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现代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本网动态观点评论 → 文章内容

搞农业还有前途吗?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3/6/24 23:45:49 关注:430 评论: 我要投稿

  一、被动农业


  今年,许多地方政府面临一个压力——退林还耕。为此,西部某省会还从100公里长的环城生态公园体系中,拿出10万亩土地复垦为耕地。
  有市民算了笔账:建公园花了341亿,10万亩水稻一年能赚7700万,要442.8年才能收回公园成本,一度引发争议。
  这个现象的确广泛存在。年初在老家(南方中部某省),我就看到村旁一片森林被夷平,几台挖掘机正费力地挖着树根:说是要改成耕地,必须把树根挖出来。
  20年前,这里本就是一片良田,当时响应国家环保政策,被拿来“退耕还林”,后租给几位村民种经济林。好不容易长成一片森林,为何又大费周章地“退林还耕”回去?
  问下来,原来是村里被派了指标,需新增几十亩耕地。这块地20年租约到期,正好拿来完成指标。
  只是多年过去,这块地原本的灌溉渠早已废弃,由于没有水源,复垦为耕地完全不现实。村里只好撒了些种子,先过了卫星遥感这一关再说。
  有些地方抓得严,就把压力压给乡、村干部。种地本就不赚钱,加上复垦地一般不宜耕种,农民不愿意,乡村干部只好请农民吃饭、送礼。
  或者动用财政补贴,用更多优惠政策流转给大户。这是政治任务,如果还是没人种,一些乡村干部就只好自己下地,被逼成种粮大户。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家日益强调粮食安全、端牢饭碗、耕地红线,并在粮食种植上投入了大量财政。这有助于夯实农业基础,但客观上也加重了中国农业成为高度依赖补贴的“被动产业”。
  以我老家为例。2022年,我国稻谷最低收购价为每斤1.24~1.31元(各地略有不同),常年稳定,但种子、化肥、农药、机械、人工等要素价格越来越高。
  据抽样调查,本地每亩双季稻纯收入约470元,单季稻约750元。因此村民们无需动员,都倾向将耕地集中流转给种植户承包。对种植户来说,由于人工和管理成本居高不下,更倾向于种单季稻——一般是再生稻,第一季收割完不用管,秋季可再收两三百斤。
  国家权威部门指导,小农家庭作业种植面积为1公顷(约15亩),家庭农场为10公顷(150亩)。算下来,150亩的种植户,收入为112500元,但至少需夫妻二人耕种,即每人56250元,合月收入4687.5元,相当于进城打工。
  收入低,风吹日晒,劳心劳力,农业自然成为财政补贴型产业。算上自身人工,种植堪为保本,补贴就成为主要利润:本地政策,种植50亩以上,每亩补贴100-150元,按最高150元算,150亩合22500元。只是,近两年许多地方财政困难,补贴并不好拿,大户们的积极性迅速下降,所以地租一路从以往的500元左右下降到350元。
  这个状况,在东北平原粮食主产区略有不同。东北大米价格更高,近两年,玉米、大豆等作物随国际粮价波动提价,种植户积极性同步大为提升。同时,地方又鼓励合作社种植,与种植大户相竞争,就将地租推升到1600元/亩,约合笔者南方老家的4.5倍。东北的其他成本也更高,比如用工,普通用工150-180元/天,农忙季一些带点技术的工种,比如卷秧盘、补苗等更高达四五百元。
  好处在于东北更适合机械化作业、大规模生产,补贴虽然更低一点,乘以规模效应,同样非常重要。
  站在国家层面,三农工作,农业为首,毕竟吃饱饭才是大国之基,因此制定三农政策也以农业为核心。“补贴+政治任务”,一层一层压下来,刨除东北平原、华北平原上国营农场,对许多地方政府和种植户来说,农业多成了被动选项。
  再宏大的国家使命,都要落到具体的种植者、基层管理者。对他们,尤其是中小种植户来说,除了被政策和政府推着走,始终还面临着一个灵魂拷问:种地,到底有没有前途?

  二、农业现代化简史

  “我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八九十年代,这几乎是中小学生倒背如流的一句话。
  为了完成这个使命,国家历来重视农业现代化。1964年底至1965年初的第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我们今后发展国民经济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
  改革开放前,农业现代化的主要思路是用集体生产取代小农作业。这条路径,虽损伤了农民积极性,但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机械化等角度,对农业初步现代化作用巨大。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位农民为了生存,在破旧茅草屋内签下契约,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启,也标志着农业思路的转变。此后四十年,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大致走了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80年代,由集体回到小农,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迅速提升,粮食连年丰收,一举完成养活十几亿人口的壮举。
  这个阶段,以一产为核心,搞“在地生产”。国家依然限制农民进城,农民进行在地生产;乡镇企业风靡全国,兼具集体和市场优势,在与国有企业的竞争中风生水起;农民不离土不离乡,半农半工,纯收入增长速度曾连续五年超过城市居民,乡村相对繁荣。
  综合来看,中国80年代发展的焦点在农村、乡镇,农村放宽搞活,城市工商业则在反复的争论、探索中萌芽、成长。8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明确将重心转向城市及国有企业,并退出乡村治理和服务,乡村开始衰落。
  第二个阶段,90年代至21世纪前十年。城市工商业、房地产、互联网相继爆发,城市大繁荣,乡村大衰退。
  这个阶段,以二产为核心,农民“离地生产”。农民大量外出打工,乡村空心化;近城或工业化发达地区的耕地被城市工业、房地产大量占据,远离城市的乡村则大量土地抛荒;国家倡导小农退出、土地集中流转,走规模化农业,北方平原地区大力推进机械化,南方水稻产区推行园田化,农业规模化作业初步实现;此外,2004年,国家放开粮食流通,与农业相关的农副食品工业也迅速发展。
  “城市反哺乡村,工业带动农业”,总体还是一个美好愿望。随着分税制、土地财政、房地产发展、地方政府公司化等现象愈演愈烈,城乡差距、矛盾愈演愈烈,群体事件频出,基层治理压力加大。
  农业技术越来越先进,但难以抵消生产关系的破坏。2004年起,国家相继启动农业补贴、取消农业税,到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始纠偏“重城轻乡”的路径。
  第三阶段,2010年代。制造业产能逐渐饱和、过剩,对农业人口的吸纳力逐渐于2018年达到峰值。第三产业、城乡融合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共识。
  农业同步进入三产化探索阶段。2010年左右,一批设计师、艺术家、媒体人开始反思城市进入乡村,带动了中国民宿业的起步。政府层面,以浙江为代表,从“两山理论”的指引,到万村景区化、百县千碗、区域公共品牌塑造等政府行为,文旅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切入口。
  文旅、民宿,也就成为阶段发展主旋律。此外,房地产主导的田园综合体、养老地产、旅游公寓、特色小镇,社会资本推动的亲子研学、自然教育、现代农庄,互联网带动的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都成为农业三产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有效促进了农民返乡和城市流动,带动了乡村建设。

  017年,随着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提出,我国的乡村建设事业有了综合引领。但客观来说,地方文旅投入大、收效低,房地产主导的乡村建设也说不上成功,亲子教育、农村电商等,也只是农业现代化的补充。包括民宿,也被证明不是一种成熟的商业模式。
  农业三产化,局部探索成功,收效显著,但总体还不成立。而且偏离了农业核心,一度引发国家大棚房整治、土地红线严控等政策回调。
  综上,历史证明,纯粹搞一产、二产或三产化,都有各自的问题,都难以实现农业与乡村的现代化。
  那么,农业还能怎么搞?随之进入新的时期。
  第四个阶段,2020年左右开始,广大乡村工作者、市场化力量逐步认识到,要赚钱,要发展产业,要振兴乡村,必须走“三产融合”的道路。
  何谓三产融合?举一个小例子。民宿并非一个成熟商业模式,原因在于其经济账算不过来:民宿主一般在城市有较好的收入和地位,下乡做民宿后发现,不但收入赶不上在城市做高管、开公司,还要服务别人“受气”,自然觉得不值当;要么只能扩大规模,但超过14间房就进入酒店业范畴,就是另外一种商业逻辑。所以,民宿始终难以实现市场逻辑自洽。
  跳出民宿、做三产融合就可以实现突围:比如在民宿周围做一些农业种植,既可以营造田野民宿的差异化,又可以提供有机餐食,衔接亲子或自然教育、搞直播,进而实现从卖房间到卖生活方式的转变;同时,结合地方特色发展二产,比如文旅企业隐居乡里在北京延庆山区,将本地卖不出价钱的山楂做成土法山楂汁,一瓶48元,大受住户欢迎,口碑传播后成为小众爆品,还带动了村民增收。
  如此,一二三产融合,实现价值链和消费的升级,即可弥补单一产业发展的不足。同理,从一产、二产向三产同样推导。
  经过一二三产融合,乡村就可以从单独“产业”,产业升级为生活方式、价值链和乡村振兴平台。一产*二产*三产,当价值被聚合、传导、放大,市场逻辑和乡村振兴逻辑就开始成立。

  三、导向问题
   当然,三产融合还不是最终答案。
  现实中,多见的还是以三产为导向的三产融合,言必称文旅、民宿,是各地乡村振兴的不二路径。凡出圈的乡村振兴项目,也多以民宿、文旅、“网红打卡”为标签。以一产为核心搞三产融合,要么受制于市场消费群体不足,要么受制于土地规模、难以量产(比如有机农业),要么就受制于三产路径依赖(干着干着就将精力集中到更高效的三产),始终难以打开局面。
  扎扎实实搞农业,如何以一产主导融合,带动农业产业升级和乡村振兴?不回避困难,如何将一产做得高效,做出市场化价值?依然是中国农业迈向现代化需要去攻坚的核心课题。
  当然,我们是有一些成熟答案的。
  比如北大荒农垦,早在1970年代就全面实现了机械化,连施肥、撒农药都要开飞机。现在,无人机、机器人、数字化管理等现代技术,也已经十分成熟,农业现代化,早已实现。但中国大多数地区,缺乏其自然条件。
  以猪、鸭为代表的养殖业,则早已实现以二产为导向的农业现代化。
  成立于1982年的新希望集团,亲历和见证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企业从养鸡开始,到饲料生产,到养猪、养鸭,到综合食品,现已拥有全球第一的饲料产能、中国第一的禽肉加工处理能力、中国第三的生猪出栏量。
  以养猪为例,以新希望为代表的中国猪企早已实现二产化养殖,且已率先进入数字化、智能化阶段。
  今天的新希望猪场,流传着三句话。
  第一句是新希望六和董事长刘畅说的,“数字化母猪繁育场的环境和我坐月子差不多”。
  在新希望最新的智慧猪场,小猪们住楼房,坐电梯上下楼,享受中央空调、新风系统,繁育期母猪还有专门定制的“月子餐”。在这里,通风管道通到猪鼻子底下,猪舍采用“滤网+微生物”喷淋的除臭工艺,饲料、水一键自动投喂,温度、湿度、风速智能调控,清粪机器人定期出动。人们传统印象中的脏乱差生产环境,早已彻底改变。
  第二句话是新希望人经常挂在嘴边的,“想见猪比见董事长刘永好还难”。为防范生猪疫病,全部猪场实行全密闭管理、“全进全出”生产。
  员工进场需先经过72小时外部隔离,随身衣物全部留在场外,进入过程三次更换衣物,两遍消毒,再洗一次澡。外部人员进入,则需提前5天隔离。
  第三句话是,“猪过得比人健康”。猪舍配置国际领先的空气过滤系统,可隔绝PM10以上颗粒,祖代场更达到PM2.5级防护。
  新希望开发的“慧养猪”系统,给每一头猪建立档案,母猪何时配种、孕检,何时保健,扫码即知。
  此外,新希望猪场已实现“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源头端,采用智慧水务、干清粪工艺、清粪机器人等技术,控制污染物。过程中,通过“预处理+UASB厌氧罐+A/O池”主体工艺,实现污水变净水,粪便变有机肥,废气变沼气。
  最后是“末端利用”,发展一产种植,将上述水、肥还田利用,无人机、24小时机器人巡检等,使得农业种植变得酷炫。他们还与周边农户合作,通过“公司+家庭农场/养殖合作社”模式,建设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帮助农户改善种养殖条件、发展种养结合模式。
  此外,新希望还开发了“云端放养系统”“聚宝猪在线生猪交易平台”,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帮助农户种养、销售。
  可见,二产化对农业现代化的升级、改造是全面而深度的。中国的养殖业,养猪、养鸭已基本实现二产化,牛羊、鸡场等现代化,也大步实现了规模化。
  当然,国有大农场、社会大企业生产,无法代表我国多数地区农业种植小而散的先天生产特点。
  那么,还有更柔性的农业现代化模式可以借鉴吗?
  四、东北小朱家村的故事

  在黑龙江省镜泊湖畔的小朱家村,我看到了不一样的突破。
  程连坤,生于1989年,土生土长的小朱家村人。2014年大学毕业后,先去了大连实习,感到自己并不喜欢大城市运作体系和生活,选择做一名“逆行者”。2015年,他正式回村做一名乡村创业者。
  当时,他的手上只有父母经营的一家农家乐。学市场营销的他,对它进行了改造,先是打造餐饮文化,譬如将传统铁锅炖升级——镜泊湖、牡丹江的野生鱼一锅炖,并命名为“连(鲢鱼)年(鲶鱼)吉(鲫鱼)利(鲤鱼)”,大受欢迎;随之,大力发展一产,以本地优势的稻米生产为核心,挖掘水土(火山熔岩)、文化优势,将全村近万亩优质稻田整合,发展“千年贡米——小朱家村石板大米”品牌,并采用线上销售和企业订单农业结合,卖到15元一斤。
  他深感“东北品牌走不出去”,不少东北优势农产品都是别人深加工后卖回东北,随之建设3家观光工厂,一年实现6000万元销售额,同时,推出大米研学课程,并进行现场“厂播”;  随之发展三产,建设石板米仓民宿,带领村民开发江中荒废岛屿,打造丛林穿越、摩托越野、野外CS等团建、亲子游乐。同时组织开发冬季冰村旅游,以及帐篷节、渔猎节等活动,每年吸引20万游客。
  近年,他又带领小朱家村走向全国。他在牡丹江、成都、三亚等城市开了7家小朱家村体验餐厅。餐厅挖掘当地传统拌饭,主打小朱家村拌饭。他希望把餐厅建成一个“让城市人全家人像回家吃饭一样的温馨空间”,并快速发展到50家店,借美好空间在全国打响小朱家村品牌,吸引全国人民到村里、牡丹江游玩。
  他带动着众多年轻人返乡创业,从事农家乐、家禽饲养、鸭蛋开发、农业服务等,大家形成联盟,共创、共进;他带动全村100余户村民共同探索,共建龙泉岛、民宿村,共同富裕;他帮助村里建设村史馆,用市场行为带动传统民俗、文化复兴;他帮助小朱家村搭建“校-政-企-村”模式,以市场化为导向,全面带动家乡的乡村振兴……尽管二产、三产赚钱要比一产多得多,但程连坤清晰地认识到,做好农业才是小朱家村的根本。除了种好地,生产好大米,他还积极进行产品研发,探索了爆米花、米糕、饭团、寿司等大米深加工产品,并研发出冰村烤鸭蛋等特色美食。
  他还清醒地认识到,这些还远远不够。接下来,他有意与新消费企业联合,做深大米的二产化、国潮消费,讲好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的中国故事。
  尽管事业已走向全国,但程连坤依然把根扎牢在村里,只要不出差,他几乎都“猫”在村里。他开车带我去看江畔的土地,春耕还未开始,拖拉机刚刚把地翻完,黑油油一片不见尽头,而山那边就是镜泊湖。
  他想对标日本的优秀乡村。他认为家乡跟北海道一样,同纬度、四季分明、水土优厚,但“东北怎么就做不出来一个国际化的好乡村?”
  他相信,把根深深扎在乡村,以土地、以农业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一定可以做出产业和乡村的大振兴。
  更多精彩的农业探索案例还一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待续未完……

文章来源:秦朔朋友圈 ,作者刘子1984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高密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挂牌成立!2024/5/6 8:05:05
颠覆正在发生!农业全产业链将如何发展2024/5/6 7:58:57
吉林: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2024/5/5 8:05:18
大食物观关系农业未来2024/4/30 14:07:55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推介发布2024年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通知2024/4/29 7:44:57
中央财政农业生产防灾救灾资金14.16亿元下达2024/4/26 18:32:53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