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2-13日,“生物智造・豫见未来——2025南阳合成生物产业大会”在河南省南阳市成功举办。大会由河南省实验室牧原实验室和南阳市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主办,聚焦合成生物技术在未来食品、新材料、医药健康领域的突破及未来产业展望,涵盖未来食品原料创新、农业可持续生产、高效工业菌株构建、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创新药物研发等热点议题。
会议论坛融汇行业智慧,打造“基础研究-成果落地-产业应用”全链式交流模式,邀请了中国科学院赵国屏院士、中国科学院马大为院士、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刘陈立、清华大学陈国强教授等四十余位嘉宾展开深度对话,分享前瞻洞见和实践经验。
开幕式+《行动计划》发布
技术前景与产业逻辑先行,政策支持紧随
开幕仪式上,南阳市副市长杨曙光担任主持并宣布大会正式启幕。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湖大学校长、牧原实验室理事长施一公对大会的顺利召开致以热烈祝贺。他指出,从西湖大学牧原集团联合研究院,到南阳市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牧原实验室相继成立,科研院所、中试基地、量产工厂等项目均已落地,南阳在合成生物领域的科研和产业布局已初具规模,为发展生物制造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西湖大学将持续加大更多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南阳生物制造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表示,“南阳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战略布局合成生物产业集群,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良好的发展环境。”自2023年,牧原携手西湖大学、河南省政府、南阳市政府,“聚焦合成生物科研攻坚,积极促进科研成果产业应用,与国家粮食安全、绿色经济等重大战略同频共振。”特别是合成生物生产小品种氨基酸,未来有望实现无豆养猪,养猪可减少2000万吨大豆的使用,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重大贡献。
南阳市委书记王智慧致辞并宣布《南阳市抢抓发展机遇打造生物制造先导区行动计划》1.0版正式发布。他指出,南阳将以政策赋能开辟未来发展“新蓝海”、以链群培育打造产业裂变“新高地”、以营商环境厚植近悦远来“新沃土”,加快推动合成生物产业再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希望各位专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打造生物制造先导区提供更多南阳方案、贡献更多南阳力量。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创新驱动发展中心战略规划处处长刘中全对《南阳市抢抓发展机遇打造生物制造先导区行动计划》1.0版作解读。
南阳市委副书记、市长路红卫,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英林,中原豫资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河南省新材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国学,西湖大学教授、牧原实验室主任张科春,西湖大学校长特别顾问、元素驱动(杭州)公司董事长刘旻昊共同启动了联盟。
随着“中原合成生物产学研创新联盟”揭牌成立,南阳生物制造产业正式吹响发展号角,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经济核心区扬帆起航。
主题报告+三个分论坛
前沿成果与发展趋势分享,为产业发展赋能
主题报告
主题报告环节,专家们凭借深厚学术造诣与丰富实践经验,深入剖析合成生物领域前沿成果与发展趋势,为南阳合成生物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为推动合成生物产业融合创新、赋能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西湖大学教授、牧原实验室主任张科春担任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分子微生物学家赵国屏分享主题报告《合成生物学赋能生物医药创新和产业转化》,从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到列举合成生物学赋能天然化合物合成案例,阐释了“建物致知”“建物致用”理念,主张生物制造未来发展应抓好“鼓励探索、突出原创”“聚焦前沿、独辟蹊径”“需求牵引,突破瓶颈”“共性导向,交叉融通”四个方面,并讲述了监管科学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关系,展望了合成生物学赋能生物医药产业的新机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以《合成生物和合成化学的协同创新》为主题,强调了合成生物和合成化学的融合能够提升合成的效率。以小分子药物为例,尽管发展趋势导致化学合成在其发现与规模化制造过程中仍占主导地位,但加强天然药物的开发不仅为合成生物学在基础研究方面提供了重要切入点,更为合成生物学在工业制造方面奠定了基础。
清华大学教授、合成与系统生物学中心主任陈国强,通过《嗜盐菌合成生物学与PHA材料生产与应用》报告,剖析了嗜盐菌等极端微生物突破传统生物制造的瓶颈,近10年快速发展成为底盘细胞,成为开放无灭菌以及可连续发酵的“下一代工业生物技术”,为新型生物制造开辟了新路径,必将掀起生物制造的一场新变革。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定量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刘陈立在《定量合成生物学:造物-致知-造物》中指出,合成生物学采用自下而上的工程学方法构建合成生物系统,通过定量生物学对生命现象进行定量预测,帮助人类获得对生命的新理解。反之,定量生物学基础理论的发展,有助于实现合成生命体的理性设计,从而更好地应对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同时他强调,定量生物学与合成生物学的交叉融合,将极大地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
三个分论坛
大会根据合成生物学应用的三个重点方向——未来食品、生物基材料、医药健康——设置分论坛,催生“基础研究-成果落地-产业应用”的良性互动。
未来食品分论坛探讨合成生物技术在原料创新、生产模式升级及农业工业化路径中的应用,推动未来食品向资源节约与低碳发展。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副院长、教授,牧原实验室特聘顾问霍毅欣和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王钦宏做主持人。
西湖大学教授、牧原实验室主任张科春
《合成生物赋能可持续发展》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教授刘龙
《功能糖合成生物制造》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钦宏
《食用菌丝蛋白细胞工厂创制及应用》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孙俊松
《微生物脂肽的高效合成及应用》
河南农业大学教授杨森
《黑水虻”新质生产力”在畜禽行业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潜力》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牧原实验室特聘顾问孙新晓
《高效细胞工厂构建生产芳香族化合物》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孙际宾
《谷氨酸棒杆菌系统代谢工程与氨基酸生物合成》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人工合成淀研究中心主任蔡韬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碳水化合物》
天津科技大学科研院长、教授夏小乐
《新质蛋白及其衍生物的探索及实践》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低碳合成工程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以恒
《中国特色的农业工业化+端牢中国饭碗》
北京理工大学生命学院副院长、教授,牧原实验室特聘顾问霍毅欣
《基于生成式模型和高通量筛选的微生物细胞工厂构建》
生物基材料分论坛涵盖底盘菌种基因改造、非粮原料(秸秆等)利用等技术,拓展医药、工业等领域的高附加值应用,促进绿色制造转型。分论坛由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牧原实验室副主任程钢和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牧原实验室特聘顾问孙冰冰主持。
(←向左滑动浏览更多精彩回顾)
清华大学教授于慧敏
《合成生物制造底盘菌种工程及材料单体与透明质酸合成》
湖北大学教授杨世辉
《平台化合物非粮生物制造高产稳产工业菌株构建及应用》
江南大学教授刘立明
《微生物化学品细胞工厂的构建与应用》
中山大学教授孟跃中
《生物基二氧化碳功能材料的合成理论、产业化与应用进展》
大连理工大学教授、牧原实验室特聘顾问孙冰冰
《疫苗用佐剂及递送系统》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贾海洋
《甘草天然产物生物制造》
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牧原实验室特聘顾问王蕾
《基于绿色溶剂的生物质拆解与材料化利用》
全国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80)委员姜凯
《生物基与生物降解材料——从萌芽到绽放,能否顺应趋势,开辟‘钱’景? 》
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肖方舟
《生物调控网络的全局解与代谢网络的动态预测》
南阳理工学院教授郭书贤
《我国本土土壤中产油脂和胞外多糖酵母菌资源的发掘及应用》
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牧原实验室副主任程钢
《两性离子抗污材料平台的设计及开发》
北京工商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委会秘书长翁云宣
《非粮生物基材料创新发展与机遇》
医药健康分论坛探索天然产物合成、药物研发及健康防控的技术突破,包括人工合成微生物组工程、酶元件性能强化等,拓展下游应用场景。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教授、牧原实验室副主任徐鹏和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牧原实验室特聘顾问鞠峰担任主持人。
(←向左滑动浏览更多精彩回顾)
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刘天罡
《萜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与创新发现》
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院长叶邦策
《植物活性成分的微生物高效合成》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双江
《人工合成微生物组工程》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助理罗小舟
《数据驱动的天然产物生物合成》
西湖大学特聘研究员、牧原实验室特聘顾问鞠峰
《宏基因组学和深度学习驱动微生物组资源发掘及风险识别》
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夏雨
《空间基因组学与纳米孔选择性测序技术在突破微生物组研究瓶颈中的创新性应用》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关红
《合成生物学在微生物组和媒介害虫精准防控中的应用》
南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韦宇平
《生物制造核心酶元件的性能强化及应用》
华东理工大学特聘副研究员解永涛
《酶催化的非天然反应研究》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教授、牧原实验室副主任徐鹏
《解脂耶氏酵母作为绿色生物制造的使能技术平台》
圆桌论坛+实地参观
从技术突破到产业落地
见证“从无到有”“从有到优”
圆桌论坛邀请杭州衍进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CEO晁然、厦门大学教授方柏山、河南省新材料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贺玺、招商局创投高级投资经理李宇婷、牧原实验室量产实验基地运营主任许凯兵、浙江大学教授于洪巍和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低碳合成工程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以恒作为嘉宾,围绕主题“共筑生物智造未来图景”,共同探讨如何从技术突破发展到产业落地,激活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入融合通路,凝聚南阳生物制造产业发展共识。钛资本董事总经理、“芳博士”作者方昕主持圆桌论坛。
7月13日上午,参会嘉宾还前往内乡县,实地参观牧原实验室量产实验基地和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直观感受量产成果与产业实力。
量产实验基地
量产实验基地是落实牧原实验室“一中心、一基地”的发展战略,致力于建设成为承接科研创新从0-100的产业化过程的关键实验平台。目前,已建成发酵验证平台、提取纯化平台、分析检测平台,能承接生物转化的发酵、提取的小试 与中试任务,同时可支撑为了实现研发所需的各项分析检测项目。南阳市西湖牧原合成生物研究院中试及量产实验基地将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家级的生物技术中试基地。
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
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创新现代农业模式,入选全国智慧农业典型案例。综合体建设有21栋楼房猪舍,年可出栏生猪210万头,配套建设年产72万吨饲料加工中心、年屠宰生猪210万头肉食品加工生产线,将形成“粮进肉出,农头工尾”的产业格局。相比平层养猪,其土地利用率提升4.3倍,显著节约土地资源,同时具备生物安全水平高、智能化程度高、生产效率高等优势。在环保方面,园区配套处理设施将猪粪转化为有机肥,粪水发酵生成沼气提供清洁能源,水肥免费供周边农户替代化肥,促进农作物增产,农民增收,实现了废弃物100%资源化利用,打造种养循环的绿色低碳发展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