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本网动态本网评论 → 文章内容

猪价跌穿7元!上市猪企狂卷成本战,品质“失守”还是技术突围?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8/22 8:42:46 关注:451 评论: 我要投稿

  一、猪价 “深蹲” 与成本 “跳水”:行业冰火两重天

  (一)猪价跌穿年内新低,盈亏线岌岌可危
  2025 年 8 月,全国生猪市场呈现出极为惨淡的景象。生猪均价急剧下滑,如自由落体般降至 6.89 元 / 斤,相较于年初暴跌 23%,创下了 15 个月以来的新低。养猪户们面对持续走低的价格,焦虑情绪弥漫。依据新牧网的数据,该价格已逼近猪企的盈亏生死线。若养殖成本高于 14 元 / 公斤(换算后为 7 元 / 斤),企业便将面临亏损风险,行业利润空间被极度压缩。
  在这场成本竞赛中,牧原股份表现突出,率先将成本降至 11.8 元 / 公斤。温氏股份、大北农等头部猪企也毫不逊色,成本纷纷逼近 12 元区间。行业正式迈入 “5 元成本时代”(单位:元 / 斤)。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在当前价格战中暂时站稳脚跟;而成本居高不下的中小养殖户,却在亏损边缘艰难挣扎,每一头猪的出栏都如同一场充满不确定性的赌局,难以确定能否收回成本。
  (二)产能过剩压顶,政策调控剑指 100 万头去化

  猪价持续低迷的根源在于产能过剩。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6 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高达 4043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7%。大量母猪不断孕育仔猪,致使市场上生猪供应持续饱和。为了给过热的产能 “降温”,农业农村部紧急出台调控措施,要求调减 100 万头产能,将存栏量严格控制在 3950 万头左右,以期重新平衡市场供需。
  政策发布后,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迅速响应。以牧原股份为例,能繁母猪存栏从 343 万头逐步压减至年底的 330 万头。虽然减少的数量看似有限,但却相当于减少了 900 万头肥猪的未来供给,对市场产能的调控作用显著。其他企业也纷纷跟进,有的暂停新项目扩张,有的优化养殖结构,一场行业产能的大调整正在全面展开。
  二、上市猪企 “八仙过海”:降本增效的三大 “必杀技”
  在这场激烈的成本竞赛中,上市猪企各展其能,纷纷运用降本增效的策略,试图在低迷的市场环境中开拓出发展道路。这些策略涵盖了前沿技术的创新应用、管理模式的深度变革以及产业链协同的精妙布局。
  (一)技术驱动:提升养殖智能化水平
  科技成为猪企降本的核心驱动力,从种猪育种到智能养殖,再到饲料配方优化,每一次技术突破都在重新界定养猪的成本底线。
  种猪育种:攻克核心技术难题
  种猪在养猪业中犹如 “芯片”,其品质直接决定养殖效益。牧原股份在育种领域长期深入研究,自主培育的 “牧原 1 号” 种猪凭借卓越的繁殖性能在行业内引起广泛关注,PSY 高达 28 头,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 4 头。这意味着每头 “牧原 1 号” 母猪每年能多提供 4 头断奶仔猪。以一个万头猪场计算,每年可多产出 4000 头仔猪。按当前仔猪市场均价 400 元 / 头估算,仅此一项就能增加 160 万元收入。新希望则采用不同策略,斥巨资引入国际顶级种猪基因,通过精准的遗传改良,窝均产仔数成功提升 1 头,仔猪成本随之下降 15%,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成本优势。育种技术的突破还直接推动了料肉比的优化,降至 2.8:1,每头猪节省饲料成本 30 元,真正实现了从源头降低成本。
  智能养殖:以数据驱动效率提升
  走进牧原的智能化猪场,宛如踏入未来养猪工厂。190 万套智能设备分布各处,通过物联网紧密连接。智能饲喂系统依据猪只的生长阶段、体重、健康状况精准投喂饲料,避免浪费,猪只日增重高达 870 克,已接近美国先进水平。温氏股份的智能环控系统同样出色,实时调控猪舍温度、湿度、氨气浓度等环境指标,不仅使猪舍能耗降低 20%,还让疫病预警准确率超过 95%,大幅减少因疾病带来的损失。在智能化发展趋势下,头部企业的人工效率大幅提升至 1 人年管 1 万头猪,是散户的 20 倍,人力成本被大幅摊薄,成为降本增效的关键支撑。
  饲料配方:探索粮食节约新路径
  饲料成本在养猪成本中占比较大,如何在保证营养的前提下降低饲料开支成为猪企的重点攻关方向。大北农利用新疆独特的口岸优势,大量进口大麦、小麦,巧妙替代昂贵的玉米、豆粕,饲料成本直接降低 8%。天康生物则在研发方面加大投入,成功研制低蛋白日粮,豆粕用量减少 15%,单头猪饲料成本下降 80 元。这些创新配方既保证猪健康生长,又为企业节省成本,在成本竞争中赢得主动。
  (二)管理优化:向管理要效益
  除技术革新外,猪企在管理层面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从产能结构调整到人员效率提升,充分挖掘各个环节的潜力,向管理要效益成为行业共识。
  产能结构优化
  天邦食品果断收缩山东低效产区,能繁母猪存栏量从 10 万头压减至 5.58 万头。看似削减产能,实则优化了资源配置。同时,大力推广 “育肥合伙人” 模式,家庭农场出栏占比迅速提升至 70%。这种轻资产运营模式使养殖更灵活、成本更低。在精细管理下,料肉比改善至 2.9:1,养殖成本同比降低 1.5 元 / 公斤,产能 “瘦身” 成功转化为利润 “增长”。
  人员效率提升策略
  汉世伟集团率先在人员管理上做 “减法”,员工人数从 7000 人降至 5000 人,降幅达 30%,人力成本大幅下降,但工作效率并未降低。牧原股份则采取 “加法” 策略,建立内部 “黄埔军校”,选拔成本低于 11 元 / 公斤的优秀场长,派驻到落后场线,通过经验分享与技术指导,场线成本差异从 15% 收窄至 8%。通过这一 “加减法” 策略,企业的人员效率大幅提升,成本管控更加精准。
  (三)产业链协同:构建协同发展盈利模式
  在降本增效的过程中,猪企不再局限于养殖环节,而是将目光投向整个产业链,通过屠宰端反哺、技术输出等方式,构建起协同发展的盈利新模型。
  屠宰端对养殖端的反哺
  牧原上半年屠宰生猪 1141 万头,产能利用率达到 78.7%。屠宰环节不再是单纯的加工环节,而是成为市场信息的 “探测器”。通过分析屠宰端反馈的消费数据,牧原精准把握市场需求,针对性增加适合做火腿的长白猪比例,单头猪溢价提升 5%。原本被视为成本中心的屠宰业务,转变为利润增长极,反哺养殖环节,实现了产业链的双向赋能。
  技术输出拓展发展空间
  牧原、温氏等行业巨头凭借自身积累的技术优势,开启技术输出之路。牧原向中小散户推出 “仔猪 + 饲料 + 技术” 套餐,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还将先进养殖技术普及到行业基层。温氏开放智能化养殖系统,服务收入年增 20%,构建起 “养殖 + 服务” 双盈利模型。这种技术共享模式既提升了行业整体水平,又为企业开辟了新的利润来源,实现了多方共赢。
  三、品质 “失守” 争议:降本与食品安全的权衡随着猪企成本的不断降低,“降本是否等同于降质” 成为行业内外关注和争论的焦点。消费者的质疑、业内专家的警示,给猪企带来了较大压力。
  (一)业内质疑:低价背后的潜在风险
  消费者担忧:低价猪肉的安全性
  在各大社交平台与行业论坛上,“6 元猪肉能吃吗?” 的疑问频繁出现。消费者的担忧并非毫无根据,他们担心企业为降低成本,在饲料环节降低标准,使用低质饲料,或者减少防疫投入,从而导致猪肉药物残留超标、口感变差。一位长期关注食品安全的网友在知乎上发文表示:“成本降得如此明显,饲料成本肯定被压缩,猪的生长环境和饲料质量难以保证,肉的品质可想而知,实在令人担忧。” 这种担忧代表了众多消费者的心声。
  数据可信度存疑
  当牧原股份等企业披露成本进入 5 元区间时,市场上出现了大量质疑声。由于饲料成本在养殖总成本中占比超过 60%,在原料价格未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企业如何将成本降至如此低的水平,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一位资深养殖户在行业群里表示:“我从事养猪行业多年,深知饲料成本的刚性,声称能把成本降到 6 元,除非饲料免费,否则难以让人信服。” 这种对数据真实性的怀疑,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担忧。
  口感与营养争议
  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樊福好研究员指出,部分大企业在追求低成本的过程中,忽视了猪肉品质的培育,导致肉质下降,口感和营养价值均不如传统养殖方式。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地方土猪凭借独特的口感,价格已悄然超过普通白猪 15%。在广州的一些高端菜市场,黑土猪肉售价高达 80 元 / 公斤,而普通白猪肉仅 50 元 / 公斤。即便价格差距较大,土猪肉依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供不应求。
  (二)企业回应:标准化不等于低品质
  面对质疑,猪企迅速作出回应,用数据和事实证明自身的品质管控能力,试图打破 “降本必降质” 的固有观念。
  牧原:成本下降源于效率提升而非降低标准
  牧原股份通过一系列数据展示了其在品质管控方面的成果。兽药残留检测合格率高达 99.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在智能巡检系统的支持下,抗生素使用量大幅减少,每头猪的药费降至 18 元,而行业平均水平为 30 元。为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牧原还推出了 “无抗猪肉” 认证产品,凭借卓越品质,在市场上获得了 20% 的溢价,受到中高端消费者的欢迎。
  温氏:品质分级解决性价比难题
  温氏股份采用品质分级策略,将生猪按瘦肉率、大理石花纹等指标进行细致分级,针对不同市场推出差异化产品。普通白猪以高性价比满足大众日常消费需求,而高端黑猪肉则凭借出色口感,进入各大商超精品柜。2025 年,温氏高端猪肉产品销量同比增长 30%,在降本的同时实现了产品增值,成功解决了 “性价比” 难题,在市场中稳固了地位。
  四、政策托底与市场出清:行业发展态势分析
  在这场猪价与成本的较量背后,是政策与市场双重力量的相互作用。产能去化、价格波动、技术变革等因素共同影响着行业的未来走向。
  (一)短期:产能去化与价格波动
  农业农村部的预警表明,若能繁母猪去化进度未达预期,2026 年春节后,行业可能再次陷入亏损困境。目前,能繁母猪存栏量虽有下降趋势,但仍处于高位,去化任务艰巨。不过,市场也存在积极因素。9 月开学季与中秋备货潮的到来,有望拉动猪肉需求增长 10%-15%。学校食堂、餐饮企业等加大采购力度,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头部猪企暂停向二次育肥户售猪,有效遏制了市场投机行为,减少了价格波动。短期来看,猪价有望触底反弹,回升至 7.5 元 / 斤(15 元 / 公斤),为行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缓冲。
  (二)长期:效率竞争加速行业整合
  从长期视角看,行业正加速进入 “强者恒强” 的发展阶段。头部企业凭借技术与管理优势,与散户的成本差距逐渐扩大至 3 元 / 公斤,这一差距使得散户在市场竞争中愈发艰难。2025 年上半年,散户退出率超过 15%,规模化养殖占比突破 70%,成为市场的主导力量。政策层面,农业农村部大力推动 “智慧养殖” 补贴,为行业智能化转型提供助力。预计 2026 年,智能化设备普及率将提升至 40%。在数字化发展浪潮中,企业通过数据驱动决策,精准把控养殖环节,提升效率,降低成本。行业发展模式正从粗放的 “规模扩张” 向精细的 “数据驱动” 转变,未来的竞争将围绕效率与创新展开。
  五、结语:降本与提质的平衡之道
  在这场猪价与成本的长期博弈中,行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企业从依赖市场行情转向注重自身实力提升,在降本增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技术与管理成为推动发展的关键因素。牧原等头部企业凭借成本优势引领行业发展,但品质争议始终存在,对企业发展构成潜在风险。
  对于消费者而言,短期内低价猪肉带来了经济实惠,但从长远考虑,应警惕 “劣币驱逐良币” 的市场现象。一旦企业为降本过度牺牲品质,最终将损害消费者的健康和对市场的信任。对于企业来说,降本是应对市场竞争的必要手段,但绝不能以牺牲食品安全和口感为代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兼顾效率与品质,才能在 “后猪周期” 时代立足。
  展望未来,随着政策调控的持续推进、市场供需的动态平衡以及消费者对品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养猪行业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格局。那些能够在降本与提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的企业,将在这场行业变革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的行业赢家,这也是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陕西省种猪企业“净蓝行动”暨全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集团净化工作正式启动2025/8/28 9:11:12
8月猪价深V反转!多空博弈下,9月能否迎来“金九”行情?2025/8/28 9:02:48
8月生猪价格震荡下行,9月能否打破“跌跌不休”困局?2025/8/28 9:00:05
生猪市场周度观察:价格环比下跌,养殖盈利承压下的市场转机2025/8/28 8:38:32
11家上市猪企发布2025年上半年经营数据2025/8/27 22:06:14
2025年8月27日浙江及各地市活猪收购价格2025/8/27 18:49:20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