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语:量增利减,肉鸡产业呈现 “冰火两重天” 态势
2025 年的肉鸡市场波动剧烈,可用 “疯狂过山车” 来形容。权威数据表明,1 - 7 月份,我国肉鸡出栏量同比增长 6.6%,肉产量同比增长 8.9%,存栏量同比增长 8.2%。然而,产业综合收益却大幅下滑。白羽肉鸡 7 月份出栏价格降至 6.82 元 /kg,同比下降 11.6%,养殖端每只鸡亏损 0.26 元;黄羽肉鸡价格为 13.05 元 /kg,同比下降 19.4%,养殖端每只盈利 2.23 元,但相比上月收益减少 1.27 元。产量增加与收益减少形成鲜明对比,肉鸡产业 “冰火两重天” 的局面尽显,养殖户经营压力增大。在价格与产量的博弈中,产业链各环节均受到影响,面临发展困境。
二、白羽肉鸡:量增价跌,养殖端深陷亏损困境
(一)市场概况:全产业链承压,仅屠宰端微盈利
2025 年上半年白羽肉鸡市场表现不佳,宛如一部 “亏损纪录片”。市场均价 3.52 元 / 斤,较去年同比下跌 6.96%,给养殖户带来较大冲击。7 月,养殖端每只鸡亏损 0.26 元,与上月相比,亏损幅度扩大 1.23 元。
从产业链上游看,种鸡存栏量连续 3 个月小幅下降,祖代环比减少 2.8%,父母代减少 1.0%。中下游则呈现不同态势,商品鸡苗销量环比增长 1.5%,屠宰量大幅增长 4.1%。这种 “上游收缩、中下游扩张” 的格局致使产业失衡,各环节矛盾加剧。在这一局面下,仅屠宰端勉强维持微盈利,其他环节均深陷亏损泥沼,白羽肉鸡产业整体压力巨大。
(二)各环节数据拆解:从鸡苗到鸡肉的价格波动
鸡肉市场:鸡肉市场面临供给过剩问题,价格受到抑制。7 月,鸡肉综合价格低至 8.77 元 / 公斤,创下 2018 年以来的新低,冻品库存率高达 71%。不过,圣农发展等行业龙头凭借品牌优势和市场策略,实现销量增长 27.5%,价格上涨 1.9%。这也反映出行业内分化加剧,中小养殖户和企业生存压力增大。
毛鸡市场:毛鸡市场出栏量环比增长 2.3%,但均价仅为 6.82 元 / 公斤,月内最低价跌破 6 元。养殖户亏损比例不断扩大,已达 37.1%。价格走势波动剧烈,上旬因二次育肥集中出栏价格暴跌,下旬受鸭肉涨价、巴西禽流感等消息影响出现小幅反弹。这种剧烈波动使养殖户难以把握市场节奏,经营风险增加。
鸡苗市场:鸡苗市场呈现 “量增价减” 态势。7 月鸡苗均价 1.36 元 / 只,同比暴跌 44%,个别地区价格低于 1 元。1 - 7 月累计销量仅增长 0.6%,显示养殖端补栏信心严重不足。在当前市场价格低迷、亏损严重的情况下,养殖户不敢轻易扩大养殖规模。
种鸡产业:种鸡产业同样面临困境,祖代种鸡更新量同比下降 34.7%,父母代鸡苗销量增长 9.2%,但价格仅上涨 1.3%。种源环节利润被压缩,种鸡企业经营困难,不仅影响自身生存发展,也对整个白羽肉鸡产业链的稳定造成威胁,未来市场供应和价格走势存在不确定性。
(三)后市展望:短期反弹难改长期过剩格局
展望 8 月,白羽肉鸡市场预计会有一定变化。受高温天气影响,出栏量可能季节性减少 3%,鸡苗产量或许小幅增加。但业内普遍认为,当前价格上涨主要依赖经销商抄底等短期因素,产业基本面未发生实质性改变。中秋过后,随着需求回落,价格可能再度承压。在此市场环境下,建议养殖户逢高补栏,避免盲目扩产,依据市场实际情况谨慎调整养殖策略,以降低市场风险。
三、黄羽肉鸡:需求疲软叠加产能释放,价格持续下探至四年最低水平
(一)市场概况:历史罕见低迷,龙头企业集体亏损
2025 年黄羽肉鸡市场陷入困境,价格持续下跌,已跌至近 4 年最低水平。7 月黄羽肉鸡均价 13.05 元 / 公斤,同比跌幅达 19.4%,与 2020 年同期价格相近。养殖户亏损比例扩大到 32%,温氏、立华等行业龙头企业上半年鸡业务毛利率降至 6.21%,集体陷入亏损。其主要原因是 2023 年产能扩张后,市场供需失衡,供大于求局面加剧。加之生猪等替代品价格低迷,消费者选择增多,黄羽肉鸡市场份额被挤压,消费需求持续低迷,行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二)产能与价格:出栏量增 9.1%,成本优势成为 “关键竞争力”
养殖生产:从养殖生产环节来看,1 - 7 月累计出栏量同比增长 3.6%,月均出栏量超过 3 亿只,上市公司出栏量增长 12.3%。但市场价格不容乐观,毛鸡价格创下近四年最低。在这种市场环境下,企业意识到降本增效是生存关键。温氏、立华等企业通过优化养殖技术、加强管理等方式,将完全成本降至 5.5 - 5.6 元 / 斤,相比 2024 年下降 15%。成本降低增强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和竞争优势。
苗鸡市场:苗鸡市场销量同比增长 7.3%,但价格持续低位运行。7 月环比仅上涨 0.9%,反映出市场对后市信心不足。中小散户补栏量同比减少 20%,在市场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他们不愿盲目投入资金增加养殖成本。
种鸡生产:种鸡生产环节,父母代种鸡存栏量增长 9.9%,后备种鸡增长 18%。产能去化速度缓慢,意味着未来一段时间黄羽肉鸡供应量将持续增加。预计 8 - 10 月出栏量将再增 10%,在需求未明显改善的情况下,这将进一步压制价格,养殖户处境将更加艰难。
(三)后市预期:产能去化加速,期待消费旺季带来转机
尽管饲料成本下降 3.9%,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养殖户亏损压力,但 8 月黄羽鸡出栏量预计仍将达到 3.2 亿只,供需宽松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业内将希望寄托于中秋、国庆等消费旺季,期待消费提振能使市场出现转机。然而,若价格反弹不及预期,年内可能出现历史最长下跌周期,这对养殖户将是巨大考验,可能倒逼中小散户加速退出市场。此时,养殖户需保持冷静,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调整养殖策略,以寻求发展机会。
四、产业深层矛盾:供需错配下的本质问题
(一)白羽鸡:工业化养殖的 “规模困境”
白羽肉鸡产业产业集中度超过 60%,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较高,圣农、仙坛等龙头企业构建了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涵盖育种、养殖、加工等环节。但 2025 年上半年,出栏量激增 11.7%,市场供应大幅增加,而市场需求未能同步增长,导致 “量增价跌” 局面。
大型龙头企业凭借全产业链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成本、增强抗风险能力。但中小散户因缺乏资金、技术和市场渠道,在价格下跌时亏损面不断扩大,已达 40%。在市场竞争中,行业加速向龙头集中,中小散户生存空间被挤压,部分退出市场,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二)黄羽鸡:传统养殖的 “周期困境”
黄羽肉鸡产业受传统养殖模式和周期波动影响较大。活禽交易是主要销售方式,使其对消费习惯和疫病防控变化较为敏感。2023 年疫情过后产能盲目扩张,父母代存栏量增长 17.1%,到 2025 年,受经济环境变化影响需求疲软,市场供大于求,价格持续下跌,产业陷入 “产能过剩 - 价格下跌 - 亏损加剧” 的恶性循环。
面对这一困境,产业转型迫在眉睫。加速冰鲜转型、开拓深加工领域成为黄羽肉鸡产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通过减少对活禽交易的依赖,拓展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部分企业已加大在冰鲜产品和深加工领域的投入,寻求新的增长点,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语:穿越周期,“降本 + 转型” 是关键策略2025 年肉鸡产业面临寒冬,这既是产能过剩的必然调整,也是产业升级的推动机遇。白羽鸡产业需警惕 “规模竞赛”,注重种源自主(国产种鸡占比已达 42%)和 C 端产品创新;黄羽鸡产业需突破对活禽交易的依赖,加速冷链物流建设与品牌化运营。对于养殖户而言,密切关注能繁母猪存栏、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是在当前复杂市场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产业在市场波动中面临效率与韧性的考验,这也是 2025 年肉鸡产业发展带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