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国饲料价格走势总览:原料分化加剧,区域差异显著
7 月 31 日,全国饲料市场价格走势呈现出复杂性,玉米、豆粕等关键原料价格波动明显,不同地区价格分化加剧。以下将对当日市场动态进行深入剖析。
(一)玉米价格:华北领涨、东北持稳,深加工企业成涨价主力
7 月 31 日,全国玉米现货均价达 2520 元 / 吨,环比上涨 1.2%,整体格局为 “北稳南涨”。
东北产区作为我国重要玉米主产区之一,黑龙江绥化象屿收购价为 1.1175 元 / 斤(折合 2235 元 / 吨),价格维持弱势震荡。当前新季玉米长势良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情绪,贸易商对未来供应预期较为乐观,因而不敢贸然囤货推高价格。
而在华北深加工区,价格涨势强劲。山东临沂七星柠檬收购价 1.282 元 / 斤(2564 元 / 吨)、鲁洲集团 1.23 元 / 斤(2460 元 / 吨)。其主要原因在于陈粮库存不足,深加工企业为维持生产,不得不提价抢购粮食,周涨幅达 2%-3%。这一现象如同激烈的 “抢粮大战”,企业纷纷抬高价格,以期在有限粮源中获取份额。
南方销区,广东玉米价格达到 2900 元 / 吨。由于南方地区依赖北粮南运,运费上涨致使其价格较华北高出 150 - 200 元 / 吨。这相当于在商品价格基础上附加了 “运输溢价”,使得南方地区玉米价格居高不下。
(二)豆粕价格:新疆领涨、华东回调,进口大豆到港量成关键变量
7 月 31 日,全国豆粕现货均价为 3012 元 / 吨,环比下跌 1.8%,区域分化十分显著。
在高价区,新疆达 3550 元 / 吨(涨幅 4%)、四川 3135 元 / 吨(上涨 35 元 / 吨)。这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运输半径长,库存紧张,只能延续独立行情。类似于偏远地区商品,因运输成本高、供应不及时,价格往往偏高。
低价区集中在华东,安徽、浙江 2900 元 / 吨,上海 2890 元 / 吨。华东港口库存高达 120 万吨,充足的货源抑制了价格上涨。这就如同市场上商品供过于求,价格自然难以提升。
东北市场,辽宁 3090 元 / 吨、黑龙江 3050 元 / 吨,随着美豆期价回落,周跌幅 1%-2%。美豆期价对东北豆粕价格具有显著影响,其波动直接左右东北市场价格走向。
二、核心原料价格驱动因素解析:供应紧张 VS 需求疲弱的博弈
饲料价格波动的背后,是玉米、豆粕等核心原料供应与需求双方力量的激烈博弈,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当前复杂的市场格局。
(一)玉米:供应缺口短期难解,政策调控成 “稳定器”
玉米市场的供需矛盾是当前价格波动的核心因素。从国内供需错配情况来看,今年上半年我国玉米进口量仅为 79 万吨,同比锐减 92.8%。这一数据背后,是国际玉米市场价格走高,导致我国进口成本大幅增加,进口积极性受挫。与此同时,国储拍卖周度投放量降至 150 万吨,意味着市场上可流通玉米量进一步减少。而深加工企业开机率提升至 65%,日均消耗玉米高达 120 万吨,库存可用天数仅剩下 25 天。企业对玉米需求迫切,但面临粮源紧张困境。
国际市场方面,美玉米期货主力合约报 620 美分 / 蒲式耳,较 6 月高点下跌了 8%。虽看似价格下行,但背后存在隐情。巴西二季玉米减产 200 万吨,使得全球玉米供应偏紧预期依然存在。这如同在原本不充裕的粮仓中又减少了部分粮食,无疑给国内玉米价格提供了支撑。即便美玉米期货价格有所下跌,国内玉米价格也不会轻易下行。
值得关注的是,政策在其中发挥了托底效应。农业农村部推出的《养殖业节粮行动》大力推动低蛋白日粮的推广。预计到 2025 年,玉米替代原料的使用量将增加 300 万吨。这一举措有效缓解了短期玉米需求压力。通过技术手段降低养殖业对玉米的依赖,从根源上缓解了市场供需的紧张关系。
(二)豆粕:进口宽松压制价格,养殖需求拖累反弹空间
豆粕市场呈现出供应宽松但需求不足的局面。从供应端来看,7 月进口大豆到港量高达 900 万吨,库存也随之攀升至 650 万吨,创下 2023 年以来新高。大量大豆涌入市场,使得豆粕供应十分充足。而且,巴西大豆贴水回落至 120 美元 / 吨,意味着进口成本降低,成本对豆粕价格的支撑作用弱化。以往支撑豆粕价格的因素减弱,价格自然难以维持高位。
反观需求端,情况不容乐观。生猪存栏量环比下降 1.2%,表明生猪养殖规模在缩小,对豆粕的需求也相应减少。肉鸡养殖利润被压缩至 2 元 / 只,养殖户积极性受挫,饲料企业的豆粕库存周转天数延长至 45 天。市场各方采购策略转为 “随用随采”,不再大量囤货。
技术替代的加速也对豆粕市场产生影响。牧原等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豆粕用量降至 4.9% 。在其带动下,全国低蛋白日粮普及率超过 30%,预计全年将减少豆粕需求 200 万吨。随着技术不断进步,豆粕在饲料中的地位受到挑战,需求被进一步压缩。
三、产业链反应:饲料企业涨价与养殖户成本博弈加剧
饲料价格的波动对产业链产生了显著影响,引发了饲料企业与养殖户之间的成本博弈,二者在市场波动中紧密关联。
(一)饲料厂:原料倒逼下的被动调价
7 月下旬,饲料行业出现涨价潮,湘大、通威、九鼎等企业纷纷跟进。这是由于原料价格上涨带来巨大成本压力,企业为缓解困境被迫调价。
猪饲料方面,涨幅在 50 - 100 元 / 吨。其中,教槽料上调 100 元 / 吨,这是因为教槽料中豆粕、鱼粉等高价原料占比较高,原料价格上涨直接反映在教槽料价格上。
育肥猪料上调 50 元 / 吨,大型企业为保住市场份额,涨价时相对克制,选择压缩自身利润空间。而中小型饲料厂面临更大成本压力,涨价幅度达到 80 元 / 吨。在市场波动中,中小型饲料厂应对能力相对较弱,只能通过更大幅度涨价维持运营。
水产料价格则暂时保持稳定。当前正值出塘期,养殖户对饲料的需求进入阶段性回落期,因此水产料价格在此期间相对平稳。
(二)养殖户:成本与猪价的 “剪刀差” 扩大对于养殖户而言,当前市场形势严峻,成本与猪价之间的 “剪刀差” 不断扩大,严重影响利润。
在生猪养殖领域,全国生猪出栏均价为 13.89 元 / 公斤,环比下跌了 9.6% ,价格走势不容乐观。而饲料成本占比却提升至 70%,自繁自养头均亏损扩大至 150 元。养殖户面临巨大经济压力。
为应对困境,养殖户纷纷采取措施。河南、山东等地散户选择加速出栏,期望尽快将生猪变现以减少损失。大猪存栏量周降 8%,市场呈现出加速出栏的态势。
规模场则在技术上寻求突破,推广 “玉米 + 酶制剂” 配方,豆粕替代率提升至 35% 。通过这种方式降低对高价豆粕的依赖,从而控制成本。
四、后市展望:玉米看供应、豆粕看需求,短期震荡不改长期分化
展望未来,饲料原料市场将继续受供应与需求因素影响,玉米和豆粕因供需结构差异,走势或将分化,这对整个饲料行业和养殖户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一)玉米:8 月或迎 “阶段性高点”
1.短期:当前,华北深加工企业处于补库周期,对玉米需求旺盛,推动玉米价格上涨。此外,台风 “杜苏芮” 可能影响东北新粮生长,一旦新粮生长受影响,市场对未来玉米供应预期降低,将进一步推动价格上涨。预计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玉米价格短期内有望冲击 2600 元 / 吨。
2.中长期:随着 9 月临近,新玉米上市渐近。从种植情况来看,预计单产将提升 2%,全年玉米产量有望达到 2.85 亿吨。充足的供应将使玉米价格回归理性。预计 10 月之后,玉米价格将回到 2400 - 2500 元 / 吨的合理区间。
(二)豆粕:震荡寻底,关注美豆收割进度
1.短期:8 月,美豆进入结荚期,天气炒作窗口逐渐关闭。此时国内豆粕库存处于高位,大量豆粕积压,价格上涨困难。预计在这种情况下,豆粕价格或下探至 2900 元 / 吨。
2.长期:从长期来看,如果 9 月养殖存栏量环比回升,养殖行业对豆粕的需求将增加。此外,中秋备货也会刺激豆粕需求,或催生阶段性反弹。但需注意,蛋白原料替代技术的普及正在改变豆粕在饲料市场中的地位,越来越多企业采用替代技术,将对豆粕价格涨幅形成压制。
(三)行业建议
1.饲料企业:在当前复杂市场环境下,饲料企业需采取灵活策略应对风险。对于玉米,可利用玉米期货 2509 合约回调机会进行锁价,以锁定采购成本,避免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增加。对于豆粕,建议采取 “基差 + 期权” 的组合策略,对冲价格波动风险,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2.养殖户:养殖户也需积极调整策略。首先,要优化存栏结构,根据市场行情合理安排养殖规模。其次,逢高出售大猪是较为明智的选择,可避免价格下跌带来的损失。此外,尝试 “小麦 + 杂粕” 配方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通过降低对玉米豆粕的依赖度,提升经济效益。
结语:在分化中寻找确定性机会
7 月的饲料市场,是供应紧张与需求疲弱的激烈博弈,也是技术替代与产业升级的深度预演。玉米市场受政策影响显著,豆粕市场具有全球市场联动特征。养殖户应摒弃单边看涨思维,以动态配方应对原料波动。随着 8 月新粮上市渐近,市场将从 “炒预期” 转向 “看现实”,只有紧密关注供需数据、善于运用金融工具的市场主体,才能在成本高压下守住盈利防线。饲料价格的每一次波动,都是产业链效率的一次重构,这既是挑战,也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