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引领,牧原勇担 “共富” 重任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着重强调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部亦明确提出 “支持家庭农场融入产业链”。在此政策背景下,牧原股份以 “产业互联 + 专业分工” 的创新模式积极响应,将 33 年的养殖经验转化为推动联农带农的核心动力。数据显示,2025 年 1 - 7 月,牧原向农户供应仔猪超 900 万头,每头仔猪让利 120 元,累计让利超 10 亿元。这一举措切实体现了牧原对政策导向的精准把握,以及作为行业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担当,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攻克养殖关键难题:牧原成功突破育种瓶颈
(一)实现种源自主:60 亿元投入 “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
种猪育种长期以来是我国生猪产业的薄弱环节,对进口种猪的依赖导致疫病风险增加,成本控制难度加大。牧原股份历经 20 年努力,成功构建自主育种体系。2025 年,公司投入 60 亿元在河南打造 “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该平台运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将种猪基因表达准确率提升至 90%,仔猪成活率提高 15%,料肉比降至 2.4:1,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2.8:1)。正如牧原董事长秦英林所言:“企业应承担复杂艰巨的任务,为农户创造便利条件,这是产业链分工的核心。” 牧原通过自主研发,攻克种源难题,为农户提供优质、健康的仔猪,有效降低了养殖风险。
(二)创新智能防控体系:打造猪舍 “空气净化器”
面对非洲猪瘟等疫病的严峻挑战,牧原自主研发空气过滤猪舍,采用三级过滤系统,病毒拦截率高达 99.3%,舍内空气洁净度接近 ICU 标准。同时,搭配智能管家系统,利用热成像仪、麦克风等 16 类传感器,对猪群体温、咳嗽频率等 128 项指标进行 7×24 小时实时监测,异常猪只识别准确率达 98%,从源头阻断疫病传播途径。河南驻马店养殖户吴建设表示:“与牧原合作前,因担心猪生病难以入眠;现在,牧原提供的仔猪自带‘健康保障’,大大减轻了养殖压力。” 牧原的智能防控体系为猪群健康提供了坚实保障,助力养殖户提升养殖效益。
三、优化专业分工,提升产业效能:从 “分散养殖风险” 到 “稳定盈利模式”
(一)推行订单农业:稳定价格,增强市场抗风险能力
牧原与农户签订长期保价协议,将仔猪价格波动幅度控制在 ±5%,有效避免了 “价高抢、价跌抛” 的市场乱象。安徽养殖户郭保莲指出:“2024 年,外购仔猪价格波动超过 40%,而牧原的订单价格始终维持在成本线以上,单批次育肥利润比散户高 30%。” 2024 年,牧原带动 6334 个养殖场(户)实现总收益近 20 亿元,户均增收 31.5 万元。订单农业模式稳定了养殖户的收入,为生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创新轻资产育肥模式:降低农户养殖门槛与风险
传统自繁自养模式要求农户承担母猪培育、疫病防控等重资产投入,而牧原通过 “仔猪 + 技术 + 防疫” 全链条服务,使农户能够专注于育肥环节。河南养殖户牛俊涛表示:“育肥周期从 210 天缩短至 160 天,资金周转加快 30%,疫病损失率从 12% 降至 3%,现在每年稳定盈利 50 万元,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轻资产育肥模式降低了农户的养殖门槛与风险,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了生猪养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四、养殖户案例分析:从 “个体经营” 到 “产业协同”
(一)吴建设:从负债百万到行业引领者
吴建设曾因疫病清场负债百万,2020 年与牧原合作后,凭借稳定的猪源供应和技术支持,2024 年养殖场规模扩大至 3000 头,年收入达 200 万元,成为周边 50 余户养殖户的示范榜样。吴建设的成功转型不仅使其摆脱困境,还带动了周边农户共同发展,促进了当地养殖产业的进步。
(二)郭保莲:跨界转型,实现养殖效益飞跃
郭保莲跨界养猪期间屡遭非洲猪瘟打击,2022 年改用牧原仔猪后,依托其 “空气过滤猪舍 + 智能巡检” 技术,成活率从 70% 提升至 92%,2024 年营收突破百万,并带动全村 20 户建成标准化育肥场。郭保莲的经历充分展示了牧原技术和模式的优势,为其他养殖户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牛俊涛:专注育肥,实现效率与利润双增
长牛俊涛放弃自繁自养模式,专注于牧原仔猪育肥,通过智能饲喂系统将料肉比降至 2.5:1,2024 年出栏效率提升 40%,利润增长 60%,成为当地 “短周期、高效益” 的养殖示范户。牛俊涛的成功经验推动了当地养殖产业的升级,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五、共建共享,助力乡村振兴: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
牧原的联农带农模式以 “科技赋能 + 风险共担 + 能力共建” 为核心,通过技术下沉、生态闭环和政策响应,实现了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一)技术赋能:提升农户养殖水平
牧原开放 200 余项养殖专利,为合作农户提供兽医远程诊断、智能设备操作培训,累计培训 12 万人次,推动中小猪场标准化率提升 55%。技术下沉有效提高了农户的养殖技术水平,促进了中小猪场的规范化发展,为生猪产业的整体升级提供了支持。
(二)生态闭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牧原将猪粪转化为有机肥,2024 年服务农田面积达 472 万亩,减少化肥使用 15.46 万吨,带动农户亩均增收 314 元,实现了 “养殖 - 种植 - 环保” 的循环发展。生态闭环模式既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优质肥料,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三)政策响应: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牧原积极响应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的政策号召,2025 年计划扶持 1000 个家庭农场,通过 “保底收购 + 利润分成” 的模式,让农户深度参与产业链价值分配。这一举措推动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结语:从 “产业龙头” 到 “共富引擎”
随着生猪产业从 “规模扩张” 向 “质量提升” 转变,牧原的探索为 “企业如何助力农村发展” 提供了成功范例。通过育种创新、智能技术应用和专业分工优化,牧原引领千万养殖户从传统的 “靠天吃饭” 转向 “科技增收”。这不仅体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中国生猪产业迈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当每个养殖场都成为致富的源泉,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将逐步成为现实。在此过程中,龙头企业在联农带农中的关键作用值得深入探讨。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