,加快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5G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以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牧原智能装备覆盖生猪饲料、智慧养殖、屠宰、无害化等全流程业务。”2021年11月,国家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了这一消息。
  这是国家权威部门第一次公开报道国内生猪养殖行业实现智能化生产和管理的消息。
  价值观的力量
  牧原的高速发展,与企业文化分不开,与大学生团队分不开。
  杨瑞华原本只是南阳农校的一名中专生,是秦英林招聘的第一位“大学生”。
  1996年,杨瑞华到秦英林的企业实习,尽管创业之初很艰苦,但杨瑞华在这里除了养猪,更多得到的是秦英林怎样用良心养猪、怎样利用自己的专业和爱好创造社会价值的影响。
  在实习期间,杨瑞华就抱定了要跟随秦英林养猪创业的心愿。1997年毕业后,她放弃直接选入畜牧局工作的机会,成为一名牧原人。
  跟随秦英林,杨瑞华学到了许多在学校没有的东西。1998年,她就为牧原建起了至今还不落后而仍在使用的实验室;同年,她和秦英林一起到国内同行猪场引进种猪,回来后又亲自养育种猪。
  她既养猪,又搞实验,于2000年承担了秦英林下达的“早期隔离断奶技术”试验,获得成功,获得了国家专利,在提升仔猪成活率、降低养猪成本等方面发挥出突出作用,做出重大贡献;紧接着,又引进并提升 “分胎次饲养”技术,使之在牧原生根、开花、结果。
  2005年9月,她带领团队到加拿大,空运回国际上先进的470头原种猪,改良了牧原种猪结构,也为日后将这些种猪推向全国打下了坚实基础。
  “我是畜牧专业,到企业第一年,学养猪;最初做育种,还是很吃力的,但不懂的,就请教秦总。秦总给我们讲课,经常讲到夜里一点。选育是一个漫长细致的工作,需要以年为单位出数据。那时在猪圈,我一头一头核对数据和性能,只有完成任务,躺到床上时,才感觉有点累,累并快乐着。“杨瑞华被国外养猪专家称赞为兽医专家,10年前升任牧原兽医总监,5年前升任牧原副总经理。
  胡旭,大学毕业后来到牧原做育种,一做就是20年,为企业做好种业“芯片”立下了功劳。
  “是你一个人独立在做吗?”
  “不是,我们的育种团队有1200多人。”
  有一次去华南农大和喻传洲老师讨论,非常专注,我也忘记了自己的身份,没注意,竟让自己的唾液飞到老师脸上了,尽管老师用手抹了一下,笑笑,继续交流,但我却有点很不好意思。
  一次和秦总一起,在天津选种后,坐火车到北京。我第一次来北京,秦总带我吃大餐,“去的是全聚德,比较高档,当时只点了半只鸭,就那么几片,都300多,我有点心疼;秦总问我还吃啥,我说,要盘白菜,没想到服务员说80元,说是进口的白菜,我觉得白菜都吃不下去,公司当时一头猪才赚50元啊!秦总说,以后我们一头猪会赚到500元、800元,吃吧。当时就觉得,秦总的眼界不一般,非常高,他告诉我的是,要先相信,后看见。”胡旭讲着故事,眼睛里放着光芒。
  先相信、后看见。牧原把育种技术做到了全国第一。
  秦英林从2009年开始批量招录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此时的企业可以说是已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如何让优秀的大学生在牧原的平台上实现人生价值,成为牧原做大做强、走向国际化的坚实力量?秦英林坚持用价值观选人、育人、用人。
  平时与秦英林对话,你会不时地听到他爱说的“善根”“根性”“品性”“表相”“实相”……这与他喜欢从中国古代人文经典里学习汲取智慧营养有关。
  近年来,跟随秦英林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没经历,他可以给你经历,没经验,他可以给你机会锻炼。
  牧原企业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涵盖有担当文化、感恩文化、利他文化、师徒文化、家人文化、极致文化、分享文化等。秦英林在坚持给员工上党课、举办党员活动日、重温入党誓词,开展志愿者活动和大型文化培训等活动的同时,也着重使企业文化传承弘扬规范化、制度化、具体化,以实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从而培养出可以接班担当重任而具有纯正品性的员工。
  牧原团队纯正的品性,不是建立在企业利益至上的品性,而是包容在“创造价值,服务社会;内方外正,推进社会进步”的企业核心文化之内的根本品性,是成就牧原人养猪梦想的智慧所在。
  近年来,远离牧原总部的省区负责人和子公司负责人大都是由二十多岁、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担任,他们每人每年要完成的项目投资额数十亿元乃至上百亿。他们说,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碰壁的事情过去有,以后还可能有,但我们不改初心,我们就是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展现企业存在的价值。
  “一个企业存在的价值是什么?这是我常常思考的问题。”秦英林在接受相关媒体记者采访时说。牧原集团作为一个在全国养殖界享有较高声誉的行业龙头,随着企业的不断壮大发展,逐渐积淀和形成了独特的企业文化。“牧原基本法”“猪的哲学”可谓涵盖了企业的发展观、价值观和财富观,也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我们做企业的,都应该思考,企业在社会上存在的价值到底是什么?是为了赚钱,还是社会真的需要企业?为什么我们的国家、民众都在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后来渐渐地想明白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与社会需求脱不了关系。政府、民众支持企业发展,让企业发展壮大,是希望企业最后能够回馈社会、能够带动更多群众富裕起来。所以,社会需求的存在,才是企业能够持久生存下去的理由。这也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由此,我们的企业才有了‘三个不争’和‘三个有利于’,即‘不与政府争条件、不与农民争利益、不与员工争薪酬’;‘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民社区生活、有利于牧原可持续发展’。”
  “一个企业要有价值,首先要把员工养好,企业不能与员工争薪酬。企业应该把心思全部放在创新上,放在积极开拓市场上,放在高质量发展上。其次,也不能和农民争利益,企业有本事就多创造价值,让大家伙都赚钱、都享受到红利。当然,也不能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去争。如此,一个企业才能受到社会的尊敬。”秦英林说。
  深深根植于南阳热土的牧原集团,在走向河南、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征程中,始终带着仁厚的印记。
  走进牧原总部,大厅正面“祖国颂”的巨幅油画,每时每刻都在提醒着牧原儿女“没有祖国,就没有我们,祖国永远在我们心中”。左侧书写的是“牧原基本法”,其中写道,“外部价值高于内部价值,长远利益高于当前利益;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体价值;社会价值高于利润价值,用户价值高于生产价值。”
  牧原大厦大厅右侧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杆大秤,这杆大秤形象地展示出“个人创造价值—自己占有=奉献社会”的“价值公式”。
  近年来,国家对环保的重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秦英林把关注点也更多地放在建设畜牧行业生态上。他说:“自律和自信,是对自己负责,对公司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他希望,能够通过行业自律等方式,构建起畜牧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无论什么产品,在满足老百姓需求的同时,对资源消耗最少,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才符合美好生活的需求。”
  每年,秦英林都要拿出时间,对新员工和公司中层以上的干部进行“三个模块”的讲解和培训,这其中的一个模块就是“成功心法”。
  “你要先定下自己的目标,然后拿一支笔画出5年后你的模样,比如高管的样子、有车子、有房子,比如你在未来三年,要当多少个留守孩子的“临时家长”,给孩子哪方面的的爱……一切,你可以尽情想象,然后,你就照着这一目标去奋力前行。”
  牧原内部有个“愿景板”,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这个部门未来五年想达到什么样的目标,都写出来、画出来,然后,你就朝着这个方向、目标走,督促自己,提醒自己,去努力,去冲刺。
  秦英林说,我靠的正是这种方法。可以说,这是一个梦想地图。过去我一笔一笔画出来的目标,今天都如愿以偿了。
  ……
  秦英林“敢用少年大将军”。目前,公司25个省区负责人和300多家子公司负责人、研发一线的大学生们,几乎是清一色的“80后”“90后”,并有多名已进入公司高管行列,成为可以托付牧原事业的新生力量。
  丰厚的企业文化和良好的育人用人环境,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牧原。目前,公司在职的大学生有4万余人,其中,硕士、博士研究生1200多人。这些大学生大多都在研发和管理岗位。
  大学生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秦英林就是这样,培养、引领着大学生们,用创新创造精神描绘着养猪强国的梦想。
  尽管时代不一样,环境不一样,但牧原的大学生,能够担当重任的,都具有秦英林身上当年创业的可贵精神。
  他们是牧原的希望和未来。
  担起1% 成就100%
  “二次创业”中,秦英林尽管想尽千方百计筹集资金,但仍然是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发展的需求。一方面他需要继续贷款上项目,另一方面他要还银行贷款。而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 ,贷款又是相当的难。
  2006年,银行股改上市对不良资产剥离打包处置。意味着牧原2450万贷款,国家政策允许,只需要走一个流程就可以不用还了。
  消息传来,人们都说秦总“走运”,关键时刻老天爷也来帮忙,自己头疼的贷款可以“一风吹了”。
  秦英林坚定地说:“还!国家有国家的政策,我有我的主张,银行打包处置,企业不用还,中央政府就得还,中央政府的钱从哪里来?都是纳税人的钱。如果再这样做下去,会乱了风气,使一些人心生幻想,从贷款的第一天起就想着什么时候可以不还这笔贷款,银行还敢贷款吗?我们还敢存款吗?”
  一位银行老领导忍不住劝秦英林道:“这么多年我没有教你做过坏事,但这次是享受国家政策,不是做坏事。”公司副总眼里噙着眼泪说:“秦总,你还是仔细考虑一下,这不是一个小数目,我们养猪十几年没有挣这么多钱。”秦英林2秒钟给出了答案:“坚信,我们总会有一年,一年挣它2000万。” 就这样,在公司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秦英林找银行办理了还款手续,签订了还款计划,到2007年底陆续还清了贷款。
  秦英林还贷款的故事不胫而走,赢得了金融部门的广泛信任。在秦英林发展需要资金时,各家银行都纷纷伸出“橄榄枝”,一开始是500万元、1000万元,接着是3000万元、5000万元、8000万元,到后来是1亿元、3亿元……只要秦英林的企业需要,银行就大胆地给他贷。
  当秦英林把所有能抵押的都抵押上了而仍需要贷款时,农业银行河南省分行还创新贷款支持民营企业的方式方法,破天荒地允许牧原将活猪做担保抵押。还有的时候,秦英林需要资金还没来得及向银行提出贷款申请,银行却主动把贷款送上门来了,他们认为,秦英林和牧原本身就是“信用和担保”。就连世界银行也看好牧原,主动上门合作,投资1000万美金参股牧原。
  自2015年以来,金融机构支持牧原更是大手笔,无论是10亿元、20亿元,还是30亿元、50亿元,他们都信得过——他们信赖的是秦英林的诚信品质,看好的是秦英林用品质支撑起来的养猪事业。
  “养猪要先养良心。”秦英林说。
  早些年,养猪行业添加瘦肉精喂猪是行业潜规则。因为使用瘦肉精可以增加瘦肉率,肉质颜色鲜嫩,可使猪的体型好看,并增加卖相和提高售价,但人们长期使用,对健康不利。
  所以,秦英林坚决不用瘦肉精。
  这样,牧原的猪就不好卖,同样的猪,价格比别人低很多。一年下来,牧原少赚几百万元。
  亚洲金融危机后的周期性猪价大跌,秦英林的猪因没有使用瘦肉精而根本卖不掉,造成大量积压。眼看着自己喂养的大批该出栏的猪卖不出去,亏损量在一天天加大,秦英林和企业的上上下下都很焦急,生产经理埋怨销售经理,而销售经理却委屈地掉下了泪……终于有一天,当瘦肉精销售商又来到牧原推销瘦肉精时,销售经理找到秦英林,哀求地说:“秦总,我们还是试一试吧,不然,这样亏下去不得了啊!”
  秦英林看了他一眼,没理他。
  销售商也找到秦英林谈合作,诚恳地说:“秦总,你只管放心,我免费给你提供瘦肉精,猪,我负责收购;我赚点小钱,你赚点大钱,何乐而不为啊?”
  秦英林没有答应。
  场长和饲养员们看着圈里的猪卖不出去,就想避开董事长试一试。秦英林明令禁止“谁用,开除谁!”他说:“就是死了也不能用,我们养的不是猪,是肉,是食品,是生命,是给儿子吃的,是给爹妈吃的,要有责任和良心,我们要用生命来维护我们的品质。”
  牧原人自觉抵制住了瘦肉精曾经的诱惑,这当然不是事情的结果,而是事情的开始。秦英林组织科研人员加大技术攻关,改良育种,研究新的全套饲料营养配方,使商品猪卖相和肉质大幅提升,超过了瘦肉精喂养的猪。
  倘如你要问牧原猪现在市场中的位置如何?有一个数据会令你惊叹:2022年春节期间在北京举行的24届冬奥会前夕,北京市总确定点对点生猪供应商221家,而牧原旗下子公司就占了198家,接近90%,足见牧原猪肉安全、绿色、营养的“实力”。
  更多的时候,良心与担当是一对“双胞胎”。
  2009年夏收期间,秦英林企业所在地遭遇阴雨,麦子无法收割,麦穗都发了芽。等麦子都打下来时,麦粒都带了一个小尾巴。农民们望着麦堆,仰天长叹。
  出了芽的麦吃不成,国家不收,私营面粉厂也不要。辛苦了大半年换来的,就是一堆废物,扔都没处扔啊!
  这时刻,秦英林出现在内乡县政府常务会议上:“请领导们放心,老百姓的芽麦我收了!”
  “真的吗,英林?”县长站起来问。
  秦英林说:“真的,我今天就是来向县里汇报请示,如果县里同意,我马上就把收麦的广告发出去。”
  县长握住了他的手,副县长握住了他的手,农业局长、粮食局长握住了他的手,说道,“英林,你帮了政府大忙啊!”
  秦英林说:“政府帮了企业多少忙啊!人要有良心,企业也要有良心,现在是我们报答党和政府的时候。再说,农民是养猪业的上游生产者,牧原发展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农民有难,牧原不能坐视不顾。”
  县长说:“英林,猪不是吃的玉米吗?吃小麦行不行?”
  秦英林说:“都是粮食,我想可以吧?”
  但秦英林这次想错了:这芽麦,猪不吃。
  为了收购出芽小麦,秦英林向银行贷了2亿多收购款,租赁了场地,组织了人员,购置了设备。他敞开量收购。他没有压价,而是按高于当年国家规定的正常收购价收购。就连湖北省老河口和钟祥市的农民闻讯也把芽麦拉到内乡来卖。
  然而,当他把收购来的芽麦做成饲料喂猪时,猪只吃了两天就不吃了。“这可咋整啊?收这么多芽麦,如果猪不吃,就凭收购芽麦这么多贷款,就足以让企业倒闭啊!”
  牧原之上,一时愁云密布,怨言四起。
  秦英林不相信猪不吃芽麦做的饲料。他蹲在猪舍里观察,不吃不喝,蹲了一天一夜。
  猪真的不吃,看着饲料,猪只是用嘴拱拱,就扭头卧一边去了。
  “当初英林给县长立保证,把胸脯拍得砰砰响,可这会儿,他是真有点坐不住了!”妻子钱瑛回忆说。
  但秦英林没为这次决策而后悔。在公司高层会议上,他充满悲壮地说:“收购芽麦,是我们企业应该担当的责任,如果企业因收购芽麦而倒闭了,请大家在我的坟头立上牌子,写上‘因收芽麦而死’!”
  秦英林的临危不惧、大义凛然,让大家联想到了那些在战场上为国牺牲的英雄们,想到了堵枪眼的黄继光,想到了炸碉堡的董存瑞。
  秦英林住在猪舍观察,研究,思考。看着猪们饿得只叫唤就是不吃,他急得用手掰开猪嘴,往猪嘴里填饲料。就是这一情感动作,让他就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他笑了——原来,饲料到猪嘴里后,唾液一湿润,形成糊状,这就是麦芽糊,粘性很大,粘的猪嘴张不开。这可能就是猪不吃的原因,它张不开嘴啊!“这事太简单了!”
  秦英林立即安排相关部门改进生产工艺,把芽麦做成的饲料制成颗粒状,烘干,往饲料槽里一撒,猪们就“呱吞呱吞”吃起来。
  “人在做,天在看”。更多的时候,上苍也不会让担当的人吃亏啊!就在秦英林收购芽麦的第二年,猪饲料价格大涨,牧原因上年囤积了大量的芽麦,而使自己的生猪养殖成本大幅下降。
  在每年的企业文化培训中,秦英林也常常拿收购芽麦这件事来教育和鼓励企业员工,他说:“勇于担当,难免会有风险,但你总不能为避免风险而不去担当……有些事,就是死了,也要去做;而有些事,就是死了,也不能去做!”
  秦英林就是这样,用良心、诚信、道德、法制的力量,让养猪梦想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秦英林就是这样,用无私无畏的责任担当,构筑起人生价值的心灵高地,让养猪成为受人尊重的事业。
文章来源:新肉业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增持金额8.45亿元!牧原实业集团及秦牧原半年内增持公司股份2290.09万股2024/4/26 5:48:57
一头仔猪盈利250元!天邦、牧原和唐人神一季度仔猪销量同比猛增!最高增长270%2024/4/18 22:37:45
牧原转债上涨0.6%,转股溢价率25.26%2024/4/18 22:32:26
台安牧原:深耕生猪养殖行业 回馈社会助力振兴澎湃鞍山2024/4/18 22:30:10
牧原发力“平台经济”2024/4/14 21:20:04
1240.72万头!牧原、温氏等17家猪企3月生猪出栏量公布2024/4/12 22:23:38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