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双汇的 “二次创业”:从屠宰巨头到餐饮玩家的转型逻辑
(一)营收净利双增背后的战略野心
2025 年上半年,双汇发展(000895)发布的半年报数据表现优异。营业收入达到 468 亿元,同比增长 5.2%;净利润为 32 亿元,同比增长 3.8%。在传统肉制品行业增速逐渐趋缓的大环境下,双汇取得的这一成绩尤为显著。深入剖析这份财报可知,餐饮业务已成为双汇新的增长引擎。
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双汇已在全国 20 多个城市开设 200 余家熟食门店,单店日均销售额超 8000 元,这一成绩在零售行业中颇为可观。并且,双汇计划在未来一年内新增 100 家社区熟食门店,持续拓展市场覆盖范围。从这些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双汇并不满足于现有的市场份额,正积极布局餐饮业务,目标是成为 “中国家庭餐桌解决方案服务商”,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肉类产品服务。
(二)从 B 端供应链到 C 端消费的全渠道渗透
双汇的餐饮业务布局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早期主要聚焦于 B 端市场,与百胜、海底捞等知名餐饮连锁企业建立合作,为其提供定制化的食材解决方案。例如,为肯德基提供定制的鸡肉产品,以满足其标准化、高品质的食材需求。这种合作模式使双汇在 B 端市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稳定的客户资源。
如今,双汇大力拓展社区熟食门店,这是其首次大规模地直接面向 C 端消费者。据相关数据显示,中国佐餐卤味市场规模在 2025 年预计达 1620 亿元,市场潜力巨大。双汇凭借其 300 万吨生猪屠宰产能以及遍布全国的 200 万个终端销售网点,拥有完善的全产业链优势。从源头的养殖、屠宰,到中间的加工、包装,再到终端的销售,双汇实现了全流程的把控,这使得其进入熟食市场的门槛相对较低,无需进行重大的额外投入。
双汇正在从传统的 “食材供应商” 向 “餐桌服务商” 转型,不仅要为餐饮企业提供食材,还要直接为消费者提供成品和半成品的熟食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便捷化、品质化餐饮需求。
二、社区熟食店 2.0:重构 “最后 100 米” 消费场景
(一)门店模型迭代:从 “产品堆砌” 到 “场景体验”
步入升级后的双汇熟食 2.0 门店,其清晰的功能分区引人注目。热卤区香气浓郁,师傅现场将刚刚出锅的酱牛肉现捞现切,每斤售价 19.9 元,性价比颇高,吸引了众多消费者驻足选购。炸物区的即食小酥肉亦是人气单品,10 元一份的价格,酥脆可口,满足了消费者即时解馋的需求。蒸菜区推出的低脂餐盒,包含各种蔬菜和粗粮,每份仅需 15 元,成为注重健康的消费者的首选。凉拌菜自助称重区丰富多样,素菜 1.58 元 / 两、荤菜 3.18 元 / 两,消费者可根据自身口味自由搭配。
漯河首店的运营数据有力地证明了这种 “一站式家庭餐桌” 模式的成功。客单价提升至 50 元,这表明消费者在店内的购买量和购买品类均有所增加,不再局限于单一产品。复购率达 45%,说明消费者对门店的产品和服务满意度较高,愿意再次光顾。这种场景化的购物体验,让消费者在满足口腹之欲的同时,也享受到了购物的乐趣,增强了消费者与品牌之间的粘性。
(二)产品矩阵扩容:从 “猪肉专家” 到 “全品类卤味”
双汇已不再仅仅是消费者印象中的 “猪肉专家”,其社区店的产品矩阵不断扩充,SKU 达到了 108 个,涵盖了猪副、禽类、水产及素菜等多个品类。卤猪蹄以 28 元 / 斤的价格售卖,软糯入味,是很多家庭餐桌上的常见菜品;盐焗鸡每只 39.8 元,皮黄肉白,香气四溢;蒜香鳕鱼排 12 元 / 块,鲜嫩的鱼肉搭配浓郁的蒜香,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味觉体验;麻辣藕片 8 元 / 份,爽脆可口,是解腻的佳品。
2025 年新增的 “预制菜专区” 更是双汇产品创新的一大亮点。八大碗礼盒售价 168 元 / 套,包含了梅菜扣肉、粉蒸肉、红烧排骨等多种经典菜品,采用锁鲜包装技术,消费者只需简单加热 15 分钟即可享用,完美适配家庭聚餐、朋友小聚等场景。对于工作繁忙的 “996” 人群来说,这种加热即食的预制菜既节省了时间,又能享受到美味的家常菜,因此受到了热烈欢迎。2025 年上半年,该品类销量同比激增 60%,成为了双汇新的销售增长点。
三、全产业链赋能:双汇的 “降维打击” 优势
(一)供应链护城河:从牧场到餐桌的成本管控
双汇在供应链端的优势极为显著,这是其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 “护城河”。双汇在全国拥有 18 个生猪养殖基地,从源头保障了原料的品质和供应稳定性。同时,30 个现代化加工厂分布全国,形成了高效的生产网络。
以卤猪头肉为例,双汇凭借自有屠宰场直供的优势,将原料成本控制在 12 元 / 公斤,而行业平均成本则达到 15 元 / 公斤,成本优势明显。在冷链物流方面,双汇更是行业的佼佼者。其拥有 29 万余台整合社会车辆,自有车辆 1200 余台,日运能达 20000 吨。在全国绝大部分省份,双汇的产品都可实现朝发夕至,300 公里内门店可当日配送。而且,其损耗率仅 2%,不足行业均值的 1/2。这种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不仅降低了成本,还保证了产品的新鲜度和品质,让双汇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了有利地位。
(二)研发硬实力:300 人团队破解 “口味本地化” 难题
双汇的研发团队是其产品创新的核心力量,这个拥有 300 多人的团队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针对南北口味差异,双汇推出了定制化产品。在北方门店,主打酱香型卤味,如酱肘子,售价 18 元 / 份,深受北方消费者喜爱,其浓郁的酱香味道,符合北方人对醇厚口味的偏好。
在南方市场,双汇开发了藤椒、陈皮等风味产品,藤椒鸡以 22 元 / 斤的价格售卖,独特的藤椒香气和鲜嫩的鸡肉口感,迎合了南方消费者对清爽、麻辣口味的追求。
第三工业园投产的中央厨房每日产能 100 吨,实现了 “八大菜系 + 豫菜” 的标准化输出。上海旗舰店推出的本帮熏鱼,售价 25 元 / 份,凭借其甜咸适中、外酥里嫩的口感,复购率达 35%。双汇还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品类,如针对健身人群推出的低脂鸡胸肉沙拉,针对儿童推出的卡通造型肉肠等,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这种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和强大的研发能力,是双汇在餐饮市场不断拓展的重要支撑。
四、挑战与破局:在卤味红海中劈开新赛道
(一)巨头环伺下的差异化突围
在佐餐卤味这一竞争激烈的赛道上,双汇面临着诸多强劲的竞争对手。紫燕百味鸡的门店数量已突破 5000 家,绝味食品在休闲卤味市场占据了 13% 的市场份额,这些品牌在市场上已积累了深厚的品牌影响力和稳定的客户群体。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双汇选择了 “社区场景 + 家庭消费” 的错位竞争策略。
双汇的社区熟食门店紧密围绕居民区布局,目标是覆盖周边 300 米内的居民。据调查,其门店 60% 的客群为家庭主妇与中老年群体,这些消费者更注重产品的品质和性价比,对价格较为敏感。为吸引这些消费者,双汇推出了一系列促销活动,如 “早市特价(7-9 点包子买三送一)”“晚市折扣(19 点后卤味 8 折)”。在漯河的试点门店,周边 1 公里家庭用户渗透率达 20%,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这种差异化策略的有效性。通过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提供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双汇在巨头环伺的市场中找到了自身的生存空间。
(二)从 “规模扩张” 到 “单店盈利” 的精细化运营
回顾双汇此前在餐饮领域的尝试,2020 年与香港尝高美中国共同投资成立的上海万家汇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最终以双汇餐饮退出告终,这一经历给双汇带来了深刻的教训。此次在社区熟食店的布局中,双汇采用了 “自营 + 加盟” 的双线模式,以实现从 “规模扩张” 到 “单店盈利” 的精细化运营。
在北方核心市场,如河南、山东等地,双汇以自营店为主,这样可以确保产品品质和服务质量得到严格把控。通过精细化的运营管理,单店盈利周期已压缩至 12 个月,大大提高了资金的回笼速度和盈利能力。在南方市场,由于市场环境和消费习惯的差异,双汇选择开放加盟模式,收取 3% 的品牌管理费。同时,双汇还向加盟商输出供应链与数字化系统,如会员管理系统。通过会员管理系统,双汇可以更好地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习惯,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优惠,从而提升复购率。据数据显示,会员管理系统使复购率提升了 25%,这一数字化运营手段为双汇在南方市场的拓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五、结语:双汇的 “餐桌革命” 能否改写行业格局?
从 2018 年首店试水到 2025 年的全国化布局,双汇的社区熟食店战略不仅是渠道的扩张,更是对 “中式产品工业化” 的深度实践。当紫燕、绝味在商超与外卖红海激烈竞争时,双汇凭借 “社区最后 100 米” 的场景优势、全产业链的成本控制,正在开辟一条差异化赛道。
但挑战依然存在:如何平衡自营与加盟的品控标准?能否在南方市场打破地域口味壁垒?或许正如双汇餐饮事业部负责人所言:“我们不是要打败某一个品牌,而是要重新定义家庭餐桌的消费场景。” 这场从 “火腿大王” 到 “社区厨房” 的转型,或将重塑中国佐餐卤味的竞争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