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豆期货突破千元大关:三大利多驱动市场走势
近期,农产品市场呈现出活跃态势,美豆期货的表现备受投资者与行业关注。在多种复杂因素共同作用下,美豆期货主力合约强势攀升至 1000 美分以上,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市场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一)压榨数据超预期,需求端持续强劲
美国全国油籽加工商协会(NOPA)发布的数据对市场产生显著影响。7 月大豆压榨量达到 1.95699 亿蒲式耳 ,远超市场预期的 1.9159 亿蒲式耳,较 6 月的 1.85709 亿蒲式耳亦有明显增长。该数据直观反映出美豆在国内市场需求旺盛,下游企业采购意愿强烈,市场活跃度较高。
进一步分析,需求旺盛的根源在于美国豆油需求的快速增长。7 月美豆油产量为 23.48 亿磅,环比及同比均实现增长,主要得益于生物燃料需求的爆发式增长。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的关注度提升,生物燃料作为环保型能源替代品,应用愈发广泛。美国作为生物燃料生产和消费大国,对豆油需求随之大幅增加。由于豆油生产依赖大豆原料,从而形成紧密产业链,大豆需求随豆油需求增长而不断攀升。
需求强劲增长对美豆期货价格产生直接影响。当市场对美豆需求远超预期时,投资者迅速捕捉该信号,加大对美豆期货投资。在市场供需关系作用下,美豆期货主力价格从前期跌破 1000 美分 / 蒲式耳的低位,快速拉升至 1030 美分 / 蒲式耳附近 ,重回千元关口,彰显出强大市场活力。
(二)产量预估下调,供应端收缩预期增强
除需求端表现强劲外,供应端变化对美豆期货价格影响深远。美国农业部 8 月供需报告调整了市场预期,将 2025/26 年度的美豆产量下调 4300 万蒲式耳至 42.92 亿蒲式耳 。这一数据公布后,引发市场广泛关注与讨论。产量下调预示未来市场美豆供应量减少,通常会引发价格上涨预期。
市场反应显示,投资者对该消息反应迅速且强烈。报告公布后,美豆期货价格应声上涨,充分体现市场对供应减少的担忧及对价格上涨的预期。此外,期末库存降至 2.90 亿蒲式耳,创三年新低 ,进一步加剧市场对供应短缺的担忧,推动美豆期货价格上涨动力增强。
尽管当前美豆优良率维持在 68% 的较高水平 ,但市场对供应端的担忧并未缓解。收获面积缩减同样影响供应,报告显示收获面积降至 8010.4 万英亩,远低于市场预期的 8256.1 万英亩 。收获面积减少直接影响最终产量,即便优良率较高,种植面积不足也难以保障充足供应。
在供应端收缩预期增强背景下,美豆期货价格获得有力支撑。投资者普遍预期未来美豆供应趋紧,价格有望继续上涨,进而加大对美豆期货投资,推动价格持续攀升。
(三)特朗普喊话中国购豆:政治与市场的双重考量
在美豆期货价格上涨过程中,特朗普喊话中国购买美豆这一事件不容忽视,其背后蕴含政治与市场双重因素。从政治层面看,特朗普政府出于稳定农业州选票的考量,多次公开呼吁中国扩大美豆采购。农业在美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大豆产业涉及众多农场主和从业者利益,农业州选票对特朗普政府至关重要,推动美豆出口有助于稳定农业经济,获取更多政治支持。
从市场层面分析,特朗普喊话释放出美国急于修复中美农产品贸易关系的信号。中国作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市场需求对美国大豆产业极具吸引力。若中国扩大对美豆采购,将有效缓解美国大豆库存压力,为美国大豆产业带来发展机遇。因此,该喊话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市场对美豆出口的乐观预期。
尽管目前中国大豆进口主要来源于巴西,2024 年从巴西进口大豆占比达 71% ,但特朗普喊话仍对市场情绪产生重要影响。短期内,市场对美豆出口预期大幅提升,投资者看好美豆期货前景,成为美豆期货价格突破的推动因素之一。然而,中美农产品贸易关系修复面临诸多复杂因素与挑战,美豆期货价格未来走势存在不确定性。
二、国内豆粕:成本支撑与需求疲软的矛盾态势美豆市场的变化对国内豆粕市场产生显著影响。在美豆期货价格强势突破带动下,国内豆粕市场陷入成本支撑与需求疲软的矛盾之中,市场态势复杂微妙。
(一)外盘传导效应显著,成本端支撑强劲
美豆期货站上 1000 美分 / 蒲式耳,迅速传导至国内豆粕市场,推高国内豆粕进口成本。8 月中旬,山东、广东等地豆粕现货价格较月初上涨 50 - 80 元 / 吨,沿海地区主流报价达 3150 - 3200 元 / 吨 。价格上涨核心原因是美豆价格上涨导致进口成本增加。
从成本核算角度,据卓创资讯测算,当前美豆到岸成本折合国内豆粕价格约 3050 元 / 吨 。仅美豆到岸成本就为国内豆粕价格奠定较高基础,加上 10% 的进口关税及运费 ,进一步加大国内豆粕成本压力,使豆粕价格在成本端获得显著支撑,如同坚实地基支撑国内豆粕价格维持在较高水平。
(二)需求端持续低迷,现货成交呈现 “量价背离”
尽管成本端利多,但国内豆粕市场需求端持续低迷。截至 8 月 15 日,8 月豆粕日度成交量为 27.5 万吨 ,剔除 8.5 万吨异常高点后,日均成交量仅为 12.4 万吨 ,同比减少 18%,需求疲软态势明显。
下游饲料企业表现谨慎,多以执行明年合同订单为主,对现货采购持观望态度。部分中小型饲料厂将库存周期压缩至 7 - 10 天 ,反映其对短期行情担忧及对不确定性的恐惧。
需求端疲软与成本端支撑形成鲜明对比,导致国内豆粕市场出现 “量价背离” 现象。价格受成本支撑居高不下,但成交量持续低迷,市场交易氛围冷清,市场陷入僵持状态。
(三)供需结构分化:蛋白原料替代趋势增强
在国内豆粕市场供需矛盾背景下,蛋白原料替代现象日益突出。生猪、家禽养殖利润低迷,促使饲料企业寻求降低成本方法,低蛋白日粮技术加速推广。
菜粕、葵粕等替代品使用比例提升至 35% ,在豆粕需求疲软时发挥重要作用。数据显示,7 月国内豆粕饲用消费量同比下降 3.2% ,而杂粕消费量增长 5.8% ,市场格局 “此消彼长”,进一步挤压豆粕需求空间,改变市场供需结构,对豆粕价格走势产生制约作用。
三、后市展望:多空因素交织,震荡格局延续
(一)美豆短期上涨可期,中期需关注天气及南美播种风险
展望未来,美豆市场走势存在变数。短期来看,美豆期货前景较为乐观。8 - 9 月为生物燃料需求旺季,全球对清洁能源关注度提升,生物燃料需求持续攀升,美国作为生物燃料生产和消费大国,对美豆需求相应增加,将推动美豆期货价格上涨。
特朗普政府贸易施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美豆期货市场。喊话中国购买美豆虽使中美农产品贸易关系修复面临挑战,但引发市场关注,投资者对美豆出口前景充满期待,乐观预期刺激美豆期货价格上涨。在两者共同作用下,美豆期货有望在 1000 - 1050 美分 / 蒲式耳区间震荡走强。
然而,中期需关注风险因素。美国中西部地区天气状况影响美豆生长和产量,若 8 月下旬出现干旱,可能导致美豆单产预期大幅调整,引发市场对供应短缺担忧,影响美豆期货价格。南美播种进度同样不容忽视,若超预期,大量大豆进入市场将增加全球供应量,引发供应预期反转,导致价格下跌。因此,在关注美豆期货短期上涨趋势时,需密切关注美国中西部天气及南美播种进度,做好风险防范。
(二)国内豆粕 “稳成本、弱需求” 格局持续
卓创资讯预计,8 月底国内豆粕现货价格将在 3100 - 3200 元 / 吨区间震荡 。成本端,美豆价格上涨为国内豆粕价格提供有力支撑,使其难以深跌。但国内豆粕市场面临需求疲软和库存高企困境。
截至 8 月上旬,主要油厂豆粕库存达到 85 万吨 ,同比增加 12%,庞大库存表明市场豆粕供应量充足甚至过剩。终端需求低迷进一步加剧市场困境,需求不足限制豆粕价格上涨空间。
在这种市场环境下,饲料企业应谨慎应对。利用震荡行情逢低补库,将库存周期维持在 15 - 20 天,既能保障正常生产运营,又能平衡成本与风险。库存周期过长易因价格下跌面临损失,过短则可能影响生产需求。
(三)政策与产业的长期互动
特朗普政府 “购豆喊话” 背后蕴含政治诉求。短期看,旨在满足美国国内农业州利益需求,稳定农业经济,获取政治支持;长期而言,难以根本扭转中国大豆进口多元化趋势。
随着全球贸易格局变化,中国认识到单一进口来源风险,积极推动大豆进口多元化战略,拓展进口渠道。2025 年巴西大豆进口占比有望提升至 75% ,体现中国在大豆进口多元化方面成效显著。巴西作为重要大豆生产和出口国,产量丰富、价格相对稳定,与中国贸易合作紧密,增加从巴西进口可降低对美国大豆依赖,保障国内大豆市场稳定供应。
从国内豆粕产业发展看,构建 “北美 + 南美” 双供应链体系是必然选择,有助于国内豆粕产业在全球贸易摩擦与市场波动中稳定发展,降低单一供应渠道受阻风险。推进低蛋白配方技术普及也是降低对单一品种依赖的重要举措,该技术应用既能降低饲料成本,又能减少环境污染,具有经济和环境效益。通过构建双供应链体系和推进低蛋白配方技术普及,国内豆粕产业可在全球贸易格局中占据更有利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语
当前大豆市场呈现 “需求旺盛” 与 “供应担忧” 并存态势。美豆在生物燃料需求、产量下调、政治因素三重驱动下强势反弹,国内豆粕则面临 “成本高企、需求疲软” 困境。对于从业者而言,需精准把握外盘传导节奏,灵活应对国内供需分化,在多空博弈中寻找结构性机会。在全球粮食市场复杂多变环境下,唯有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才能稳健发展。特朗普喊话中国购豆能否改变当前南美大豆进口格局?国内豆粕价格能否在 9 月迎来旺季反弹?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专业见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