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面分析:牧原大幅上涨 9% 成为 “稳定基石”,板块开启估值修复行情
8 月 26 日早盘,猪肉概念逆势上行。截至午间收盘,牧原股份(002714)股价大幅上涨 8.97%,市值突破 3000 亿元关口,带动傲农生物、温氏股份等相关个股跟涨。板块指数半日成交 120 亿元,换手率达 2.8%。这是自 8 月 20 日牧原发布半年报,实现净利润 105 亿元后,股价在一周内的第二次显著上涨,表明市场对于生猪行业龙头企业的 “抗周期能力” 已达成高度共识。从技术层面分析,牧原股份突破 55 元关键压力位,MACD 红柱持续增大,5 日、10 日、20 日均线呈多头排列态势,北向资金半日净买入 1.2 亿元,体现了内外资对于其 “业绩确定性” 的一致追捧。
二、政策端释放积极信号:1 万吨冻猪肉收储激发市场信心
(一)猪粮比价跌破预警线,收储政策精准支撑
国家发改委监测数据显示,8 月全国平均猪粮比价降至 5.8:1,正式进入三级预警区间,这意味着养殖户每出栏一头生猪亏损超过 100 元。为防止价格过度下跌,8 月 25 日华储网发布公告,启动 1 万吨中央冻猪肉收储。尽管收储规模相较于 2024 年峰值下降了 30%,但释放出三个重要信号:
明确政策底部:收储启动时间早于市场预期,有效打破了 “亏损加剧→恐慌出栏→价格崩盘” 的负反馈循环。
产业保护力度升级:收储价格较市场价格溢价 5%,直接增强了养殖户的挺价信心,北方多地生猪均价止跌回升,涨幅为 0.3 元 / 公斤。
周期筑底信号显现:历史数据表明,在三级预警区间内启动收储后的 3 个月,猪价平均反弹幅度在 10%-15%。2023 年同期收储后,生猪期货主力合约月涨幅达到 18%。
(二)产能调控组合拳发力,行业加速整合出清伴
随着收储政策的实施,农业农村部同步推进能繁母猪去化工作。7 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为 4043 万头,超出正常保有量 3.7%。河南、山东等地散户退出率达到 15%,而牧原、温氏等行业龙头的存栏量稳定在 340 万头左右,行业集中度提升至 28%,达到 2018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三、牧原业绩表现卓越:成本、分红、全产业链构建竞争壁垒
(一)半年报数据出色,盈利质量创历史新高
牧原股份 2025 年上半年营业收入达到 764.63 亿元(同比增长 34.46%),归母净利润为 105.3 亿元(同比增长 1169.77%),两项核心指标均创下上市以来同期的最高纪录。更为关键的是,其盈利结构得到优化:
屠宰业务迅猛发展:屠宰生猪 1141 万头(同比增长 110.87%),分割品小包装营收占比达到 40%,毛利率较白条肉高出 8 个百分点,成为抵御周期波动的新动力源。
成本壁垒进一步巩固:生猪养殖完全成本降至 11.8 元 / 公斤,较 2024 年同期降低 2.3 元,PSY(母猪年提供仔猪数)达到 28 头,比行业均值高出 4 头,头均盈利超过 200 元(行业平均亏损 50 元)。
(二)财务稳健性获得机构认可
负债结构优化:资产负债率为 56.06%(下降 2.62 个百分点),净偿还短期借款 80 亿元,财务费用降低 15%,货币资金为 202.85 亿元,抗风险能力位居行业首位。
高分红增强信心:半年度分红 50.02 亿元,占净利润的 47.5%。加上 2024 年度分红,近一年累计分红超过 80 亿元,股息率达到 3.2%,远超农林牧渔行业 1.5% 的平均水平。
四、机构研判:从 “周期博弈” 向 “价值投资” 的范式转变
(一)短期情绪与中期逻辑的协同作用
光大证券、中信建投等机构指出,当前行情是由 “政策预期 + 业绩落地 + 估值修复” 三重因素驱动:
政策层面:收储短期内稳定价格,四季度消费旺季(中秋、国庆)即将来临,需求端有望出现边际改善。
业绩层面:牧原的成本优势扩大至 2 - 3 元 / 公斤,即使猪价维持在 14 元 / 公斤,头均盈利仍超过 100 元,抗跌性显著。
估值层面:板块 PE(TTM)为 18 倍,低于近 5 年 25 倍的中枢水平,牧原股份 PEG(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降至 0.8,处于历史较低位置。
(二)长期价值核心:全产业链与国际化拓展成长空间
牧原的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养殖环节:
屠宰加工:2900 万头年产能利用率提升至 78.72%,预计 2025 年屠宰业务净利润将达到 15 亿元,成为新的增长核心。
海外布局:越南子公司采用 “技术输出” 模式,为当地企业设计智能猪场,首单合同金额达 1.2 亿美元,H 股上市进程加快,募集资金将用于全球研发与市场拓展。
技术壁垒:6400 人的研发团队攻克了空气过滤猪舍、AI 巡检等技术,疫病发生率较行业低 40%,养殖效率接近丹麦等发达国家水平。
五、风险提示与操作建议
(一)三大潜在风险需关注
猪价反弹不及预期:若中秋前均价低于 14 元 / 公斤,可能抑制短期估值修复空间。
疫病防控风险:南方雨季可能增加非洲猪瘟传播的概率,需密切关注牧原各产区的疫情数据。
海外拓展进度:越南项目受政策、气候等因素影响,存在落地延迟的可能性,H 股上市估值可能影响 A 股溢价。
(二)投资者策略参考
短期投资策略:逢价格调整布局牧原股份(参考 53 元 / 股支撑位),把握收储政策与旺季需求带来的情绪溢价。
中期配置策略:关注 “成本 + 出栏” 表现优异的标的,如牧原股份(成本最低)、温氏股份(黄羽鸡业务可对冲风险),持有至 2026 年产能去化成效显现。
长期跟踪策略:聚焦屠宰毛利率提升、合成生物技术替代豆粕等技术的落地进展,这些将决定牧原从 “周期股” 向 “成长股” 的估值转变。
结语:当 “猪茅” 穿越周期,谁将分享行业集中度红利?
8 月 26 日的大幅上涨,不仅是牧原股份市值的重要里程碑,更是生猪行业 “马太效应” 的体现。当中小散户在亏损中加速退出市场时,行业龙头凭借成本、资金、技术等优势实现逆势扩张,市场正从 “普涨普跌” 的周期博弈模式,向 “优者恒强” 的价值投资模式转变。对于投资者而言,牧原的稀缺性不仅在于短期业绩的爆发,更在于其以工业化思维重塑农业的长期确定性。在猪周期筑底的关键时期,这场由 “政策 + 业绩” 驱动的上涨行情,或许仅仅是龙头企业价值重估的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