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颠覆认知:当传统养猪业遭遇 “智能革命”
在大众传统认知中,养猪往往与脏、臭、累相关联,脑海中浮现的多是狭小昏暗的猪圈,饲养员满身尘土,在刺鼻气味中忙碌的场景。然而,在内乡县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这一固有印象被彻底打破。
(一)一场改变行业基因的效率革命
踏入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21 栋六层白色建筑拔地而起,宛如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城堡,这便是颠覆传统的独立生态养殖场。在这里,不同生长阶段的猪有着明确的 “居住版图”:怀孕和泌乳母猪居于五层、六层的 “豪华套房”,享有更安静、舒适的孕育环境;四层是保育仔猪的 “专属育婴室”,温暖且备受精心呵护;一至三层则是育肥猪活力满满的 “成长乐园”。令人赞叹的是,猪群的转移可通过内部电梯完成,这一巧妙设计极大地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应激反应,保障了猪只健康。
高 38 米、臂展 2365 米的巨型饲喂机器人,宛如一个超级 “中央厨房”,凭借强大的管道输送系统,将新鲜、营养的饲料精准无误地送达各楼层。其并非简单投喂,而是能依据猪的日龄、体重等实时数据,动态调整饲料配方,每头猪轻触饲喂槽,就能获取为自己量身定制的 “营养大餐”,这极大地提高了饲料利用率,确保每一份营养都能被充分吸收。
猪舍里,智能巡检机器人也在默默履行职责。它搭载着可见光摄像头、红外热像仪等先进设备,沿着轨道 24 小时不间断巡查,对温湿度、猪群姿态等 10 余项关键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它会迅速发出警报,并将详细信息推送至饲养员手机,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再加上智能环控系统的协同作用,哪怕是在东北零下 40℃的极寒,或是海南零上 40℃的酷热天气下,猪舍内始终能保持 25℃的恒温,空气质量更是接近医院 ICU 标准,为猪群打造了一个四季如春、健康无忧的生活空间,从源头上降低了疫病风险。
综合体三场场长孙世强对此感慨颇深:“智能设备极大地推动了养殖行业的发展,让效率实现了质的飞跃。在育肥阶段,一名饲养员能够轻松同时管理 4800 头生猪,一年养殖两到三批次,出栏万头生猪已不再是难以实现的目标。” 这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牧原集团长达 10 余年的数智化深耕。自 2011 年起,牧原便开启了科技养猪的探索之路,如今已组建起一支千人规模的技术精英团队,接入智能化设备超 240 万套,每天处理的数据量超 20 亿条,成功构建起一张覆盖养殖全场景的数字化管控大网,使养殖变得更加智能、高效。
(二)数据驱动的产业新图景
牧原集团的数智化变革,并非局限于养殖环节,而是贯穿了 “饲料 — 养殖 — 屠宰” 的全产业链条,彻底重塑了生猪产业的发展模式。
在饲料端,作为生猪养殖的关键要素,饲料的品质和安全至关重要。牧原将智能化触角延伸至产业链上游,精心构建从原料到投喂的全封闭体系。智能管链系统利用驱动箱、塞盘链条等设备,实现了饲料的密闭输送,有效阻断病毒传播风险;数字化饲喂管理系统更是结合猪群品种、年龄、生理状态等海量数据,自动生成精准投喂方案,根据猪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营养供给,形成 “饲喂 — 生长 — 优化” 的良性循环。目前,牧原已广泛应用 156 万套智能饲喂设备,通过持续记录不同配方与猪群生长的对应关系,不断优化营养方案,让每一头猪都能科学进食、健康成长,为下游屠宰环节的高品质猪肉产出奠定坚实基础。
屠宰环节同样展现出智能化的优势。牧原引入先进的自动化屠宰线,借助红外检测、重量分级等设备,实现了生猪屠宰、分割的标准化、精细化操作。每头猪从养殖到屠宰的每一个数据,都能实时上传至管理平台,形成一条完整、透明的全程溯源链条。消费者只需扫描产品二维码,就能全面了解猪肉的生产信息,吃得更加放心、安心。与此同时,智能免疫系统全程守护着养殖至屠宰的每一个流程。无针免疫设备实现消毒、标记、注射一次完成,有效减少了猪只应激与交叉感染;防疫监控系统则实时监测猪群免疫状态,确保每批生猪都能达标出栏,使市场上的猪肉品质更稳定、安全更可控。
在这场智能革命中,牧原集团每天处理着超 20 亿条养殖数据,这些数据如同精准的分析工具,深入剖析生猪产业的每一个细节,让决策更加科学、管理更加精细,真正实现了从 “凭经验养猪” 到 “靠数据养猪” 的转变,为整个生猪产业开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二、养殖端:一人年出栏万头猪的 “智能密码”
在养殖端,内乡县牧原肉食产业综合体展现出卓越的智能实力,彻底突破了传统养殖模式的局限,开启了养猪业的全新发展阶段。
(一)智能装备构建 “超级猪场” 生态
走进这座现代化的养殖城堡,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高 38 米的巨型饲喂机器人,它与 156 万套智能饲喂设备紧密协作,承担起为猪群提供定制化营养大餐的重要任务。它并非盲目投喂,而是依据每头猪的日龄、体重等详细数据,动态调整饲料配方。育肥猪只需轻轻触碰饲喂槽,一份包含 30 种营养成分的专属 “定制营养餐” 便会精准送达,这使得饲料利用率大幅提升了 12%,料肉比也从行业平均的 3.2:1 降低至 2.8:1,让每一份饲料都能充分转化为猪只健康成长的能量,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而搭载着可见光摄像头、红外热像仪的巡检机器人,如同一位不知疲倦的健康守护者,沿着轨道日夜巡航。它时刻紧盯猪群姿态、体温等 10 余项关键健康指标,一旦发现异常,能在短短 10 秒内发出预警,让饲养员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再加上智能环控系统的全方位保障,无论是在冰天雪地、最低气温可达 -40℃的东北,还是骄阳似火、最高气温逼近 40℃的海南,猪舍内始终能保持 25℃的恒温,空气质量更是达到医院 ICU 标准,为猪群营造了一个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疫病发生率也因此降低了 40%,大大减少了猪群生病的风险,保障了养殖效益。
(二)人力解放:从 “汗滴禾下土” 到 “数据指尖舞”
“以往一名饲养员竭尽全力,最多也只能管理 2000 头猪,不仅耗费大量精力,效率也不高。如今借助大数据平台,在育肥阶段,一名员工能够轻松管理 4800 头生猪,一年养殖两到三批次,出栏万头生猪并非难事。” 综合体三场场长孙世强指着智能管控大屏介绍道。在这块大屏上,饲料消耗、猪只增重、设备状态等各类数据实时更新,员工们无需在猪舍里辛苦奔波,只需坐在电脑前,处理机器人标记出的异常情况即可,工作变得轻松又高效 。
如今,在牧原 10 万养殖员工中,80 后、90 后占比高达 75%。智能化的发展使养猪不再是又脏又累、被人嫌弃的工作,而是转变为充满科技感的 “体面工种”。这些年轻人才的加入,为养猪业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思维,他们熟练运用智能设备,在数据的支持下精准把控养殖的每一个环节,让传统养猪业焕发出勃勃生机,也为养猪行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
三、饲料端:全链条闭环守护安全与效率
饲料,作为生猪养殖的核心要素,其质量与供应的稳定性直接关系到生猪的生长健康与养殖效益。在畜牧行业的智能化变革中,牧原集团将智能化理念与技术深度融入饲料端,打造出一套从原料到投喂的全封闭、智能化体系,以科技手段守护饲料的安全与效率,为生猪养殖筑牢坚实基础。
(一)智能管链系统:筑牢生物安全防线
从原料进入工厂的那一刻起,牧原的智能管链系统便开始发挥全程守护作用。在传统养殖模式中,饲料运输环节存在较大风险,容易遭受各种污染,尤其是在非洲猪瘟等疫病肆虐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整个养殖场陷入危机。但牧原的智能管链系统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它借助驱动箱和塞盘链条等核心设备,让饲料在密闭的管道中完成从储存仓到猪舍的输送过程。
塞盘链条在驱动箱的带动下,高效、平稳地将饲料送往各个猪舍。每一个环节、每一段管道都受到严密监控,杜绝了饲料与外界空气、污染物的接触,成功阻断了病毒传播的途径,为养殖场构建起一道坚固的生物安全防线。
2021 年河南遭遇的百年一遇暴雨,成为检验牧原智能管链系统可靠性的重要契机。暴雨导致多地交通瘫痪,周边不少养殖企业因饲料运输受阻,原料供应中断,部分露天存放的饲料被雨水浸泡、污染,损失惨重,据统计周边企业因原料污染导致的损失率达 15%。但牧原凭借智能管链系统的强大支撑,内部饲料供应保持正常,不仅保障了猪群的正常饮食,还在特殊时期展现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凸显了智能管链系统在保障饲料安全与供应稳定性方面的显著优势。
(二)数字化饲喂:精准营养的 “动态进化”
在牧原,数字化饲喂管理系统犹如一位精通猪群营养需求的专家,它并非简单的自动化投喂,而是基于大数据与 AI 算法的精准营养革命。这个系统整合了猪群品种、年龄、生理状态等海量数据,经过复杂而精密的运算,为每一头猪量身定制独一无二的投喂方案,真正实现了 “精准营养供给”。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据的不断积累,这个系统具备了自我学习和进化的能力。通过持续记录和分析 10 万组饲料配方与猪群生长数据之间的关联,它能敏锐地捕捉到不同配方对猪生长的细微影响,进而借助 AI 算法对饲料配方进行动态优化,让每一次投喂都更符合猪的生长需求。
2024 年,牧原在数字化饲喂技术的深度研发中取得重大突破 —— 成功推出低蛋白日粮技术。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在精准保障猪群所需氨基酸供应的前提下,巧妙地降低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这一创新带来了显著的效益:豆粕作为饲料中主要的蛋白质来源,价格波动频繁,低蛋白日粮技术使豆粕用量减少 30%,单吨饲料成本直接降低 150 元,大大减轻了养殖成本压力;同时,猪只的瘦肉率提升了 15%,肉质更加紧实、营养,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目前,低蛋白日粮技术已申请 67 项专利,成为牧原应对豆粕涨价、提升养殖效益的核心技术。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为牧原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更推动了整个生猪养殖行业向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引领着行业在数字化浪潮中不断探索前行。
四、屠宰端:智能升级守护 “舌尖上的安全”
当膘肥体壮的生猪被运送到牧原的屠宰车间,一场智能化的品质保障流程便悄然开启。在这个环节,科技的力量充分彰显,从生猪的精准屠宰到分割品的精细加工,再到全程可追溯体系的构建,每一个细节都融入了智能化元素,为消费者提供安全、美味的放心肉。
(一)自动化生产线:标准化分割的 “数字孪生”
牧原引进的荷兰马瑞奥屠宰线,在屠宰环节发挥着关键作用。它将每头猪的屠宰流程拆解为 128 个标准化动作,每一个动作都经过精心设计与反复优化,确保屠宰过程的高效与精准。
红外检测技术能够在生猪进入屠宰流程的瞬间,迅速捕捉到最佳下刀点,以最小的创伤、最高的效率完成关键步骤,不仅保证了肉质的完整性,还减少了猪只的应激反应,使整个屠宰过程更加人道、科学 。
重量分级设备则根据生猪的体重、体型等数据,结合市场对不同部位猪肉的需求,实现精准分割。无论是五花肉、里脊肉,还是排骨、猪蹄,每一块肉都能被精准切割,误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这种精细化的分割,使得牧原能够提供 600 余种产品规格,从常见的家庭装肉块,到餐饮企业定制的特定部位肉品,一应俱全,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如今,牧原分割品小包装占比达 40%,这些小巧精致、包装精美的分割肉,不仅方便消费者购买与储存,还极大地提升了产品附加值。数据显示,小包装分割肉的毛利率较白条肉高出 8 个百分点,在为消费者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更高的经济效益,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一大优势。
(二)全程溯源:从猪圈到餐桌的 “透明化”
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当下,让消费者清楚了解每一块猪肉的生产过程,是牧原的重要责任。为此,牧原构建了一套完善的全程溯源体系,利用先进的区块链技术与物联网设备,为每头生猪打造独一无二的 “数字身份证” 。
从仔猪出生的那一刻起,它便佩戴上了电子耳标,这枚小小的耳标记录着猪只的免疫记录、用药情况、生长数据等关键信息。在养殖周期内,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实时上传至区块链平台,每一次数据更新都被加密存储,形成不可篡改的时间戳,确保数据的真实性与完整性。
当生猪进入屠宰环节,屠宰时间、分割部位、加工工艺等信息也被一一记录上链,与养殖数据无缝对接。消费者购买猪肉后,只需用手机扫描产品包装上的二维码,就能全面获取这块猪肉从出生农场到屠宰时间,再到加工工艺的全流程信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 “从猪圈到餐桌” 的透明化追溯。
2023 年,市场上曾出现个别猪肉产品质量问题引发消费者担忧的情况。但牧原凭借全程溯源体系,迅速回应消费者关切。在一次消费者反馈中,某批次猪肉的口感略有差异,牧原通过溯源系统,快速定位到该批次生猪的养殖农场、饲料批次以及屠宰加工环节,经检测发现是养殖后期某时段饲料配方微调导致。牧原及时向消费者解释情况,并对后续生产进行优化调整,不仅化解了消费者的疑虑,还进一步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这种将 “放心肉” 从理念转化为可验证数据的举措,让牧原在市场上赢得了良好口碑,成为消费者心中安全、可靠的猪肉品牌首选 。
五、秦英林的产业哲学:当养猪成为 “科技体面人”
在牧原集团这场意义深远的智能化变革背后,是董事长秦英林对养猪产业的深刻洞察与长远布局。他不仅致力于让牧原成为中国生猪养殖的领军企业,更希望以科技之力重塑养猪行业的形象,让养猪人成为受人尊重的 “科技从业者”,让中国养猪业在全球舞台上展现风采。
(一)用技术重构行业尊严
“我们积极投身智能化变革,旨在彻底改变养猪业‘脏累差’的传统形象,让从业者能够在舒适、体面的环境中工作,赢得社会的尊重。” 秦英林在多个场合明确表达这一愿景。为实现这一目标,牧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过去三年累计投入高达 45 亿元,组建起一支规模达 6400 人的研发精英团队,涵盖机械、电气、自动化、动物科学等多领域专业人才,他们为养猪业的科技变革注入了强大动力。
如今,在牧原的养殖场里,曾经刺鼻的气味、脏乱的环境已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整洁有序的猪舍,以及在办公室里通过电脑屏幕就能轻松掌控全局的饲养员。他们坐在舒适的办公椅上,面对智能化管控大屏,饲料消耗、猪只增重、设备状态等关键数据一目了然,轻点鼠标就能完成复杂的养殖操作,工作变得高效又便捷。
物质待遇也得到大幅提升。据了解,牧原养猪工程师平均年薪超 14 万元,在行业内具有较强竞争力,吸引了大量人才加入。学历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本科以上学历占比达 35%,越来越多高学历人才带着专业知识与创新思维投身养猪业,为行业注入新活力。
“以前觉得养猪又苦又累,没有发展前景,现在完全不同了。在这里,我每天与智能设备、大数据打交道,感觉自己就像一名科技工作者,收入高,也很有成就感。” 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专业的小李,入职牧原三年来,从基层技术员成长为技术骨干,他的经历正是无数牧原员工的缩影,见证着养猪业从传统到现代、从低端到高端的转变。
(二)从 “中国第一” 迈向 “全球标杆”
牧原的战略愿景,并非局限于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而是着眼全球,志在成为全球生猪产业的技术引领者。
在国内,牧原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单体养猪场 —— 内乡肉食产业综合体,该综合体年出栏生猪可达 210 万头,其智能化程度之高、养殖规模之大,在行业内处于领先水平。同时,牧原积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智能化养殖模式,已在全国 24 个省(区、市)建设 1000 多个养殖场,有力推动地方养殖业向现代化转型。
在国际市场拓展方面,牧原已取得实质性进展。2025 年 3 月,越南牧原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牧原开启海外业务布局。在越南,牧原成功复制内乡模式,为当地设计建造智能猪场,并输出智能饲喂、疫病防控等 20 项核心专利技术,有效助力越南养猪业提升现代化水平。目前,牧原在越南服务的生猪出栏规模已达 160 万头,实现技术服务费收入约 7360 万元,获得当地政府与企业的高度认可。
种猪选育作为生猪产业的核心环节,也是牧原重点投入的领域。牧原投资 60 亿元建设的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堪称种猪领域的 “超级工厂”。在此平台上,牧原运用全基因组选育技术,对种猪进行精准筛选与培育,目标是将 PSY(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30 头,目前已达到 28 头,接近丹麦 34 头的全球顶尖水平。一旦实现该目标,牧原将在种猪领域实现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跨越,为全球生猪产业提供优质种源,掌控行业发展的关键要素。
“牧原不仅要在规模上成为全球第一,更要在技术创新、产业模式上树立全球标杆,向世界输出中国养猪智慧,推动中国养猪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秦英林的战略阐述,明确了牧原的发展方向。在其领导下,牧原以智能化为驱动,朝着全球生猪产业的巅峰奋力前行,书写中国养猪业的卓越篇章。
六、结语:当 20 亿条数据对接 14 亿人的餐桌
牧原的智能化变革,并非孤立的行业探索,而是运用工业互联网思维重构农业的重大实践。240 万套智能设备,如同分布在产业各环节的 “神经元”,精准感知并收集养殖过程中的各类数据信号;每日超 20 亿条的海量数据处理能力,恰似产业的 “超级大脑”,基于这些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与科学决策,确保养猪各环节的精准执行;全链条闭环管理体系,则像一套强大的 “免疫系统”,从饲料源头到屠宰终端,全方位保障产业的安全与稳定,抵御外部风险。
这种变革不仅带来养殖效率的显著提升,更重新定义了农业的科技内涵。以往,养猪行业多依赖经验与人力,如今,生猪从出生到出栏,全程由 AI 精准调控,生长过程遵循科学规划;曾经从事传统田间劳作的农民,转变为操控智能设备、分析养殖数据的 “数据农夫”,以智慧与科技开启养猪业的新时代。
这一系列变革标志着中国生猪产业正稳步从 “养猪大国” 迈向 “养猪强国”。在这场悄然发生却影响深远的产业革命中,牧原的探索只是一个开端,但已为传统农业打开通往未来的大门。它表明,在科技的有力支撑下,任何看似传统、古老的行业,都能借助 “智能翅膀” 实现转型升级,向现代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而这场变革的最终受益者,是 14 亿中国消费者对 “放心肉” 的需求与信赖。当每一块端上餐桌的猪肉,背后都有透明、可追溯的生产链条和科技保障的安全品质,消费者吃得安心、放心,这既是对产业变革的最好回应,也是牧原等企业持续探索、创新的动力源泉。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中国生猪产业正书写自身的辉煌篇章,为国人餐桌提供更优质、安全的肉类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