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第0115号代表建议办理情况的答复函
王开周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持续做好我市食品安全工作的建议》(第0115号)收悉。围绕您提出的完善食品安全法规保障体系、食品安全监督体系、食品安全生产标准体系建议,我局与市人大农委、市司法局、市农业农村委、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深入研究办理,3个事项均已采纳(解决)。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完善食品安全法规保障体系”
采纳(解决)情况: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制定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确有必要。目前,市六届人大常委会已将《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办法》纳入本届人大立法规划调研项目,正有序开展有关问题的研究论证等立法前期工作;《重庆市食品安全数字化管理条例》已纳入本届人大立法计划预备项目,正组织专家团队抓紧推进条文起草工作。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立法进度,并在立法过程中认真吸纳您的建议内容,同时着手准备将制定《重庆市食品安全条例》纳入市市场监管“十五五”规划推进。
二、关于“完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
采纳(解决)情况: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决落实“四个最严”要求,加快重塑食品安全治理体系,持续加强食品安全全过程全链条监管。一是加强工作统筹。持续迭代目标、工作、政策、评价四个体系,推动召开市食药安委全体会议,印发《2025年重庆市食品药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明确目标任务,拧紧监管链条。二是聚力整治突出问题。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突出问题,自2025年4月至12月底,在全市部署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制售假劣肉制品、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网络餐饮、火锅食材、食品小作坊、“两超一非”、粮油加工品等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食品安全乱象,纠治食品安全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三是强化数字赋能。加快推动“渝食安”全链条智管综合场景应用,横向关联30个部门,纵向贯通市、区县、镇街三级治理中心,依托AI监控+AI模型+AI工具,将“分段监管”整合为“属地监管”。探索建立全链条追溯体系,已在猪肉、火锅底料等5类重点产品先行试点。四是推进社会共治。持续开展食品安全“你点我检 服务惠民生”进社区、进校园、进景区等活动,由市民票选食品品类、场所和项目,对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食品,邀请“两代表一委员”以及新闻媒体参与现场监督抽检,及时公示抽检结果,形成“民需—响应—反馈”闭环。落实《重庆市市场监管领域重大违法行为举报奖励实施细则》,加强对奖励资金的申报和发放管理,鼓励举报食品安全重大违法行为。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的意见》,结合我市实际,出台工作措施,压紧压实各职能部门责任,补齐短板弱项,健全“从农田到餐桌”全链条监管机制,综合运用“双随机”抽查、飞行检查和体系检查等方式,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食品安全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切实构建监管多跨协同、闭环运行、高效联动的工作格局,牢牢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三、关于“完善食品安全生产标准体系”
采纳(解决)情况:为发挥食品安全地方标准防控风险、助推发展的积极作用,市卫生健康委制定发布了《重庆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管理办法》,对我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的立项、起草、审查、发布、备案等作出具体规定。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发布了重庆小面、火锅底料麻辣调料、泡菜类调料、泡椒肉制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通用卫生规范、调味面制品怪味胡豆、山银花及其制品、灵芝及其制品、江津芝麻杆、江津米花糖、合川桃片、老鹰茶、保鲜花椒、丰都麻辣鸡等18个食品安全地方标准,积极助推全市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制定《重庆市外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认定办法》,推动外省标准认定工作;持续开展国家及地方食品安全标准宣传、评估与跟踪评价工作,对不合时宜的标准及时修改、废止或提出建议;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中,重点关注脱酸剂、除草剂、催红素等农药残留问题,进一步修订食品安全相关地方标准,以高标准规范农业生产过程,保障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
此答复函已经郑立伟局长审签。再次感谢您对全市食品安全的关注和建议,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场景进行评价。
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5年4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