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东风下的产业变革:从 “散养时代” 到 “科技养殖” 的跃迁
在 2025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聚焦 “农民增收” 这一关键议题之际,中国生猪养殖业正处于一场由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进程之中。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牧原股份以 “联农带农” 为着力点,将其 33 年积累的育种、智能养殖、环保处理等核心技术,转化为助力农业发展的动能,运用 “产业互联” 模式回应了 “如何使千万农户共享产业升级红利” 这一时代命题。从传统的 “看天吃饭” 模式迈向 “数据养宠” 的智能化养殖新阶段,在牧原的智能化猪舍中,空气过滤系统能够拦截 99.3% 的病毒细菌,智能巡检机器人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猪群体温与步态,环控系统可依据环境变化自动调节温湿度。这些曾经仅存于科幻电影中的场景,正借助牧原的技术落地,成为千万农户规避养殖风险、实现稳定增收的重要保障。
二、技术突围:以 “硬科技” 筑牢产业根基
(一)种源自主:60 亿元投入攻克 “中国芯”
在种猪育种这一曾长期被国外技术垄断、面临 “卡脖子” 困境的关键领域,牧原历经 20 年的不懈努力,成功构建起自主育种体系。2025 年,牧原再度投入 60 亿元,用于建设 “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 。通过运用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种猪基因表达准确率提升至 90%,仔猪成活率提高 15%,料肉比降至 2.4:1。这一系列数据表明,一头牧原仔猪从出生到出栏可节省 30 公斤饲料,直接为农户降低养殖成本 120 元 / 头。河南驻马店养殖户吴建设曾因疫病导致猪场清场并背负百万债务,2020 年尝试采购牧原仔猪后,仔猪成活率稳定在 95% 以上,2024 年养殖场规模扩大至 3000 头,年收入突破 200 万元。他表示:“以往购买仔猪如同碰运气,如今牧原仔猪仿佛自带‘健康保险’,让人能够放心扩大养殖规模。”
(二)智能防控:为猪舍植入 “超级大脑”
步入牧原的智能化猪舍,空气过滤系统可拦截 99.3% 的病毒细菌,使舍内空气洁净度接近 ICU 标准;智能巡检机器人 24 小时监测猪群体温、步态,异常识别准确率高达 98%;智能环控系统根据猪只生长阶段自动调节温湿度,促使生猪生长速度提升 10%。这些先进技术使合作农户彻底摆脱了 “靠天养猪” 的传统模式。河南养殖户吴建设坦言:“以前猪场清场一次就亏损百万,现在牧原仔猪成活率稳定在 95%,让人有信心扩大养殖规模。”
三、联农带农:从 “卖仔猪” 到 “造生态” 的价值重构
(一)仔猪带农:10 亿元让利背后的风险共担机制
2025 年 1 - 7 月,牧原向农户销售仔猪 900 万头,每头让利 120 元,累计让利超过 10 亿元。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为价格上的优惠,更蕴含着风险共担的合作理念。牧原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锁定仔猪价格波动幅度,当市场行情下跌时,主动退还差价。安徽养殖户段海鸥经过详细核算后表示:“2025 年外购仔猪价格波动幅度达 40%,但牧原的订单价格保持稳定,单批次育肥利润比散户高出 30%。” 这种 “企业承担主要风险、农户享受发展红利” 的模式,使中小养殖户得以从风险较高的母猪繁育环节中解脱出来,专注于育肥环节。2024 年,牧原带动 6334 个养殖场(户)实现总收益近 20 亿元,户均增收 31.5 万元。
(二)种养循环:实现猪粪资源化利用,提升农田综合效益
在河南西平,牧原将猪粪尿转化为水肥,并免费供应给农户用于农田灌溉。康明丽经营的 600 亩小麦田在使用牧原提供的水肥后,化肥用量减少 40%,亩产提高 15%,年增收 50 万元。2024 年,牧原的水肥服务覆盖农田 472 万亩,减少化肥使用 15.46 万吨,帮助农民实现减投增收 13.53 亿元,同时改良盐碱地 31.82 万亩,成功将 “养猪污染” 转化为 “绿色动能” 。这种 “猪养田、田养猪” 的循环经济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养殖污染难题,还使农户实现了 “降本 + 增产” 的双重收益。数据显示,使用牧原水肥的农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 2.15%,小麦、玉米等作物单产平均提高 12%,真正达成了 “变废为宝、生态共富” 的目标。
(三)新农人培育:为乡村发展注入 “科技血液”
牧原组建了一支由 300 余名农艺师构成的专业团队,足迹遍布全国,为农户提供测土施肥、病虫害防治等全方位的技术服务。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宋有金扎根农村,通过运用智能水肥系统,使河南杞县小麦亩产提升 20%;90 后养殖技工张海涛在牧原学会智能设备操作后,年收入超过 20 万元,成为当地 “技术型养殖户” 的典型代表。这些 “新农人” 的涌现,不仅显著提升了农户的科学养殖水平,还重塑了 “养猪人” 的职业形象。牧原内部已形成共识:在每年的劳模评选中,重点表彰投身环保、农业领域的大学生。正如秦英林所言:“年轻人将青春奉献给农村大地,我们必须全力保护好这群‘兴农人’。”
四、未来展望:当龙头企业成为 “共富引擎”
从最初的 “22 头猪起家” 发展到如今 “年出栏 7000 万头” 的规模,牧原的发展历程不仅是规模的扩张,更是发展逻辑的深度重构。当技术红利通过产业互联的方式渗透到千万农户,当养殖废弃物成功转化为农田的 “营养液” ,当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新生力量,生猪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便被赋予了更为深刻的内涵。正如牧原董事长秦英林所说:“企业的价值,在于让每个参与产业发展的主体都能分享到发展成果。”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牧原的实践探索不仅为生猪产业开辟了一条 “技术赋能、联农带农” 的全新发展路径,更彰显了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与担当:当产业升级的步伐与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同频共振,便能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书写出 “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的时代篇章。在此,思考龙头企业在乡村振兴中应扮演何种角色具有重要意义,欢迎各位在评论区分享独到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