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本网动态本网评论 → 文章内容

“无猪县” 整改:政策、困境与破局之路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7/7 8:25:37 关注:174 评论: 我要投稿

  一、引言
  在我国生猪养殖行业发展进程中,“无猪县” 整改风暴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事件。此事件不仅对中小散户产生重大冲击,更引发社会各界对环保政策与民生关系、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深入思考。本文将围绕 “无猪县” 整改事件展开,深入剖析其背后的复杂因素及解决路径。
  二、整改风暴下中小散户的困境
  (一)紧急转猪与清栏压力
  在我国南方某县,凌晨三点,乡村公路上挂着黑布的货车正紧张运输着生猪。58 岁的养殖户张大哥,从事养猪行业长达 20 年,如今存栏 300 多头猪,却在今年 6 月收到 “月底前清栏” 的通知。为避免猪场被封,他不得不连夜转猪,其无奈与疲惫尽显。近期,类似情景在全国多个养殖产区频繁上演。在这场 “无猪县” 环保整改风暴中,中小散户首当其冲。辽宁锦州的王哥,为保住 50 头母猪,将其运往内蒙古,仅运费就花费 8000 元;河北的李姐,为尽快清栏,以低于成本价 3 元 / 公斤的价格贱卖大猪。这些中小散户面临着卖猪亏本、转猪成本高昂的艰难抉择,经济损失巨大,未来生计堪忧。
  (二)卖与转的艰难抉择
  自 5 月中旬起,张大哥所在村的养殖群因 “无猪县” 整改通知而沸腾。乡镇干部通知所有散养户在 6 月底前完成清栏,可选择卖猪或转移到隔壁县。张大哥核算后发现,卖一半猪可回本,但转移剩下的猪需雇车、支付过路费及承担饲料损耗,至少要投入 2 万多元。更为严峻的是,隔壁县同样在进行环保整治,接收外县猪场的手续严格,猪无处可去。这种困境并非个例,众多散养户都面临大猪贱卖、小猪转移无门的难题。并且,有消息称验收标准为年出栏 1000 头以下不让养,这意味着百八十头的散养户可能失去养猪资格,多年心血付诸东流。而加入大型养殖集团或承包规模化猪场,对习惯自主养殖的散养户来说,存在经验、技术、成本和风险等多重障碍。
  三、环保政策收紧与违规处罚
  (一)严格的环保监管举措
  近年来,全国环保政策持续收紧,环保部门对养殖场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对违规行为处罚愈发严厉。以湖南生态环境厅近期通报的案例为例,石门县某种猪场未经验收投产,老板被罚 46 万,主管被罚 11.6 万;新化县某农牧公司偷排废水、乱倒猪粪,老板被罚 48 万,直接责任人被行政拘留;桃江县三家养殖场粪污直排,每家罚款超 12 万,案件移送公安;张家界市一个月内对 16 家养殖场立案,罚款 148 万,关停 1 家,拘留 2 人。辽宁今年已检查 3296 家养殖企业,处罚 117 家,21 起案件正在调查中。福建平和县大溪镇开展禁养区生猪养殖专项整治行动,完成 20 余户养殖户 890 余头生猪退养清栏,对 96 户猪圈去功能化,拆除违建猪圈 2 户。安徽利达农牧因污水溢流、龙德生态因除臭装置毁损致恶臭气体排放,分别被罚款。
  (二)头部猪企也难幸免
  即便头部猪企也难以逃脱环保监管。2024 年,16 家上市猪企共涉及 99 起环保违规,罚款超 1322 万;15 家猪企全年环保投入高达 59 亿。新希望多家子公司因污染问题被罚,来宾新好农牧有限公司因雨污混合水外排被重罚 19 万元,龙海新希望六和农牧有限公司因逃避监管排放水污染物被罚 13.67 万元。温氏股份旗下子公司多次因环保问题受罚,启东温氏畜牧有限公司因未制定应急预案、直接排放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畜禽养殖废弃物等问题被多次处罚。立华股份旗下控股公司扬州市兴华牧业有限公司在 9 月 19 日和 9 月 29 日被扬州市生态环境局处罚,共计 5 张罚单,罚款合计 64.35 万元。然而,对于散户而言,59 亿是天文数字,10 万罚款可能是半辈子积蓄。他们并非不愿环保,而是资金和技术匮乏,难以达到环保要求。如张大哥,虽投入资金建设三级沉淀池和沼气工程,但在 “种养循环” 政策下,村里无足够土地消纳粪肥,运输和销售粪肥又面临成本和污染担忧等问题。
  四、“一刀切” 问题引发争议
  (一)政策执行偏差
  在 “无猪县” 环保整改风暴中,政策执行过程中的 “一刀切” 问题成为争议焦点。这种简单粗暴的执行方式,损害了养殖户利益,影响了生猪养殖产业的健康发展。事实上,“无猪县”“无猪镇” 概念近年来多次被提及,相关部门也多次发声。2020 年前后,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明确指出,对于以环保名义擅自搞 “无猪市、无猪县” 的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人民日报》评论指出,部分地方政府将 “环保” 当作干预产业的 “挡箭牌”,这种懒政、惰政行为不仅未真正解决环保问题,还使养殖户遭受巨大损失,扰乱了生猪养殖市场秩序。
  (二)执行缺乏统一标准
  在实际执行中,“一刀切” 问题突出。各地要求不一,有的地方要求改饲料,有的要求铺管网,有的直接关停,养殖户无所适从。这种缺乏统一标准和科学规划的执行方式,降低了环保政策的实施效果,使许多散户陷入 “想改没技术、想留不让养” 的尴尬境地。他们并非不愿配合环保工作,而是面对各种突如其来且缺乏协调的要求,力不从心。
  五、破局之路与积极探索
  (一)政策调整与引导
  随着问题的显现,政策开始释放 “灵活信号”。农业农村部明确表示要 “防止以环保名义简单关停养殖场”,并鼓励散养户通过 “合作社 + 农户”“龙头企业 + 散户” 等模式参与粪污资源化利用。这为养殖户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通过合作模式,可借助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技术、资金优势,解决散户的环保难题,实现互利共赢。
  (二)地方探索与成功案例
  多地积极响应,探索 “环保补贴 + 技术帮扶” 新模式。湖南部分地区对安装粪污处理设备的散户补贴 30%,减轻了散户资金压力。辽宁推出 “养殖污染治理贷”,以低息支持中小场改造。在政策引导下,一些养殖户积极探索转型之路。江西赣州的陈姐卖掉 30 头母猪,转型养黑山羊,获得县里 5000 元补贴,实现了环保与经济双赢。福建漳浦县石榴镇的养殖户在政府引导下,通过 “旧猪舍改造 + 生态养殖模式” 双轮驱动,转型为肉鸭、鹌鹑等特色养殖。养殖户蔡志林采用 “垫料 + 益生菌” 的肉鸭养殖模式,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并与温氏集团合作,采用 “公司 + 农户” 模式,解决了养殖成本和产品销路问题。
  六、结语:寻求环保与民生的平衡
  在 “无猪县” 环保整改风暴中,我们深刻认识到环保政策与民生之间复杂而紧密的关系。环保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民生则是人民幸福安康的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基石。两者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我们不能忽视环保的重要性,但在推进环保政策时,也绝不能以牺牲民生为代价。“一刀切” 的做法背离了政策初衷,损害了养殖户利益。我们需要科学、合理、人性化的执行方式,在环保与民生之间找到平衡点。令人欣慰的是,政策调整已释放积极信号,农业农村部的表态及各地的探索为解决问题指明方向。希望政策制定者和执行者充分倾听养殖户声音,了解实际困难,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同时期待养殖户积极响应政策,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转变,实现生猪养殖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保障民生,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对不起,该处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