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栏均重三连降:高温、需求、政策三重压力下的被动调整
(一)高温 “烤” 验下的提前出栏潮
6 - 8 月期间,全国生猪出栏均重呈持续下滑态势,仿佛受某种无形力量牵引,数值不断降低。截至 8 月 24 日当周,出栏均重为 124.03 公斤,相较于 6 月初减少 2.17 公斤,同比下降 0.52 公斤,达到近三个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夏季高温成为生猪生长的显著阻碍。气温升高致使猪舍环境恶化,生猪采食量大幅减少,数据表明,夏季高温期间生猪采食量下降 15% - 20%,日增重也从原本的 0.8 公斤降至 0.5 公斤。这种生长速度的减缓使得养殖户面临饲料成本投入增加但增重效果不佳的困境,同时高温还加大了疫病发生的风险。为避免损失,养殖端普遍选择提前出栏,原本计划养至更大体重的生猪,在 110 - 120 公斤左右即推向市场,较往年同期出栏日龄缩短 7 - 10 天,提前出栏成为养殖行业在此期间的主要策略。
(二)终端消费 “以小为美” 倒逼养殖端转型夏季餐饮消费市场呈现 “小而美” 的趋势,消费者在炎热天气下更偏好冷鲜肉、小炒肉等中小体型猪肉,对 120 公斤以上大猪的需求显著减弱。市场数据显示,大猪需求占比降至 35%,同比下降 10%。
屠宰企业对市场变化反应迅速,及时调整采购策略,110 - 120 公斤标猪的采购价格较 130 公斤以上大猪高出 0.3 - 0.5 元 / 公斤。在经济利益驱动下,养殖端积极响应市场需求变化,主动调整出栏结构,标猪出栏占比从原本较小的比例大幅提升至 65%,成为市场供应的主要部分,这一调整进一步推动了整体出栏均重的下降。
(三)政策引导下的 “降重保价” 行动
为稳定生猪价格,农业农村部出台相关政策,要求规模养殖场将出栏体重控制在 120 公斤以内。此政策发布后,全国存栏 4000 万头以上的养殖企业积极响应。
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企业率先行动,7 - 8 月出栏均重降至 122 公斤,较一季度下降 3 公斤。在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下,整个行业积极落实降重行动。据不完全统计,行业整体降重行动使得市场短期供应增加约 5%。这一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生猪价格,但也对出栏均重产生明显影响,加剧了出栏均重的下滑趋势。
二、9 月出栏均重或迎季节性反弹:气温转凉与压栏动机双重驱动
(一)天气转凉催生 “增重窗口期”
进入 9 月,气温变化成为生猪养殖行业关注重点。全国大部分地区日均气温下降 5 - 8℃,此前受高温影响而食欲不振的生猪,采食量迅速恢复至正常水平,日均增重回升至 0.75 公斤,比高温时期增加 0.25 公斤,生长速度显著提升。
养殖户敏锐捕捉到这一变化,部分养殖户看好中秋后大猪市场需求,采取 “压栏惜售” 策略,期望生猪体重增加后获取更高收益。据卓创资讯监测,8 月底 120 公斤以下生猪存栏占比降至 60%,较 7 月下降 5 个百分点。该数据预示 9 月出栏均重有望回升至 125 - 126 公斤,生猪市场将迎来增重阶段。
(二)终端需求 “大小切换” 刺激压栏
腌腊季临近,市场对大猪的需求发生变化,130 公斤以上大猪消费需求回暖,重新受到市场关注。屠宰企业随之调整采购策略,大猪采购价较标猪溢价扩大至 1 元 / 公斤,这一价格差异对养殖户产生较大利润诱惑。
在利益驱使下,养殖端压栏增重意愿增强,二次育肥入场量环比增长 10%,部分地区散户压栏比例高达 30%。按照此趋势,预计 9 月大猪出栏占比将提升至 40%,成为推动出栏均重反弹的重要因素,促使生猪市场格局发生变化。
三、供需失衡难逆转:供应过剩与需求疲弱的双重压制
(一)供应端 “增量不减” 压力凸显
供应端方面,饲料销量变化对生猪出栏量有重要指示作用。7 月样本企业饲料外销量环比增长 2.04%,且已连续 4 个月保持环比递增。按照生猪 10 个月出栏周期推算,9 - 10 月生猪理论出栏量将增加 4% - 5%,市场生猪供应将进一步增多。加之前期二次育肥生猪集中出栏,预计市场生猪流通量每月将超过 6000 万头,庞大的供应量给市场带来巨大下行压力。
同时,龙头企业出栏计划影响市场格局。牧原、新希望等行业巨头 9 月出栏计划环比分别增长 8%、6%,温氏肉猪销量预计达到 250 万头。大型养殖企业市场占比已达 55%,成为市场供应主体。尽管散户加速退出市场,但规模场出栏量持续增加,整体供应过剩格局未得到根本改变,供应端的优势使得需求端难以支撑猪价上涨。
(二)需求端 “旺季不旺” 成常态
需求端表现同样不佳。限酒令实施对餐饮市场产生较大影响,商务宴请需求大幅下降 20%,团餐、宴席猪肉用量减少 15%,牛羊肉价格低位对猪肉形成较强替代效应,消费者倾向选择价格更低的牛羊肉,导致终端猪肉消费量同比下降 5%,白条肉走货速度放缓 10%,餐饮市场未能成为猪价上涨的助力。
开学季虽带来约 50 万吨短期需求,但集中采购期仅持续 2 周,难以抵消供应端的巨大增量。屠宰企业开工率预计只能提升至 28%,远低于正常水平的 35%,表明需求端依然疲软,无法有效支撑猪价。
(三)猪价 “易跌难涨” 成共识
综合供应端和需求端情况,9 月猪价走势逐渐明朗。生猪均价预计在 17.5 - 18.5 元 / 公斤区间震荡,环比 8 月下降 1% - 2%。卓创资讯指出,当前猪粮比为 5.8:1,接近三级预警线,显示猪价处于较低水平。尽管出栏均重反弹对价格有一定支撑,但在供大于求格局下,支撑作用有限。国庆节后,猪价可能下探至 17 元 / 公斤,养殖端自繁自养利润缩窄至 100 - 150 元 / 头,中小散户亏损面扩大至 25%。市场各方对猪价预期普遍悲观,“易跌难涨” 成为市场共识,未来猪市充满不确定性和挑战。
结语:降本增效成穿越周期关键
9 月猪价在出栏均重 “降转升” 过程中进入短暂博弈期,但供需失衡的深层矛盾未得到解决。养殖户应把握气温转凉的增重窗口期,优化出栏结构,避免盲目压栏,以防决策失误导致利润受损。
从行业角度看,加速淘汰低效产能、提高饲料转化效率迫在眉睫。目前行业料肉比平均为 2.8:1,而头部企业已达到 2.6:1,这一差距蕴含巨大成本优势。以年出栏 100 万头生猪的养殖场为例,若将料肉比从 2.8 降至 2.6,每年可节省饲料成本上千万元。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精细化管理,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才能有效应对长期周期波动挑战。
在 “降重保价” 与 “增重博弈” 并存的情况下,企业和养殖户需构建成本优势,具备敏锐市场洞察力和高效运营管理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迎接下一个猪周期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