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 “靠天吃饭” 到 “数据养殖”:智能系统重塑养殖底层逻辑
在传统认知中,养猪行业常被视为 “靠天吃饭” 的典型,天气、环境等自然因素对猪的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随着智能化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一局面正被彻底改变。牧原作为行业的领军企业,率先引入智能化技术,打造出 “数据养殖” 的全新模式,从根本上重塑了养殖的底层逻辑。
(一)水料气三位一体:为猪群定制 “智能温室”
牧原的智能化变革,首先体现在对养殖环境的精细化管控上。通过物联网传感器、AI 算法与自动化设备的深度融合,牧原构建起 “水、料、气” 智能管理系统,为猪群营造了一个犹如 “智能温室” 般的舒适生长环境。
在水源净化方面,即便在黑龙江克东这样的极寒产区,牧原也能确保猪群饮用干净、健康的水源。此处安装的水源超滤设备,采用三级过滤 + 紫外线灭菌技术,病菌去除率高达 99.99%,使猪群饮用的每一滴水均达到直饮标准。与传统养殖相比,肠道疾病发生率降低了 30%,极大地提升了猪群的健康水平。
在饲料供应方面,牧原针对仔猪、育肥猪和种猪等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猪,设计了动态营养模型。该模型如同一位精准的营养师,每日依据猪的生长需求生成专属饲料配方。以 60 日龄仔猪为例,配方中的赖氨酸含量精确到 0.01%,蛋白质转化率较传统配方提升了 12%。这看似微小的提升,一年下来,便能节省饲料成本超 2 亿元,既提高了养殖效率,又降低了成本。
在空气环境控制方面,在海南高温高湿的产区,牧原的猪舍进风端设置了四层过滤,包括初效、中效、活性炭和紫外线,出风端则配置了生物除臭塔。如此一来,氨气浓度被控制在 10ppm 以下,远低于国家标准的 20ppm。同时,通过地源热泵 + 湿帘风机的组合,猪舍温度常年维持在 22 - 25℃,即便室外温度突破 40℃,舍内温差波动也不超过 1℃。在这样适宜的环境中,猪群自然能够健康成长。
(二)极端气候破局:让猪舍成为 “气候方舟”
中国地域广袤,气候复杂多样,这给养猪业带来了巨大挑战。从东北的极寒到南方的湿热,从西北的干旱到东部的湿润,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差异显著。然而,牧原并未被这些困难所阻碍,而是通过建立 “猪群舒适度指数”,借助 190 万套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温湿度、有害气体、光照强度等 128 项环境数据,并利用 AI 系统每 10 分钟自动调整环控策略,成功使猪舍成为应对极端气候的 “气候方舟”。
在东北极寒区的克东猪场,为给仔猪提供温暖环境,采用了 “地暖 + 空气能热泵” 的组合。如此,仔猪保温箱温度可精准控制在 32℃,比传统燃煤供暖节能 40%,仔猪成活率更是提升至 98%。而在南方湿热区的海口猪场,则启用了 “纵向通风 + 负压除臭” 系统,配合 AI 粪便自动清理机器人,将湿度控制在 65% - 70%,霉菌毒素污染率下降了 60%。无论极寒还是湿热,牧原都能为猪群创造出适宜的生长环境。
二、人的角色革命:从 “猪倌” 到 “数据决策者”
智能化浪潮的到来,不仅改变了养殖的硬件设施与环境,更深刻地转变了人的角色。在牧原的智能化养殖体系中,养殖人员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 “猪倌”,而是转型为掌握高科技的 “数据决策者”,这一角色转变极大地提升了养殖效率和管理水平。
(一)劳动力解放:让重复劳动交给机器
在传统养猪场,养殖工人每日需承担繁重的体力劳动,扫粪、喂料、测温等工作既辛苦又效率低下。但在牧原的智能化养殖场,这些重复性劳动均被智能设备所替代。
以智能饲喂机器人为例,其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 “大厨”,通过 RFID 耳标识别每头猪的身份和生长阶段,然后按照精准配方自动投放饲料。在牧原的育肥猪场,一名工人借助智能饲喂机器人,可轻松管理 3000 头育肥猪,而在传统模式下,一名工人最多只能管理 600 头。这意味着,智能化使养殖效率提升了 5 倍,工人的劳动强度大幅降低,他们无需再在猪舍中忙碌奔波,只需在控制中心监控设备运行即可。
而巡检预警系统则是猪群的 “健康保镖”。牧原在养殖场内部署了 3 万多个高清摄像头与毫米波雷达,利用 AI 视觉算法实时监测猪群的行为。若某头猪躺卧时间超过 4 小时,或者采食速度下降 20%,系统便会自动触发健康预警。据统计,该系统的疾病诊断准确率高达 95%,比人工巡检效率提升了 3 倍。有了它,养殖工人能够及时发现猪群的健康问题,提前采取措施,减少疾病带来的损失。
(二)决策升级: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
除了解放体力劳动,智能化还使养殖决策从过去的经验驱动转变为数据驱动。养殖管理者如今已转型为 “数据分析师”,通过牧原自主研发的 “猪联网” 平台,他们能够实时监控分布在全国各地的 1000 多个养殖场的生产数据,从而做出更科学、精准的决策。
在育种环节,基于 20 万头种猪的庞大基因数据库,AI 系统每年都会筛选出综合性能排名前 1% 的 “超级种猪”。这些种猪基因优势显著,它们的后代商品猪日增重比普通种猪的后代提升了 8%,料肉比也降至 2.4:1,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 2.8:1。这不仅提高了猪肉的产量,还提升了猪肉的品质,为消费者带来了更优质的产品。
在防疫方面,“猪联网” 平台同样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分析 10 万多份病料的 PCR 数据,AI 能够提前 72 小时预警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在 2024 年,牧原生猪的成活率达到了 92%,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 15 个百分点。这一成绩的背后,是数据驱动的防疫决策的功劳,使牧原在面对疫病威胁时能够做到早发现、早防控,保障了猪群的健康和养殖场的稳定运营。
三、数据闭环重构产业链:从 “生产导向” 到 “价值导向”
在数字化时代,数据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产。牧原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通过构建数据闭环,打破了 “饲料 - 养殖 - 屠宰” 等环节的数据割裂问题,实现了产业链的闭环协同,推动整个产业从传统的 “生产导向” 向 “价值导向” 转变。
(一)屠宰端数据反哺:让 “肉好吃” 成为育种第一标准
过去,养殖端与消费市场之间存在信息鸿沟,养殖企业往往仅关注生猪的生长速度、健康状况等生产指标,却忽视了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需求。而牧原通过打通 “消费需求→屠宰标准→养殖生产” 的数据闭环,成功将市场反馈融入育种和生产环节。
为精准收集消费者对猪肉品质的反馈,牧原在全国 2000 多家商超终端设立数据采集点,利用 AI 图像识别和智能传感器,实时收集消费者对猪肉嫩度、多汁性、风味等口感指标的评价数据。这些数据被汇总到牧原的 “口感基因库”,为育种提供了精准的方向指引。
基于这些数据,牧原对育种目标进行了重构。传统育种往往更注重生长速度,以日增重作为重要选育指标。但如今,牧原将 “肌内脂肪含量” 作为第一选育性状,因为这一指标是决定猪肉口感的核心因素。通过持续的基因选育和技术创新,牧原计划在 2025 年将商品猪的平均肌内脂肪含量提升至 3.2%,较 2020 年提高 45%。届时,其肉质评分将接近日本黑毛猪,为消费者带来更美味的猪肉体验。
(二)开放生态战略:打破边界的协同进化
在 GPT 时代,技术迭代速度日益加快,任何企业都难以凭借自身力量实现所有技术的突破。牧原深刻认识到这一点,主动拆解产业边界,构建了 “无围墙的养殖场”,通过开放技术、共享数据、共创装备,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进化。
在技术共享方面,牧原向全球开放了空气过滤、智能环控等 12 项核心技术标准,与德国曼茨、荷兰皇家菲仕兰等国际知名企业共建 “全球生猪健康生长联盟”。通过这种方式,牧原不仅提升了自身技术水平,还促进了全球养猪行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
数据互通也是牧原开放生态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牧原允许饲料企业实时查看猪群的采食数据,使饲料企业能够根据猪的实际需求,开发 “动态营养套餐”。新希望、海大集团等企业在获得这些数据后,对饲料配方进行了优化,使饲料转化率再提升了 3%,进一步降低了养殖成本。
此外,牧原还积极与装备制造商开展合作,联合 ABB、大疆等企业研发 “无针注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利用 AI 视觉定位和气压注射技术,能够在不接触小猪的情况下完成疫苗注射,解决了小猪打针应激的难题。目前,“无针注射机器人” 已在 100 个猪场应用,小猪的应激反应发生率下降了 80%,大大提高了小猪的健康水平和养殖效率。
四、未来已来:重新定义 “人 - 畜 - 环境” 共生范式
牧原的智能化养殖实践,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是对 “人 - 畜 - 环境” 共生范式的重新定义,引领整个养殖业迈向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人猪关系:从 “役使动物” 到 “服务动物”
在传统养殖模式下,人对猪更多呈现出役使关系,关注重点在于如何促使猪快速生长以获取更多经济利益。而在牧原的智能化养殖体系中,人猪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人从 “役使动物” 转变为 “服务动物”,更加注重猪群的生理与福利需求。
借助智能设备,牧原实现了对猪群生活环境的全方位优化。例如,通过智能温控系统,猪舍温度始终保持在猪群最适宜的 22 - 25℃,相对湿度稳定在 65% - 75%。在这样舒适的环境下,猪群的日均舒适时长从传统养殖模式下的 12 小时提升至 20 小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肉质也更加鲜美。同时,智能饲喂系统能够根据每头猪的生长阶段和健康状况,精准投喂饲料,确保每头猪都能获得充足的营养,进一步提高了猪群的健康水平和生长效率。
(二)人环关系:从 “适应环境” 到 “创造环境”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巨大,传统养殖往往受限于自然环境,只能在适宜地区开展。但牧原通过智能化技术,打破了这种地域限制,实现了从 “适应环境” 到 “创造环境” 的转变。
在黑龙江的极寒地区,牧原采用先进的保暖技术和智能温控设备,让猪舍内部温暖如春,即便室外温度低至零下 40℃,猪群依然能在舒适环境中生长。而在海南的酷热地区,则通过智能通风和降温系统,有效降低猪舍温度,为猪群创造了凉爽的生活空间。这种对环境的主动创造,不仅扩大了养殖区域,还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据统计,牧原智能化养殖场的土地利用率相比传统养殖场提升了 50%,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
(三)产业关系:从 “零和竞争” 到 “生态共赢”
在传统的养殖产业链中,各环节之间往往呈现零和竞争关系,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惜牺牲上下游企业的利益。但牧原通过构建开放生态,推动了产业关系从 “零和竞争” 向 “生态共赢” 的转变。
牧原主动向上下游合作供应商开放部分数据接口与技术标准,实现了产业链各环节的数据共享与协同创新。当饲料公司的营养师能够实时获取猪群的采食行为数据时,就可以根据猪的实际需求,开发出更加精准的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而设备商基于猪舍环境参数优化风机设计,能够为猪舍提供更加适宜的通风条件,改善猪群的生活环境。这种开放与合作,使得产业链各环节的效率都得到了显著提升,据统计,整体效率提升了 20%,构建起了 “技术共享、风险共担” 的新商业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