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现代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产经·企业中国畜牧 → 文章内容

2023年度“全国十佳农民”揭晓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3/9/25 7:28:45 关注:150 评论: 我要投稿

双汇—世界领先的肉类供应商

  9月23日,2023年度“全国十佳农民”在中国农民丰收节主会场——安徽省芜湖市湾沚区揭晓。王伶俐、朱霞、刘天民、刘天华、孙民、麦麦提伊敏·赛麦尔、李江坡、陈金良、郑培坤、徐军海等10位优秀农民获得2023年度“全国十佳农民”项目资助。
  据了解,农业农村部自2014年起实施“全国十佳农民”遴选资助项目,每年遴选十位优秀农民,由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进行资助,助力其发挥潜能,进一步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全国十佳农民”在带动农民致富增收等方面不断发挥榜样作用,在希望的田野上凝聚乡村振兴磅礴力量。新时代“全国十佳农民”将继续建功立业,助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刘天民:返乡逐梦让乡亲过上好日子
  天津市武清区粜粮务村党支部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刘天民用前半生写就了一部农家子弟的奋斗故事——初中毕业就进城务工,从建筑工地的小工做起,一步步组建起自己的工程队伍;小有成绩即回乡创业,成为村里的“大家长”,将个人积蓄投入家乡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园区,不仅给乡亲们带来家门口的就业岗位和稳定的收入,还将园区经营为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承担起为首都应急保供责任。
  9月8日,正是白露节气,秋凉愈加明显。早上不到7点,刘天民已经在大棚内转悠,心里盘算当天要办的要紧事:采摘区里总是有游客遗留的矿泉水瓶,得提醒值班员及时清理;这一季的葡萄受欢迎,一定要嘱咐员工留足订单预定的量……“农业是个‘勤行’,咱读书少,还不得多出力气?”刘天民笑呵呵地说。
  刘天民认为自己是笨鸟先飞,可乡亲们都说:“天民不笨,他脑袋灵光。”刘天民告诉记者,小时候家里日子不好过,早点挣钱才能帮衬父母撑起家。1994年,16岁的刘天民背着简单的行李离开村子,进了天津市的建筑工地。十几年之后,刘天民凭借吃苦耐劳和经营头脑组建了工程队,创下了一番事业,在城里购置房产攒下积蓄,实现了自己进城安居乐业的人生“小目标”。
  然而,刘天民心里还装着他当初离乡背井时的梦想——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我们村是个好地方。位于京津冀三省市交界处,距离北京市只有1小时车程。史料记载,粜粮务在辽代成村,元代京杭大运河开通后,是粮米交易之所,官府在此设立务关,榷税并收卖粮米,所以我们村名为粜粮务村。这么优越的地理位置,只要找准了路径,准能发展好。”他对记者说。
  刘天民2009年返乡进入村“两委”班子,2012年当选村党支部书记。那时村里基础设施简陋,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村民们普遍收入不高。
  刘天民通过土地流转,将村里土地集中经营,逐步开发为规模种植大棚蔬菜水果的农业园区。园区建设9年来,他经历了选种不精、技术不强等各种挫折,曾经一年亏本数十万元,但他不放弃。“乡亲们都说我有出息,支持我来当村支书,怎么能没干成啥就跑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天民与天津农学院、天津农科院等科研院校开展紧密合作,把粜粮务村发展为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田和示范点,先后引进了水果型鲜食番茄、火龙果等国内前沿果蔬新品种百余个;组织村民到山东省等地学习农业生产技术,建立田间管理档案,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他大胆创新,实施甘蔗套种西瓜创新种植模式,实现甘蔗和西瓜“高矮结合、快慢搭配”,亩效益超过10万元,荣获天津市第三届农村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就这样,刘天民带领大家一步步将村里的农业园区发展为环京周边蔬菜生产基地,每天向北京市和天津市供应蔬菜水果超过4万斤。
  刘天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我们村每亩土地的流转租金为1年1200元。乡亲们把土地流转给园区,不仅旱涝保收,还能腾出时间到北京市或天津市打工赚钱。如果不想离开家乡,可以到园区工作,每个月工资在4000元左右。有了园区之后,村里人只要勤快能干活,都能过上好日子。”
  每天一早,刘天民都到园区里忙活。他告诉记者:“我最有获得感的时候,不是开豪车住楼房当刘总的时候,而是看着我长大的村里长辈跟我说‘天民,你是个好农民’的时候。”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婧
  李江坡:农业越琢磨越有门道
  李江坡是一名初中文化的“85后”农民,憨厚的脸庞由于经常风吹日晒,呈现健康的“小麦色”,一笑便露出洁白整齐的牙齿。这份淳朴,很难让人把他和经营规模3万余亩,涉及6个乡镇32个行政村6696个土地承包户的合作社负责人画上等号。
  9月9日,李江坡领着记者走进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位于南和区闫里乡闫里村的种植基地,只见2垄玉米与4垄大豆交错种植,黄豆荚已渐趋饱满,玉米棒顶端的须子也呈现浅褐色。李江坡介绍说:“去年国家倡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时,我们合作社响应号召,开始尝试这一种植模式。一季下来,发现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两种作物高矮搭配、边行优势的互补效应,的确能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茬豆’,提升了土地效率和粮食产量。”他随手剥开一个玉米棒说:“你看,这玉米粒紧实饱满,再过一个月就能收获了。”
  2012年,挂面产销量全国第一的金沙河集团为了向一产延伸产业链,领办了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开始流转土地种植粮食。2016年,虽然学历不高但工作踏实认真、身上有股不甘平庸的钻劲儿的李江坡,被金沙河集团委以重任,全面负责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种植管理工作。
  “一个合作社怎么种植3万余亩地?”记者问道。“我们靠现代化农机,靠大数据!”李江坡笑呵呵地说,“这么大的面积,像以前那样靠人工耕种、靠经验管理肯定不行。我们合作社共有68名经过1年系统培训的员工,平时他们一个人能管理400多亩地。我们采用无人机作业、自走式机械植保、自动喷灌,从种到收全程实现了高标准的机械化。”
  2018年,合作社安装了“农事云”线上智慧农业软件,运用大数据让会种地变成“慧种地”,实现对庄稼耕种全过程的记录和成本核算等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李江坡说:“比如播种环节,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指挥着农机跑,路线笔直,行距均等。电脑里设定好数字后,一亩地播多少粒种子分毫不差,而且种子深浅一致、覆土一致、出苗均匀。”
  规模出效益,合作社的优势很明显。“种植基地实行统一购种、统一供应、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李江坡给记者算起了细账,“我们集中采购农资,能比普通农户亩均节省成本130元。由于采用了现代农业技术和农机进行精细化操作、标准化管理,每亩地可减少化肥使用量40公斤,并通过配方施肥、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15%以上;每亩节水100立方米,用无人机喷肥打药,一天能作业1000亩,几天就能完事……与传统耕种方式相比,减少了近70%的人力成本和30%的物力成本,小麦平均亩产超过1200斤,每年亩均增产10%。”
  目前,金沙河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南和区建立了6个粮食种植基地,通过规模种植和智能管理,小麦年产量达1.8万吨,并从2018年-2022年连续五年增产,每亩地每年净收益达400元以上。合作社通过不断扩大土地承包面积助力国家粮食安全,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粮食增产贡献力量。
  问起从事农业感触最深的地方,李江坡说:“机械化的发展让种地越来越专业化、精细化,农业越干越有意思,里面的东西太多了,越琢磨越有门道。我闺女现在读高中,我都给她想好大学读什么专业了,就学农业!”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亚新 见习记者 王晓

  乾孙民:打造黑土地上的生态种养模式

  每天早上三四点,天还没亮,孙民就早早醒来,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要么寻思合作社该怎么发展,要么去田里看看墒情,总之就是闲不住。”孙民说。孙民今年53岁,是吉林省榆树市大坡镇大坡村村民。多年来,他勤学苦干、务实创新,在种植养殖方面刻苦钻研,不仅获得2020年度全国劳动模范、吉林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还成立长春市民兴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致富。
  1970年,孙民出生在大坡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为供自己的弟弟妹妹上学,他没念完初中就跟着父亲一起打工补贴家用。1993年,他与妻子开始从事蛋鸡养殖,用400只蛋鸡赚了1万多元,获得了创业的“第一桶金”。随后,他多次去大型养殖场学习技术,不断扩大经营规模,把小型养鸡场办成了大型养鸡场。2006年,他发起成立了长春市民兴农牧合作社,推动传统小规模粗放型养鸡生产向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蛋鸡养殖户多了,市场供过于求。2009年,爱思考的孙民创办长春市民兴农牧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把种植变成了主业,养殖变成了副业。面对粮食价格低、农机装备不足、土地较为分散、农业效益较低等不利因素,孙民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改造基础设施,将每户零散的小地块、凹凸不平的地,利用三年时间平整成大块地。
  孙民还积极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跑农技部门、农业科学院所,请教专家种植优质水稻的科学施肥配方。经过多年的科学研究、实践,联合社研制出核心技术:以环保酵素为基础性发酵剂,将畜禽粪便和秸秆放在一起发酵做成有机肥种地,形成地生草(秸秆)-草(秸秆)喂家禽-家禽排粪-粪生肥-肥养地的生态循环生产模式。这种模式不仅使土壤吸收更多的钾、镁、锌等元素,提高土地肥力,也有效解决了秸秆还田的难题。土地经过几年的改良,稻米品质提高了,产品也因此远销全国各地。孙民给产品注册了“孙老乐”品牌,其寓意就是:人要心态好,每天都要乐呵呵。
  14年来,联合社从一个小型传统种植合作社,发展成为规模经营示范社。社员达到106户,固定资产达到1000万元,流动资金400万元,有大型拖拉机6台、相关配套农机具20台(套),建成场库棚5300平方米,种植水稻9000亩、大豆300亩。最近4年,联合社连续开展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种植,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施用、节药喷头推广等技术,化肥、农药使用量与常规种植分别减少了8%、5%,每公顷水稻平均产量高于普通农户1300斤左右,每年的粮食产量达到5500吨,社员每年平均收入3.85万元。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联合社生产的大米27项指标全部达到绿色种植标准,受到全国各地加工企业的青睐,联合社与多个大米加工有限公司签订长期合同,通过自种、收购,每年销售大米1万吨。
  9月中旬,记者走进孙民的水稻种植基地,一幅田地农湖相互融合的生态画卷展现在眼前:颗粒饱满的水稻即将成熟,田里的鱼虾蟹也迎来了大丰收,鹅鸭等被统一圈养,生产道路旁的空地上种着辣椒、黄瓜、茄子等农作物。谈到未来的发展,孙民表示,联合社始终坚持“依托农牧,至臻至诚,合作共赢,绿色健康”的发展理念,一如既往地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健康绿色的农牧产品。“我要继续学好农业技术,种好的品种,生产好的产品。有国家这么好的惠民政策,我更有信心带动我们周边的农户把我们的农产品打出去,走得更高,卖得更远。”孙民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杰
  陈金良:集装箱里养出健康鱼
  说起淡水养鱼,很多人的印象可能都停留在水塘养殖,而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的一位农民,却将鱼放进集装箱里养,还构建了光伏供电、循环水养鱼、废水资源再利用供养有机蔬菜的“鱼-菜-光”生态循环系统,取得了生态和经济的双重收益。这位农民名叫陈金良,今年47岁,是太和县有机良庄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9月中旬,记者到达太和县双浮镇刘老桥村的有机良庄产业园,还没下车便听到了陈金良爽朗的笑声,只见他身着POLO衫,透露出一丝企业家的气质,并不像是传统农民。在了解陈金良的经历后,记者解开了疑惑。虽是出生于太和县农村,但陈金良一开始并没有从事农业。大专毕业后,他曾到北京大学深造,学习过两年的EMBA。2004年,28岁的陈金良到深圳创业,在药品销售行业深耕了10年,并创办了两家公司。
  2014年,怀揣着对农业的热爱和对未来农业的信心,陈金良响应阜阳市“凤还巢”号召,回到老家投资建立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流转1000多亩土地种植特种蔬菜,下决心要打造出绿色有机、健康放心的农产品。一年后,陈金良偶然接触了一家广州企业,经过接洽,坚定了他升级产业链做循环农业的想法。陈金良了解到,中国水产养殖产量占全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70%以上,水产养殖逐渐成为人类食物生产的重要领域。“在‘退渔还湖’政策的指引下,针对当前自然水体渔业养殖的一些痛点,我们开始了创业。”陈金良说。
  于是,陈金良进行广泛调研收集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组织专家教授进行认真评审,适时开展创新活动,发明了“鱼菜生态循环”种养结合系统,即用集装箱养鱼,箱体内部设有进排水系统、供氧系统、水质检测系统等,让养殖箱和处理设施的水自动循环,过滤出鱼粪和有害细菌,将外排废水处理后变成浇灌蔬菜、花卉的有机肥料,过滤、处理后的清水会再次流进养殖箱里,达到生态循环。
  在陈金良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有机良庄产业园。这是一座占地1200亩,集生态农业、文旅、研学于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包含大田托管区、蔬菜种植区、农产品加工区、乡村旅游区等多个功能区。而70个集装箱在园区内只占3亩,里面养殖着鲟鱼、鲈鱼、鲫鱼、鲷鱼、虹鳟鱼等不同的品种。每个集装箱长6米、宽2.45米、高2.89米,箱体分为面板、隔温层以及内板三层,保证鱼儿在一个四季恒温的环境里生长,提高鱼的存活率。
  “一个集装箱每小时有15吨水流过,能够始终保持箱内水质干净,水一直是流动状态,而且鱼有逆流而上的天性,使得其肉质紧实。”陈金良介绍,目前一个集装箱一年能养3000来条鱼,相比传统养殖方式,节水70%-95%,节地75%-98%,节省人力50%以上,提高养殖饲料效率6%-7%,鱼的成活率在95%以上,单箱养殖年产量达到3-4吨,亩均产值超200万元。在园区一角的“鱼-菜”生态循环数字控制中心,通过数字大屏既可监测不同基地、集装箱内的实时画面,还可科学系统地调控集装箱内的溶氧量、水温、PH值等指标。
  这两年,陈金良又对“鱼菜生态循环”种养结合系统做了升级,在其中加入了光伏板,并打造可复制的模式,即智慧渔场养殖系统,10个养殖箱体为一组,占地300平方米,年产6万多斤鱼,产值约100万元。“在长江十年禁渔、传统养殖急需转型、设施渔业迭代升级的背景下,我们计划将这种模式在全国更多的地方推广,为更多农民提供长期稳定的收入保障。”陈金良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钟欣 刘杰
  刘天华:为中原粮仓贡献更多品牌粮
  9月10日下午,记者在河南省商水县见到刘天华时,他正为新基地的事忙得不可开交。虽然稍显疲惫,但他依然干劲十足,“眼看就要秋收了,得赶紧把这个基地建好,服务好周边4万亩的高标准农田。”刘天华说。
  刘天华今年52岁,是商水县魏集镇许寨村村民,也是2015年度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种粮大户、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他正在建设的新基地是从今年1月开始破土开工,目前已到了收尾阶段。新基地占地24亩,建有1000平方米的农机库,8000平方米的晾晒场,日烘干能力500吨的烘干塔,仓容1万吨的智能化恒温国家标准粮仓,和一条芝麻粒、芝麻花、芝麻叶等农产品加工生产线。新基地的建成,意味着合作社的发展又迈上一个新台阶。
  上世纪90年代,刘天华经历了“下岗潮”,从魏集镇粮食管理所下岗后,他并没有气馁,而是一股脑扎进了农业生产中。2007年前后,刘天华购买了几台农机,经常联合当地的几名农机手,给周边的农户提供作业服务。一来二去,刘天华发现,由于不少村民外出务工,导致部分农田被闲置。刘天华感觉十分可惜,恰逢那一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施,便有人提议,“既然有那么多闲置的土地,你又有农机,为啥不成立合作社呢?”
  2009年,刘天华带领本镇27户农民成立商水县天华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了233亩土地。由于不懂技术,当年合作社损失很大。刘天华不甘心失败,拿出所有积蓄投入合作社,稳住了局面。从那以后,合作社开始重视技术,尝试土地流转和土地托管,签订种子繁育合同,开展订单农业。合作社走上正轨后,刘天华按照“一年一变化,三年大变化,五年一规划”的发展思路,紧跟国家农业政策,在摸索中不断带领合作社发展前行。
  2012年,在土地流转价格上涨的背景下,刘天华将发展重心放在土地托管上。他购买了周口市第一架无人机,安装了第一台粮食烘干机。2014年,刘天华的儿子刘记森从大学毕业后,与几名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加入合作社,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站,成立无人机植保服务队。2016年,他们联合28家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周口市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现抱团发展。2017年,开展整村推进土地托管,托管土地面积将近3万亩,为476户贫困户免费托管服务面积1983.2亩。
  2019年底,我国提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刘天华又将发展方向放在了土地流转上。依托商水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合作社建立的2600亩绿色高产示范基地,利用智能灌溉、水肥一体化、虫情检测系统、墒情检测系统、气象温度湿度监测等科学化的手段,实现了涝能排、旱能浇。合作社还打造了“聚天华农庄”“天农华业”“刘天华农业”三个品牌商标,实现芝麻机械化收割,研发出芝麻叶、芝麻盐、芝麻酱、小磨香油、芝麻花茶等系列产品。
  目前,合作社成员有400多户,固定资产达2400万元;认证了4万亩绿色优质粮食产品种植基地,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芝麻等。其中土地流转面积达6000多亩;托管土地3.44万亩,辐射带动周边5个乡镇30多个行政村4000多户农户,平均每亩托管收益比一般农户多570.5元。“今后我要在发展壮大合作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科技和人才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可追溯品牌粮,带动更多农民致富,为擦亮河南‘中原粮仓、国人厨房’的金字招牌作贡献。”刘天华信心十足地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杰
  朱霞:新稻炊香里的农本情怀
  9月11日,时值正午,走进湖南省衡阳县台源镇台九村,空气里隐约飘来新稻炊香的诱人味道。在湖南省嘉穗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谷物烘干车间门口,党的二十大代表,台九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主任朱霞正向员工询问当天稻谷加工情况。
  2017年,朱霞辞去数学教师的工作回村,开始跟着身为湖南省种粮大户的父亲朱东阳务农。喜欢中国古典诗词的她,对白居易咏早秋处暑的诗词“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有了更为深切的体悟与共鸣。“农民能真切感受到秋天是在处暑后。这时候的生命更‘实’了,春天的勤耕务实,结出了丰收的果实,沉甸甸的。”她说。
  的确,从8月下旬开始,嘉穗公司每天收购、加工中稻稻谷540吨左右。“不算种植面积更多的早稻,今年光是直接种植的中稻就有1600亩左右,亩产是这几年中最好的……”朱霞介绍说。
  这仅仅是台九村丰收季节寻常一日的寻常景象。事实上,到2022年,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霞妹子”领军的台九村现代农业蒸蒸日上、如日中天:衡阳县天泰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成员辐射到10个乡镇20个村,种植早中晚稻和油菜2万亩;嘉穗公司流转了2个乡镇8个村的5800亩土地,种植早中晚稻和油菜6900亩次;衡阳县乐上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农事综合服务能力达到一年10万亩。
  这些成就的取得源于不断学习和实践。朱霞坦言,刚回村时自己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农业小白”。通过跟父亲学,跟“老把式”学,跟农技专家学,朱霞很快成长为驰骋田间的农机手和水稻集中育秧能手。2018年参加农业农村部门组织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经历,更是令朱霞眼界大开。她说:“从那以后,就像开了窍一样,对三农政策的领悟更上层楼,新农人的梦想一步一步开始成真了。”
  边干边学,从父亲手中接过农业“接力棒”的朱霞,一边从传统种粮大户角色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家转型,一边向村民宣介“你有闲地我来种,你缺技术我指导,你有产品我收购,你缺机械我提供”的模式。通过粮食订单生产,推行水稻种植“一村一品”,实行大户散户一起干,带动台九村有效遏制了耕地“非农化”和基本农田“非粮化”,实现连片2万亩耕地零抛荒和双季稻扩面增效,稻田复种指数达到1.9以上。同时,土地流转促进全村400余名劳动力经商务工。2020年,朱霞高票当选台九村党总支委员、村委会主任。2021年,农业农村部授予朱霞“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称号。
  在衡阳县天泰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过磅处,一座小屋四面墙上绘满主题鲜明、色彩秾丽的乡村振兴宣传画,每每吸引来访者驻足。这些画作出自朱霞手笔。“霞妹子”笑言:“这就是我理解的新农人吧,爱农业,爱农村,也爱生活,爱家庭。”
  9月12日,作为湖南省青联委员、党的二十大代表,朱霞跟随湖南省青联走进百年名校——衡山县岳云中学开展宣讲。朱霞生动分享新农人的农本情怀: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的政策越来越好,加快农业现代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前景广阔,“年轻人从事农业,能做的事真的很多。”那一天,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朱霞感染了全场师生,打破了莘莘学子对农民的刻板定型印象。
  凤去凤又回。在朱霞事迹的感召下,蒸水河畔涌现越来越多回乡务农的湖湘新秀。嘉穗公司现有的76名职业农民中,一半以上是35岁以下的青年。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秀萍
  王伶俐:新农人精耕天府粮仓
  秋日时节,走进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隆兴镇,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1300余亩水稻田间,一台台大型收割机正在作业。稻浪间涌动着丰收的喜悦。不远处,一个娇小的身影在稻浪中穿梭,记者走近看,是个年轻的“女娃儿”。
  “今年我管理的6500多亩地,水稻总产量超过3500吨。现在7台收割机下田,一天收300多亩不成问题。”女孩干脆地道出一项项数据。这位“90后”女孩叫王伶俐,她是管理着5家合作社的高级农业职业经理人。今年,是她经历的第9个水稻收割季。
  2015年,大学毕业的王伶俐一心想找一份“在城里吹空调”的工作,却最终辗转回到自己从小长大的隆兴镇黎坝村,从头学起了插秧、育苗。王伶俐的返乡,与父亲的“软磨硬泡”有关。王伶俐的父亲王志全也是一名职业经理人,并创建了一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014年时,王志全管理的土地面积已经达到3000多亩。希望女承父业的王志全屡次劝说女儿返乡共同经营合作社,并带着王伶俐参加职业经理人培训。
  “听了几场培训之后,我发现一起上课的人都和父亲年龄差不多大,我走到哪都是最小的一个。”王伶俐回忆道,“未来做农业如果没有年轻人,我父亲他们这一辈人老了之后,谁来种地?”王伶俐的内心开始动摇。在了解职业经理人的发展前景和扶持力度后,王伶俐最终答应父亲返乡,但她也向父亲提了一个条件——“回来可以,但你要同意让我买农机。”
  原来,王伶俐在培训期间了解到,崇州市建设高标准农田以来,多地已经开始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种植的智慧种田模式。“小时候每年父亲都要雇上百人来田里插秧,耗费人力不说,插秧速度太慢了。”王伶俐对记者说。
  于是,返乡第一年,王伶俐便和父亲共同申请了40万元职业经理人信用贷款,买回4台插秧机。没想到刚开始作业就遇上了意外状况——“在田里插秧时,其中一台的轴承突然中途断了。”王伶俐回忆道,“当时好多人围上来看,笑话我买了‘烂机器’,还说‘毕业不找工作,非要回来,脑子糊涂’。”王伶俐迅速联系农机生产厂家沟通好维修事宜,让她欣慰的是,另外几台插秧机的作业情况较为理想:一台插秧机每天可插秧30余亩,而原来依靠纯人工插秧时,一个人每天只能插秧1亩多地,算下来,机械插秧比纯人工插秧速度快了几十倍。王志全和村民们看到了机械化作业的效果,也逐渐开始认可王伶俐的想法。在乡亲们的信任和支持下,王伶俐管理的几家合作社逐渐发展壮大。2022年,通过运用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高产强化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她管理的4家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小麦、水稻总产量超过3700吨,亩产比未入社农户高出55公斤。崇州市杨柳农民专业合作社也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同时,王伶俐也从初级职业经理人“升级”为高级职业经理人,并相继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等荣誉。
  9月13日,王伶俐发了一条朋友圈,配文是:“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欢迎大学生们。”当天上午,她参加了一场校园招聘宣讲会。“现在,我们的团队已经有10位年轻的职业经理人,最年轻的成员24岁。”王伶俐介绍,“未来,希望有更多年轻人来天府粮仓看看,加入我们的队伍。这里不光有好风景,而且大有可为。”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云
  郑培坤:大山深处的养殖产业带头人
  白露时节,贵州省岑巩县大有镇塔山村金风送爽。塔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郑培坤惦记着去村里的养殖户杨绍军家看看。一进牛棚,正好赶上杨绍军在喂牛,郑培坤抓起一把饲料,发现添加的精料太多,立即叮嘱道:“半岁以下的小牛胃部发育还不完全,不适合加太多精料……”
  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动物医学专业的郑培坤敢闯敢试,早年在湖北省大冶市养殖生猪,不仅在市场风雨里站稳脚跟,也越来越乐在其中。2012年春节过后,郑培坤毅然回到家乡塔山村租赁土地,破土兴建年出栏3000头的标准化养猪场。2014年他组建起岑巩县双农牧业有限公司,并迅速成为当地返乡创业新农人的成功榜样。
  “年景最好时,一年纯赚120多万元。”塔山村村民郑培成说。昔日外出做卤菜生意的郑培成回村后,和其他2户村民最早跟着郑培坤学养猪,如今他们也带动起更多乡邻加入养猪行列。
  2016年,郑培坤当选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大代表,开始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从帮扶塔山村村民到帮助大有镇发展养殖产业。在岑巩县委、县政府支持下,郑培坤带头出资,并整合当时大有镇9个村的帮扶资金,以异地置业模式向县信用联社申请贷款,共同组建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在凉水井村新建年出栏1万头的标准化生猪养殖基地。
  “兴农强农,关键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要尊重村民自治,发挥村集体的作用,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郑培坤如是说。贵州思府农牧有限公司成立后,联农带农益农成效明显,带动塔山村130余户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目前塔山村已有农民专业合作社9家、农业公司8家、种植养殖大户54户、家庭农场14个,农业产业产值达7600余万元。“公司连年累计已兑现分红资金1176万元,大有镇入股的9个村都获得100余万元的股份分红,450余户1700多名群众持续受益,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突破。”郑培坤说。
  “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几年前,郑培坤就积极为大有镇的动物疫情防控建言献策。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提高易感动物非特异性免疫力……凭借过硬的技术和精细化管理,让大有镇的生猪养殖产业免受疫病影响。
  郑培坤总结说:“新农人不仅要懂技术、会经营,还得擅长分析预判行业发展趋势,善于把握乡村振兴政策优势。”2021年底,当选塔山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后,郑培坤瞄准高质量发展目标,实现塔山村生猪养殖产业的迭代升级,引进湖北梅花星猪,从养殖白毛猪转向养黑猪。2022年,郑培坤又瞄上养牛产业,在岑巩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凝聚起大有镇未加入生猪养殖产业的行政村,同样以异地置业模式,组建岑巩县塔山犇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经过研判决定选择优质品种西门塔尔牛,从国家核心育种区引进能繁母牛300余头,建成黔东南首家西门塔尔牛繁育推一体化基地。围绕服务产业发展,郑培坤还在塔山村盘活闲置的养鸡大棚资源,组建劳务公司,建设饲草收储、加工中心,成立高素质农民培训中心……2023年,郑培坤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提高国家级公益林补偿标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乡村振兴议题提交代表建议4份。在为农助农兴农的奋斗路上,郑培坤从发展养殖产业到参与乡村治理,如今肩负着乡亲们的信任和嘱托,步入了履职尽责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建言献策的新阶段。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李秀萍
  徐军海:擦亮陕西“猪名片”
  “今年这批要订鲜肉还是冷冻肉?中方还是五花?”9月11日,陕西省周至县终南镇下着小雨,徐军海一边穿着雨靴往养殖场走,一边忙着接听订购猪肉的电话。今年48岁的徐军海是周至县海博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周至富海肉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军海告诉记者,目前是订购猪肉高峰期,他每天都会接到几通从全国各地打来的订购电话。“活到现在,超过一半的时间都是和猪打交道。”徐军海笑着说道。
  徐军海是周至县终南镇终南村人,他从小就对养猪耳濡目染。“小时候,妈妈早上一起来就给家里养的猪打料、喂料,我在旁边慢慢看会了,后来也能帮着割猪草、给猪喂食。”徐军海回忆。1992年,高中毕业的徐军海进入食品公司工作,不久后因企业改制被迫下岗。1993年,徐军海用自己攒下来的积蓄开办了一家种猪养殖场,带领20多名下岗职工开启了创业路。在一伙人的打拼下,养殖场的面积从最初的10余亩拓展到70亩、再到200亩,种猪存栏量也逐年上升。随后,徐军海先后注册成立周至富海肉业有限责任公司、周至县海博养殖专业合作社。
  生意越做越红火,徐军海心头却留着一个“绊子”。“咱们陕西的关中黑猪是当家品牌,过去我们村里家家户户都养。但是养殖场开了没几年,黑猪就逐渐不如白猪、花猪卖得好了。”徐军海回忆道。他调研后发现,本地黑猪存在养殖周期长、成本高等问题。为了实现黑猪保种扩繁、改良,2010年前后,徐军海建起陕西三秦蓬勃良种畜禽繁育基地,并聘请了10多位专业人员组成育种实验室,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开启多项关于关中黑猪的保护利用项目。如今,经过改良后的关中黑猪品种生长速度快、产仔量大,同时也保持了肉质紧实、抗逆性强的特征。目前,富海肉业年均出栏优质关中黑猪超过2万头,总生猪出栏量超过10万头。
  一路走来,徐军海也不断带动当地村民加入养猪致富的队伍,安置本地农户就业1262人。“我平时在库房这里把冷鲜猪肉装车、拉车,工作负担不重,而且离家就两三公里距离。”在富海猪肉冷库前,高克勤一边装货、拉车,一边告诉记者。高克勤是终南镇东关村村民,在富海肉业工作已有20余年。由于早年因意外手部残疾,老高难以找到工作,家中也无其他经济来源。2010年前后,他在徐军海的帮助下来到富海肉业工作,目前月均工资5200多元。
  除了为本地农户安置就业外,富海肉业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先后带动全县规模化养殖场60多家,发展养殖户3000多户。为助力本地猪肉市场稳产保供,2019年徐军海在全县投放平价“惠民肉”1000多吨,并为当时县里的贫困户家庭每户赠送5斤猪肉。截至目前,富海肉业有限公司累计发放帮扶资金1700多万元,资助全县农户764户,公司先后被评选为陕西省质量优秀品牌企业、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23年,徐军海被评选为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尽管获得了一项项荣誉,闲不住的徐军海仍在打着新的养猪“算盘”:“现在咱们养猪的技术、条件慢慢提上来了,下一步还是想争取打造企业品牌,让全国各地的超市、餐桌上都见得着咱富海肉业的优质猪肉,把我们陕西生猪的名气传出去。”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刘云
  麦麦提伊敏·赛麦尔:
  用科学养殖带动村民共富
  通过冷链运输,一只羊从屠宰到食堂后厨,仅需4个小时;一户村民托管5只30公斤的母羊,每年可以领取3只15公斤的羊羔作为分红;水培牧草代替秸秆做饲料,有望降低1/3的养殖成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泽普县金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麦麦提伊敏·赛麦尔最操心的三件事就是产品质量、社员分红和生产成本。在他的努力和当地政府的支持下,金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9年的发展,从300万元注册资金起步,逐渐发展为现有社员354户、年产值1200万元的规模,每年社员分红总额可达55万元。麦麦提伊敏·赛麦尔也被村民称为“全村的希望”。
  2014年,麦麦提伊敏·赛麦尔从伊犁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在图呼其乡巴什阿其玛村成立泽普县金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合作社刚成立就遇到难题。“农户习惯了牛羊在田间、路边吃草的散养方式,觉得将牛羊束缚在棚圈里长不大。”麦麦提伊敏·赛麦尔说。然而,有专业背景的他很清楚散养牛羊的弊端,于是耐心向村民讲解科学养殖的方法和优势。“我鼓励村民们把牛羊给我们合作社托管,每年能拿分红,还不用在家管理牛羊,能安心到城里打工多赚工资,不是一举多得吗?”麦麦提伊敏·赛麦尔提出了对村民有利的托管养殖方式。2018年,合作社首次分红,98名参加牛羊托管的村民得到总计15万元的红利。这些村民拿着分红得来的现金和小羊羔在村里走动,兴奋地与乡亲们聊天,成为了金牛合作社最好的“宣传员”。
  村民海热尼沙·阿布力米提的丈夫就在合作社工作。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丈夫在合作社的月工资为3000元左右;她家托管给合作社15只母羊,每年可分红9只羊羔;她养的8头牛,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因牛肉价格浮动,不好精确计算收益,每年至少也可获得数千元收入。全家人在村里的日子过得很舒坦。
  麦麦提伊敏·赛麦尔介绍,合作社在创业期间因饲料成本高吃过亏。“养殖成本高直接影响收益,一旦牛羊肉市场行情不好,价格低迷的时候,很高的饲料价格会造成我们亏本。有一年我们亏了70多万元,幸亏政府及时帮助,不然合作社很可能失去社员的信任。”他告诉记者。
  为了既控制成本又提高牛羊肉的品质,麦麦提伊敏·赛麦尔下大力气延长产业链,增加冷链运输,缩短销售环节;同时开发水培牧草生产基地项目,有望将养殖饲料成本下降1/3。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合作社承包土地建设生态果园,将牛羊粪转化为有机肥料,种植“蓝宝石”等优质葡萄品种。
  每到春节前,麦麦提伊敏·赛麦尔的手机总是铃声不断,合作社的小院内也总是挤满了人——春节前是合作社分红的好日子。将牛羊托管给合作社的村民根据与合作社的约定,可以选择要羊羔或者现金作为分红,也可以选择带走新鲜的牛肉或羊肉冲抵分红。
  2019年,麦麦提伊敏·赛麦尔入选“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2021年,他又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金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2022年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称号。
  如今,合作社的科学养殖方式已辐射到图呼其乡的14个行政村。年轻的麦麦提伊敏·赛麦尔对合作社的未来发展还有很多设想。他说:“能在家乡干自己想干的事,帮助村民们富起来,自己虽然每天很辛苦,但也很幸福。”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钟欣 李婧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对不起,该处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