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频道
价格播报  行情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行情分析价格分析 → 文章内容

万吨收储落地:猪价短期提振有限,周期拐点静待产能去化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8/23 10:53:59 关注:198 评论: 我要投稿

  一、导语:收储托底释放强劲信号,9 月猪价能否逆势反弹?
  2025 年 8 月 25 日,一则消息于生猪养殖行业引发广泛关注:国家发改委启动年内第二轮中央冻猪肉收储,计划收储量达 1 万吨。按二、四号肉占比测算,此收储量相当于需屠宰约 20 万头生猪,向市场释放出强烈的政策托底信号。彼时,全国猪粮比价已跌至 5.94,环比下跌 1.33%,正式进入《完善政府猪肉储备调节机制 做好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规定的过度下跌三级预警区间。据行业数据测算,超 60% 的养殖户已陷入亏损,每头猪亏损额最高可达 200 多元,养猪场笼罩在焦虑与不安氛围之中。
  在此背景下,这一 “政策强心针” 能否拉动 9 月猪价止跌回升,成为养殖户、屠宰企业、肉类加工商乃至广大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从菜市场消费者对猪肉价格的关注,到养殖村养殖户们探讨未来出路,猪价的任何波动都牵动着众多相关方的心。然而,业内多数专家和分析师经深入研究供需数据后达成共识:短期来看,猪价或许会因收储及月末出栏节奏变化出现小幅反弹,但供需失衡的深层矛盾依然复杂,至少需 10 个月以上的产能调整周期才能化解,真正的价格拐点仍需漫长等待。
  二、收储启动:短期稳定信心,难改供应过剩格局

  (一)政策及时托底,养殖端亏损暂缓
  在养猪行业从业十多年的老张,望着猪圈里膘肥体壮的生猪,却难掩忧虑。8 月第 2 周,全国猪粮比价为 5.94,系 2024 年 3 月以来最低,这一数据让其深感压力。自繁自养头均利润缩水至 10 - 20 元,外购仔猪育肥每头亏损超 50 元,养殖时间每延长一天,损失便增加一分 ,多年积蓄在这场价格低谷中不断被侵蚀。像老张这样的养殖户不在少数,整个行业均笼罩在亏损阴影之下。
  就在行业陷入困境之时,国家发改委迅速启动 1 万吨冻猪肉收储,此消息如同一束希望之光,为困境中的养殖户带来一丝曙光。尽管 1 万吨收储量仅占月均 6000 万头出栏量的 0.33% ,从绝对数量而言并不突出,但释放出的信号意义重大。通过华储网竞价交易,“稳价” 信号迅速传导至市场各个角落,原本恐慌性抛售的养殖户开始冷静,市场上疯狂甩卖生猪的现象得到遏制。
  数据是有力证明,收储消息发布后,生猪期货主力合约日内涨幅达 1.8%,低迷的市场情绪得到极大提振,仿佛被注入一剂强心针。牧原、温氏等龙头股尾盘拉升,投资者对行业的信心逐渐恢复。对于养殖户而言,这不仅是价格上的支撑,更是心理上的慰藉,让他们看到行业复苏的希望,增添继续坚持的勇气。
  (二)供需基本面仍承压,供应 “堰塞湖” 待解

  然而,收储带来的利好仅为短期效应,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前生猪市场供需失衡局面。当前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3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7% ,犹如水库水位超出警戒线,存在潜在风险。且上半年新生仔猪数量逐月递增,按 10 个月出栏周期推算,2025 年四季度至 2026 年上半年生猪供应将达峰值,未来一段时间内,市场猪肉供应量将持续处于高位。
  从供应端来看,7 月饲料外销量环比增长 2.04%,表明养殖户正在扩大养殖规模,未来将有更多生猪进入市场。8 月规模场出栏计划环比增长 5% ,大型养殖场出栏量增加,进一步加剧市场供应压力。这些数据均印证短期供应充沛现状,市场猪肉供过于求,价格上涨动力不足。
  再看需求端,卓创资讯显示 9 月需求季节性指数下滑,因 9 月天气依然炎热,消费者食欲受到影响,对猪肉消费需求不高。加之高温抑制终端消费,消费者更倾向选择清淡、凉爽食物,猪肉销量自然减少。在此情况下,预计猪价仍将在 13 - 14 元 / 公斤区间低位震荡,养殖户摆脱亏损困境仍需较长时间等待。
  三、猪价拐点何时来?产能去化按下 “慢进键”
  (一)能繁母猪调减缓慢,拐点需等 10 个月
  对于养猪户而言,能繁母猪存栏量直接关系到未来生猪供应量和价格走势,堪称 “命根子”。农信数智分析师夏晨丰指出,能繁母猪存栏量的调整需 10 个月时间方能传导至市场 ,这一过程犹如漫长的马拉松,需极大的耐心与等待。截至 6 月末,全国母猪存栏量仍高达 4043 万头,这一数字给养殖户带来巨大压力,也预示 2026 年上半年前猪肉供应将持续饱和,市场猪肉依旧供过于求。
  尽管国家已推动调减 100 万头能繁母猪计划,试图缓解市场压力,但产能去化进程极为缓慢。以牧原股份为例,作为行业龙头企业,计划到 2025 年底将能繁母猪存栏降至 330 万头 ,并已开始有序淘汰低产低效能繁母猪,从最高的母猪存栏 362.1 万头已减少 19 万头 。温氏、新希望等企业也纷纷采取措施,禁止向二次育肥销售、控制出栏体重,试图减轻市场负担。
  但从行业整体来看,去化率仅 2.3% ,与 2018 年非瘟时期 15% 的去化速度相比差距明显。这就好比汽车行驶,非瘟时期是快速去产能,如今则是缓慢前行,产能 “软着陆” 特征显著。市场参与者似乎仍在观望,不愿轻易放弃产能,导致去产能速度远低于预期,猪价拐点的到来更加遥遥无期。
  (二)成本支撑与政策组合拳,筑牢周期底部
  在这漫长等待过程中,饲料原料价格的分化为市场带来些许积极因素。玉米价格稳定在 2.4 元 / 公斤,为猪价提供稳定支撑。豆粕因美豆压榨超预期小幅反弹,自繁自养成本线稳定在 13.5 - 14 元 / 公斤 ,使得猪价在下跌过程中遇到坚实 “防火墙”,形成 “强支撑”。
  政策端也同步发力,除收储这一直接调控手段外,农业农村部要求严控二次育肥、降低出栏体重,规模场目标是将出栏体重控制在 120 公斤以下。这一系列政策形成组合拳,直击市场痛点,旨在减少市场猪肉供应量,缓解供需矛盾。在多重利好作用下,猪价击穿 13 元 / 公斤的概率较低,底部区间逐步夯实。这对于养殖户而言,无疑是一颗定心丸,让他们在价格寒冬中看到希望曙光 。
  四、穿越周期:从 “规模竞争” 到 “效率突围”
  (一)养殖户:降本增效才是 “生存密码”
  在漫长的低猪价周期中,每一位养殖户都在艰难探索前行,而成本优势成为决定其能否生存的关键因素。以行业巨头牧原股份为例,凭借规模化优势和精细化管理,其完全成本已成功降至 12.5 元 / 公斤 ,即便在当前低迷市场环境下,每头猪仍能保持 150 元左右盈利,堪称行业 “成本之王”。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小散户因缺乏规模效应和先进管理技术,成本普遍在 14 元 / 公斤以上 ,每出栏一头猪就要承受 100 - 200 元亏损,在市场竞争中艰难挣扎。对于广大养殖户而言,降本增效迫在眉睫,成为其 “生存密码”。
  抓住政策窗口期,合理安排出栏节奏,是养殖户首要掌握的技巧。避免在市场恐慌时集中抛售,应根据猪的生长周期和市场价格波动制定科学出栏计划。例如,在收储消息发布后,市场价格稍有回升时,适时出栏部分生猪,锁定部分利润。
  推进技术升级也是关键环节。智能化喂料系统可根据猪的体重、生长阶段精准投喂饲料,料肉比可降低 0.1 ,即同样饲料可使猪长得更重。疫病精准防控技术同样不容忽视,通过建立完善防疫体系,加强疫苗接种和日常监测,可将猪的死亡率降低 5% ,减少疫病带来的损失。只要养殖户能将单头养殖成本压缩至行业前 30% 水平,就更有机会在残酷市场竞争中存活,迎来发展机遇。
  (二)产业升级:从 “量” 的扩张到 “质” 的比拼

  收储政策如同催化剂,加速行业分化,促使头部企业重新审视发展战略,从过去单纯的 “规模竞争” 转向更深层次的 “效率竞争”。温氏股份在这方面做出积极尝试,禁止向二次育肥销售仔猪,从源头上遏制市场投机行为,稳定市场供应。同时,构建 “种猪 - 育肥 - 屠宰” 闭环,实现产业链一体化发展,不仅降低中间环节成本,还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增强市场竞争力。
  新希望则选择 “生猪 + 食品” 双轮驱动发展模式,大力推进食品加工业务,目前加工业务占比已提升至 25% 。通过这种方式,新希望成功将业务延伸至消费端,平抑周期波动带来的风险。在猪价低迷时,食品加工业务可为企业提供稳定现金流;猪价上涨时,生猪养殖业务又能带来丰厚利润,实现产业协同发展。
  这种全产业链布局和精细化管理,正逐渐成为企业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犹如装备先进导航系统和坚固船体的巨轮,在市场浪潮中更加稳健前行。未来,随着行业进一步整合和升级,那些在效率竞争中脱颖而出的企业,将在市场中占据更有利地位,引领行业走向新发展阶段。
  五、结语:收储是 “缓冲带”,不是 “转折点”
  万吨收储计划的实施,在汹涌市场浪潮中起到 “缓冲带” 作用,短期内稳定市场信心,缓解养殖户燃眉之急。但需清醒认识到,这并非猪价走势的 “转折点”。真正决定猪价未来走向的,是能繁母猪存栏量能否按计划顺利调减,饲料成本能否得到有效管控,以及消费需求能否随季节变化明显回暖。
  在未来长达 10 个月的时间里,生猪产业将迎来深度调整期。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行业内必须加快淘汰低效产能,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产业结构,才能逐步迈向 “小波动、稳盈利” 的新周期。对于养殖户而言,政策托底只是暂时支持,不能成为长期依赖。只有修炼好 “内功”,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才能在新一轮市场周期中抢占先机。
  毕竟,猪周期本质是供需博弈,打破猪价 “大起大落” 的关键,始终掌握在产业自身手中。只有通过全行业共同努力,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才能让生猪市场真正走上稳定、健康的发展道路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当养猪业遇上垄断之困:从规模扩张到生态重构的破局之路2025/8/24 22:40:32
猪价六连跌背后:能繁母猪存栏高企,养殖户如何应对微利时代?2025/8/24 22:30:11
当养猪业遇上垄断之困:从规模扩张到生态重构的破局之路2025/8/24 20:40:50
拉泔水喂猪被处罚:别让旧习惯撞上硬法律2025/8/24 17:39:15
广安市岳池县“四抓”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8/24 17:32:42
国家统计局:8月中旬生猪(外三元)价格跌0.7%2025/8/24 17:31:25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