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频道
热点专题  企业黄页  行业排序  行业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热点专题科普广角畜产品科普净化网络环境、打击食品谣言 → 文章内容

现代畜牧cvonet转评:谁在制造食品安全谣言?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17/7/2 10:10:21 关注:716 评论: 我要投稿

  食品安全谣言形成黑色产业链:上游“推手”制作出一条条谣言,下游大批微信营销公司开始接单,利用微信营销号大肆传播一些发布者以此赚取流量费和广告费:拥有一万粉丝量的微信号转发一条食品安全谣言的价格为150~300元,个人转发一次可以获得5毛钱的收入生活提示:如果遇到相关食品安全问题,可上“中国食品辟谣网”查阅相关信息一个月前,王某制作了一段视频,称福建晋江一企业紫菜为“塑料紫菜”,并上传至网络进行传播。在企业与其联系后,王某索要十万元,并表示不给钱解决,就将继续大量传播视频。企业报案后,福建公安机关迅速行动,将涉嫌敲诈勒索的王某抓获。
  今年以来,类似“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鸡蛋”等食品安全谣言层出不穷,对行业造成巨大损失。5月24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食品辟谣联盟“亮剑网络食品谣言”新闻发布会上,多家食品企业宣布,将悬赏1000万元人民币,追查食品安全谣言的幕后黑手。
  业内人士表示,食品安全谣言不断升级,目前以短视频形式迅速传播,有的食品安全谣言已团队化运作,成为不正当的商业手段,辨别难度日益加大。专家建议加大打击食品安全谣言的同时,还需要推动建立社会多元主体共治谣言的长效机制,形成全链条立体式的治理模式。
  四大特征值得警惕
  综合食品安全谣言频发态势,国家食药监总局有关负责人梳理了食品安全谣言四大特征:
  一是有意编造,别有用心。造谣者罔顾事实,凭空捏造所谓真相,甚至自导自演,炮制图片视频等“证据”,以谋取不正当利益。如今年2月,几段展现“塑料紫菜”的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引发一轮“塑料紫菜”风波。
  二是偷换概念,混淆视听。造谣者利用夸张、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实本原和全貌,频繁使用“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愚弄公众认知。此类食品安全谣言因为与事实真相“鱼龙混杂”,较难甄别,也不易取证,辟谣难度较大。
  北京市民岑先生告诉记者,微信朋友圈经常流传一些诸如“××有害,千万别吃”等所谓科普文章,声称各种食物不是“有毒”就是“致癌”,不明真相的受众往往会作为善意提醒大量转发。“有些谣言甚至一天内有三五个好友先后转发,给生活带来一定困扰。”
  三是旧闻翻炒,刻意抹黑。造谣者以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为背景,将过去发生的事情掐头去尾改头换面,改变日期或将日期模糊或者删除,以此达到相互转发、误导百姓消费的目的。
  例如,前不久一段声称地沟油被某食用油企业回收的视频在社交平台、视频网站和新闻客户端持续发酵。经证实,该视频来源于3年前的一则不实报道,纯属子虚乌有。经过恶意加工,又在视频网站、社交媒体大肆传播、转发、扩散,极具煽动性。截至2016年底,在网络中以各种名义恶意攻击该品牌的信息达到四万多条。每到食用油的销售旺季,类似的攻击谣言就沉渣泛起。
  四是戏谑嘲讽,负面传播。造谣者对影视片段进行配音配文,制成戏谑嘲讽的图片视频,利用互联网以年轻群体为主、低龄受众猎奇心理重的特点,形成裂变式传播,后续效应在很长时间内都难以消除。
  幕后已形成黑色产业链
  记者梳理多起食品安全谣言发现,微信、微博等自媒体平台已成为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主阵地。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科文献出版社2016年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显示,60.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微信上遇到的疑似谣言最多;在谣言主体方面,其中最为常见的分别是健康养生类、食品安全类和人身安全类。
  清华大学健康传播研究所副所长苏婧说,微信小视频、自媒体公众号文章、微信短消息等是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主要形式。有的食品安全谣言常借助视频为载体进行传播,缺乏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要素。有的食品安全谣言利用民众恐惧诉求和道德绑架,强调后果严重,在传播时多利用煽动色彩浓的词汇,如“紧急”、“震惊”等,冲击力较强。
  国内某知名论坛负责人表示,网络食品安全谣言年年有。以往的食品安全谣言多以“有图有真相”的形式体现,今年多以视频形式传播,普通网民识别更加困难。这些视频传播者通常不露脸拍摄,不排除存在幕后黑操纵,或涉及黑色经济利益。
  某食品企业公共事务部负责人透露,由于低成本制作食品安全谣言能抓住消费者心理、打击竞争对手商誉,久而久之甚至形成一条谣言黑色产业链:上游“推手”制作出一条条谣言,下游大批微信营销公司开始接单,利用微信营销号大肆传播。
  业内人士指出,一些谣言的发布者已经是团队化运作,通过发布谣言赚取流量费和广告费。拥有一万粉丝量的微信号转发一条食品安全谣言的价格为150~300元,个人转发一次可以获得5毛钱的收入。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王四新表示,有人雇用黑公关和“水军”恶意编造、散布食品安全谣言;一些公众号将食品安全谣言进行本地化加工,从而赚取市民关注度,提升广告收益;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竞争对手通过“抹黑”方式故意散布谣言,意图牟取不当市场利益。
  协同共治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受访专家认为,要真正阻击和管控食品安全谣言,还需进一步加强政府、相关部门、媒体和公众等不同主体的作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完善辟谣应对机制,全面治理,从整个社会层面消除食品安全谣言生存空间。
  一是在食品安全谣言发生的第一时间,现有的辟谣平台可主动发声并加强与媒体的信息交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彪指出,辟谣平台的建立,说明主动辟谣已经逐步成为一定共识。可进一步健全政府主导、媒体支持、全民参与的统一辟谣系统,扩大信息收集范围和覆盖面,加强发声频次和强度,提高辟谣时效性、权威性和影响力。
  二是媒体在食品安全谣言治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消除与澄清作用。李彪认为,各类媒体,特别是官方媒体,必须意识到其在食品安全谣言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重点扮演三方面角色:净化舆论的“降噪器”,终止食品安全谣言规模化传播;快速更新的“公告栏”,及时发布辟谣内容和权威消息;普及知识的“大讲堂”,持续向公众介绍食品安全信息和自行辨别谣言的方法。
  三是打击处理造谣传谣者是有效治理食品安全谣言的决定性因素。中国政法大学卫生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解志勇教授认为,食品安全谣言按动机及目的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某种具体食品的竞争性谣言;另一类是针对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的扰乱性谣言。竞争性谣言可在日常检查及网络管理中注意主动收集相关线索,接受利害相关人举报,发现后及时调查,并按照相关程序处理。扰乱性谣言一般来讲都会触犯刑法或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一旦有线索,应立即移交公安机关侦办,或由公安机关会同食品安全机关联合查办。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范志红表示,我国目前在食品、养生、健康类谣言方面,几乎没有有效的惩罚措施,相关法律条文的可操作性也不强,缺乏判例。因此亟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比如设立“食品诽谤罪”等罪名,对受损企业、单位或个人建立赔偿机制,对食品安全谣言传播源头和路径建立追责机制。
  四是公众的自我防范是阻断食品安全谣言传播的核心机制。范志红认为,要加强公众对食品安全谣言的辨别能力,最重要的是从基础教育改革开始。“造谣很轻松,传谣很欢乐,辟谣很疲劳。理解辟谣内容是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只有从小学开始改变我们的教育,真正提高应用知识、逻辑思维、质疑分析、研究探索的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消灭食品安全谣言流行的土壤。”范志红说。
文章来源:食药法苑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孙宝国委员:食品安全谣言,需要快速、反复破解2024/3/5 15:34:07
孙宝国委员:食品安全谣言,需要快速、反复破解2024/3/5 13:34:07
德州市扒鸡行业整治暨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推进会议召开2023/7/28 10:23:09
德州市扒鸡行业整治暨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推进会议召开2023/7/28 8:23:09
陈君石:食品安全科普也要讲“循证”2023/4/14 21:25:47
沈建忠委员:攻坚克难,守护百姓食品安全2023/3/7 11:39:15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著作权,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文章编辑进行修正,电话:010-6528335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3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