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传统养殖业与 AI 融合下牧原的破局策略
在大众的固有认知中,养猪业常被视为环境脏乱、噪音嘈杂的传统行业,其养殖模式主要是将猪饲养于简易圈舍,依靠人工定时投喂,并凭借经验判断猪的健康状况。然而,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下,传统养猪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变革,牧原则在这场变革中扮演着先锋角色。
2025 年 8 月 16 日至 17 日,于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的 2025 全球商业创新大会上,牧原首席财务官高曈以 “AI + 牧原:养猪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探索” 为主题,阐述了这家全球最大生猪养殖企业如何借助 AI 与数字化实践,将传统养猪业 “一项技术,千种状态” 的执行差异转化为标准化高效运营,突破了长期困扰行业的 “规模不经济” 瓶颈。在生猪养殖规模化进程中,牧原的探索不仅实现了上半年净利润 105 亿元的逆势增长,更为中国养猪业从 “经验驱动” 向 “智能驱动” 转型勾勒出清晰路径。
二、人工智能对传统养猪业的重塑:从 “依赖自然条件” 到 “数据化精准养殖”
在科技浪潮的推动下,养猪这一古老行业正经历着根本性变革。人工智能的融入,使传统养猪从依赖经验、受自然条件制约的粗放模式,逐步转变为数据驱动、精准管控的智能模式,如同从 “靠天吃饭” 转变为精心呵护的 “数据养宠” 模式 ,为养猪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与生机。
(一)全流程智能管控:构建生猪数字化生长环境
在牧原的智能化养猪体系中,从水源、饲料到猪舍环境,各个环节均融入智能技术,共同为生猪生长奠定坚实的数字化基础。
水源是保障生猪健康的源头。牧原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如同为水源配备了一位 “贴身保镖”。一旦水质出现细微变化,如酸碱度、微生物含量异常,传感器便能迅速捕捉并传输数据。集成的紫外线杀菌与超滤技术,为水源安全提供双重保障,可高效杀灭细菌、过滤微小颗粒,确保生猪饮用水的病原污染率趋近于零,使每一口水都纯净、健康。
饲料管理同样体现了科技的精细化。AI 算法依据猪只的品种差异、生长阶段(如仔猪、育肥猪)以及实时健康状态,动态调配饲料配方。例如,对于处于育肥关键期的猪,算法会适当增加蛋白质与能量成分的比例,以促进其快速生长;若某头猪出现健康问题,算法则会针对性地调整营养元素,助力其恢复。通过这种智能调配,实现了单头猪日均营养摄入误差小于 1% 的高精度,料肉比也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在保障猪只健康成长的同时,降低了饲养成本,提升了养殖效益 。
在环境与生物安全防护方面,牧原投入巨大。智能环控系统如同猪舍的 “超级大脑”,24 小时自动调节猪舍内温湿度、氨气浓度、二氧化碳含量等 12 项关键环境指标。夏季,系统自动启动水帘降温与通风设备,保持猪舍凉爽;冬季,则及时开启加热装置,维持温暖舒适的环境。自非洲猪瘟爆发后,牧原全面升级空气过滤系统,过滤效率高达 99.9%,几乎可将所有病原微生物拒之门外,为猪群构筑起坚固的生物安全防线。
人员作为潜在的病原传播媒介,牧原通过智能洗消舱进行严格管控。饲养员进入猪舍前,必须进入智能洗消舱,接受 360 度无死角的消毒流程,完成全方位清洁与杀菌。洗消舱具备自动识别功能,实时监测消毒流程是否合规,确保每一次消毒都彻底有效。场区无人驾驶车的引入,实现了物资的无接触运输,彻底切断了外部病原传入的可能,构建起生产环节的闭环管理体系,为猪群营造安全、稳定的生长环境。
(二)疾病防控革命:生猪健康大模型助力新手快速成长为专家
在养猪业中,疾病防控至关重要,关乎养殖的成败。牧原凭借自身庞大的养殖规模优势 —— 旗下拥有 1100 余个养猪场、超 4000 万存栏生猪,每日产生海量核心生产与健康数据,成功搭建起行业首个 “生猪健康大模型” ,开启了疾病防控的新篇章。
每个猪舍均部署了精心设置的麦克风阵列与红外摄像头。麦克风阵列如同敏锐的 “顺风耳”,精准采集猪群的咳嗽声纹。咳嗽往往是猪群健康出现问题的早期信号,通过分析咳嗽的频率、音色、强度等特征,结合红外摄像头捕捉到的猪只体貌特征(如被毛是否粗糙杂乱、步态是否异常不稳),生猪健康大模型所依托的 AI 系统发挥强大运算分析能力,可在短短 30 秒内完成对猪群健康状态的初步筛查,识别准确率高达 95% 以上 。
以往,疾病诊断高度依赖资深兽医的经验,新手员工在疾病初期往往难以做出准确判断,导致病情延误。如今,借助生猪健康大模型的辅助,即使是初入行业的新手,也能快速定位病猪,获取详细的健康分析报告与处置建议。这一技术革新,将传统被动式的疾病防控转变为主动预警模式,极大提升了疫病防控的及时性与有效性。据实际数据统计,仔猪存活率因此提升了 8%,疫病防控成本下降了 30%,为养猪业的稳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也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化疾病防控样本。
三、数字化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型
在科技引领的变革浪潮中,养猪业不仅在养殖环节实现了智能化升级,在管理层面也发生了深刻变革,从传统的经验驱动模式逐步迈向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时代。牧原作为行业的领军者,通过搭建集团级管理平台、创新绩效激励机制以及推动三端协同发展,成功实现了数字化治理的转型,为企业释放出巨大的规模效益,也为行业树立了数字化转型的典范。
(一)管理平台:使每头猪成为 “数据节点”
牧原的数字化转型始于一个宏大而精细的构想 —— 打造一个能够整合企业运营各环节数据的集团级管理平台。该平台如同企业的 “超级大脑”,将养殖、财务、供应链等 200 多个业务系统紧密融合,使每一头猪从出生起就成为庞大数字网络中的关键 “节点”。
在这个数字化体系下,每头猪的生长数据被全方位、高精度地记录与追踪。从仔猪时期的日增重,到育肥阶段的耗料量,再到整个生长周期内的健康状况波动,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个体猪的生长轨迹,更成为企业优化养殖策略的关键依据。猪舍的各类环境参数,如温湿度、氨气浓度等,以及水、电、气等能耗数据,也被实时采集并整合分析,实现了从微观个体到宏观养殖环境的全面数字化掌控 。
管理者通过智能化驾驶舱系统,可对 300 多项核心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与分析。这一变革彻底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下依赖人工报表、决策周期长的弊端。以往,管理者获取一份完整的运营报表,往往需要等待 3 天甚至更久,决策也常因数据滞后而陷入被动。如今,实时的数据反馈使管理者能够第一时间捕捉到运营中的细微变化,迅速做出决策调整。以物资采购为例,通过对库存数据、生产需求数据的实时分析,单场物资采购效率提升了 40%,库存周转率也优化了 25%,极大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
(二)绩效机制:促使员工成为 “养猪合伙人”
为将数字化管理的效能充分释放到一线生产中,牧原创新推出 “人为己干” 的绩效激励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使每一位员工都成为 “养猪合伙人”。
在牧原,员工的工资奖金不再是简单的固定薪酬或基于模糊考核标准,而是与所管理猪群的 8 项核心指标紧密挂钩。以保育阶段为例,猪只成活率每提升 1%,对应班组的奖金系数就会上浮 2%,这直接激励员工更加细心照料仔猪,从饲料投喂、环境调控到疾病预防,每个环节都力求做到最好。料肉比每降低 0.1,员工还能额外获得该阶段饲料成本节约额的 15% 作为奖励,这使得员工在保障猪只健康生长的同时,更加注重饲料的合理利用,避免浪费 。
这种激励机制促使员工主动参与精细化管理,实现了 “四个每一” 的管理目标。每一头猪都有专属的生长曲线记录,员工可根据这些数据及时调整饲养策略;每一间猪舍的环境数据被精确记录与分析,确保猪舍始终处于最适宜的生长环境;每一件物资的流向都在系统监控之下,实现了精准的库存管理与调配;每一项操作都有详细的执行记录,便于追溯与优化流程。通过这种方式,员工从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管理者,极大提升了工作积极性与责任感 。
(三)三端协同:释放智能化规模效益
数字化转型的成功,离不开执行层、管理层、经营层三端的紧密协同。在牧原,三端之间形成了高效运转的闭环,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了无缝对接与协同跃升。
执行层的员工借助移动端 APP,实时接收基于大数据分析与智能算法生成的标准化操作指令。这些指令精确指导员工在日常养殖中的每一个动作,从饲料投喂的时间、数量,到猪舍清洁的流程、频率,都有详细规范。APP 还具备自动校验功能,确保员工操作符合标准要求,一旦出现操作偏差,系统会及时提醒纠正,保证了生产执行的准确性与一致性 。
管理层基于实时数据反馈,动态调整生产计划。通过对猪群生长数据、市场需求数据的分析,管理层可提前预判产能需求,合理安排猪只的配种、分娩、育肥等环节,单场产能利用率因此提升了 18%。面对市场波动时,管理层也能迅速做出反应,灵活调整养殖策略,确保企业的稳定运营 。
经营层在数字化转型中更是如虎添翼。借助智能预测模型,经营层可提前 60 天对市场供需进行精准预判,这为生猪出栏节奏的把控提供了关键依据。通过优化出栏时间,生猪出栏节奏与价格周期的匹配度达到了 85%,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数字化转型后,牧原人均养殖效能突破 10000 头 / 年,是行业平均水平的数倍,单头生猪完全成本下降了 12%。在 2025 年上半年猪价低迷的市场环境下,牧原依然凭借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成本优势与高效运营,保持了显著的盈利优势,彰显了智能化规模效益的强大力量 。
四、锚定 “三好目标”:牧原的行业使命与未来规划
在智能化转型道路上稳步前行的牧原,并未将目光局限于自身发展与盈利,而是高瞻远瞩地提出 “猪好、人好、行业好” 的 “三好目标”。这一目标不仅是牧原对自身发展的深刻反思与未来规划,更是其作为行业领军者,为推动中国养猪业从 “大国” 迈向 “强国” 所肩负的神圣使命与绘制的宏伟蓝图 。
(一)猪好:从 “存活即可” 到 “品质至上”
过去,养猪业的首要目标或许只是保证猪的基本存活,维持存栏量与出栏量。但随着消费升级,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要求日益严苛,牧原敏锐捕捉到这一市场变化,将 “猪好” 的内涵提升到新高度,致力于为每一头猪提供舒适的生长环境,使产出的猪肉不仅安全,更要美味 。
在育种环节,牧原运用先进的 AI 育种技术,对生猪基因进行优化筛选。通过对海量基因数据的分析,精准定位生长速度快、瘦肉率高、肉质鲜嫩且抗病能力强的优质基因组合。实际应用中,AI 系统可在数小时内完成对数千头种猪的基因分析,筛选出最具潜力的种猪个体,大大缩短了育种周期,提高了育种效率 。牧原设定目标:未来 5 年内,将商品猪的瘦肉率提升至 65% 以上。这意味着消费者购买猪肉时,将获得更多瘦肉,减少脂肪摄入,满足健康饮食需求。同时,通过优化饲料配方与养殖环境,牧原计划将养殖过程中的碳排放降低 30%,实现绿色、低碳养殖,为环保事业贡献力量 。
为保障消费者权益,让消费者吃得安心、放心,牧原建立了从养殖到餐桌的全链条追溯体系。每一块牧原猪肉都有一张详细的 “身份证”,消费者通过手机扫码,即可查询这头猪在整个养殖周期内的 300 多项关键数据,从出生体重、疫苗接种记录,到生长过程中的饲料投喂、疾病防控措施,再到屠宰加工的时间、地点,所有信息一目了然。这种透明化追溯体系,既是对消费者权益的有力保障,也是牧原对自身产品品质的自信展现 。
(二)人好:让养猪成为 “体面的技术性工作”
传统观念中,养猪工作往往伴随着脏、累、苦,工作环境恶劣,从业者社会地位不高。但牧原通过一系列智能化举措,努力改变这一现状,使养猪成为一份 “体面的技术性工作”,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养猪业 。
智能装备的大规模应用,彻底改变了养猪工作的劳动强度与工作模式。在牧原的现代化猪场,70% 的体力劳动被智能设备替代。曾经需要饲养员肩挑背扛的饲料搬运工作,如今由智能无人搬运车轻松完成;猪舍的清洁、消毒工作,也可由智能清洁机器人高效执行。员工工作重心从传统脏累饲养操作,转向数据监控与设备运维。在猪场中控室内,员工通过大屏幕即可实时掌握猪舍内各项环境数据与猪只生长状况,一旦发现异常,便能及时通过远程控制设备进行调整 。这种工作模式转变,不仅使工作环境舒适度提升了 60%,更让员工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实现个人职业发展 。
为培养适应智能化养猪需求的专业人才,牧原配套建设了智能化管理学院。学院引入 AR 模拟培训系统,通过虚拟仿真技术,让新员工仿佛置身真实养猪场景中,学习各类养殖操作与设备维护技能。在 AR 模拟环境下,新员工可反复练习母猪配种、仔猪保育等关键操作,系统还能实时给予反馈与指导,帮助新员工快速掌握操作要点。这种创新培训方式,将新员工培养周期从传统的 3 个月大幅缩短至 1 个月,使其能更快适应工作岗位 。
为激发员工创新活力,牧原每年投入 1 亿元设立 “金点子” 创新奖,鼓励一线员工提出技术改进与管理优化建议。无论是对智能设备的小改小革,还是对养殖流程的优化创新,只要能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产品品质,都能获得相应奖励。这一举措激发了全员参与创新的热情,形成良好的创新生态。据统计,每年牧原都会收到超过 10 万条员工提出的创新建议,其中约 30% 被采纳并应用于实际生产中,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 。
(三)行业好:从 “养猪大国” 向 “养猪强国” 的突破
作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牧原深知自身在推动中国养猪业从 “大国” 迈向 “强国” 进程中的责任与使命。通过开放技术、推动绿色发展,牧原引领中国养猪业向高效、低碳、可持续模式转型升级 。
牧原秉持开放共享理念,将自主研发的生猪健康大模型、智能环控等核心技术方案向行业全面开放。目前,已与 500 余家中小养殖场达成技术合作,帮助它们提升智能化养殖水平。在与合作养殖场的交流中,牧原不仅提供技术支持,还分享管理经验与人才培养模式,助力整个行业协同发展。某小型养殖场引入牧原的生猪健康大模型后,疫病防控能力大幅提升,仔猪存活率提高了 15%,养殖成本降低了 20%,实现扭亏为盈 。
在绿色发展方面,牧原全力构建从 “田间到餐桌” 的绿色产业链。在养殖场内,通过厌氧发酵技术,将猪粪转化为沼气,用于发电与供热,实现 100% 养殖场的沼气发电自给,既解决了废弃物污染问题,又降低了能源消耗。在种植环节,牧原将处理后的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料还田,改良土壤,促进农作物生长,减少化肥使用量。截至 2025 年,牧原已打通 39 种农作物的种养结合资源化利用技术路径,服务农田面积超过 500 万亩 。
展望未来,牧原制定了明确的碳减排目标:到 2030 年,碳排放强度较 2020 年下降 40%。为实现这一目标,牧原将持续加大在新能源应用、养殖工艺优化等方面的研发投入,推动中国养殖业早日实现 “双碳” 目标。在牧原引领下,中国养猪业正逐步摆脱传统粗放式发展模式,向着科技含量高、资源利用效率高、生态环境友好的现代化 “养猪强国” 迈进 。
五、结语:传统产业与 AI 融合下牧原的启示
牧原在养猪业的智能化转型实践,堪称传统产业领域中科技变革的典范,为诸多行业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发展模式。这一实践清晰地表明,即便如养殖业这般深深扎根于古老农耕文明、看似与科技关联甚少的产业,在 AI 及数字化技术的助力下,也能够实现显著转型,成功摆脱 “规模不经济” 的困境,迈向高效发展之路。
从根本而言,牧原成功的核心在于精准把握产业痛点,并将技术创新融入其中。数据成为消除经验差异的有效工具。通过对海量养殖数据的深入挖掘与分析,每一头猪的独特需求得以精确识别,养殖策略从 “粗放式” 转变为 “个性化定制”,使养殖过程不再是依赖运气和经验的模糊行为,而是基于数据洞察的精准决策过程。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有效管控了养殖风险。从水源、饲料的安全把控,到猪舍环境的智能调节,再到疾病的精准预警与防控,风险被逐一化解,为生猪的健康生长构建起坚实保障。智能化平台的搭建,犹如为企业安装了强大的 “涡轮增压” 系统,进一步发挥了规模效应,使企业在规模化扩张过程中,不仅避免了管理失控的问题,还实现了效率与效益的同步提升。
随着中国养猪业朝着 “养猪强国” 的目标稳步迈进,牧原开创的智能化发展路径,犹如一盏明灯,为行业发展指明方向,成为众多企业可借鉴、可复制的转型范例。这一实践以不容置疑的事实,再次验证了数字经济时代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数据与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时代,不存在天生落后的产业,只有因循守旧、拒绝技术革新的短视者。只要勇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将 AI 技术全面融入产业的各个环节,传统行业的每一个部分都有可能成为创新的源泉,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或许就是 2025 全球商业创新大会上,牧原带给所有行业最深刻、最具启发性的启示,激励着各行各业在数字化浪潮中积极探索、勇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