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养殖污染困局:从 “环境负担” 到 “生态机遇” 的认知转变
(一)早期污染症结与转型意识的觉醒
21 世纪初,牧原已具备相当规模,年出栏生猪达数十万头。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严峻的环保问题,其年产生粪污量超过 10 万吨。若这些粪污处理不当,不仅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还会对生猪品质产生负面影响,成为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重大阻碍。当时,诸多企业将此类废弃物视为难以解决的棘手问题,采取简单粗放的处理方式,但这不仅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更多的环境隐患。
牧原董事长秦英林在海外考察期间,接触到先进理念,深刻认识到畜禽粪污并非毫无价值的 “废弃物”,而是具有利用潜力的 “农业资源”。这一认知的转变,成为牧原实现转型的关键转折点。2004 年,牧原果断决策,投资千万元引进沼水发酵技术,并在 6 个养殖场开展沼气发电项目。该举措成效显著,年发电量达 628 万度,二氧化碳减排量达 11 万吨,同时还生产出 60 万吨有机肥。此次成功实践,使牧原在 “污染治理 + 资源利用” 方面实现了双重突破,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政策驱动下的战略进阶
随着环保政策的日益严格,《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对臭气治理提出了以 “群众主观感受” 为考核标准的要求。这对养殖企业而言,是一项巨大的挑战,意味着以往仅关注污染物指标的治理方式已无法满足要求,必须更加重视居民的实际感受。
牧原早在 1992 年就启动了臭气治理技术的研究,此时恰逢技术迭代升级的契机。牧原建立了专业的嗅辨实验室,配备 6 名专职嗅辨员,通过专业判断量化臭气浓度,为治理工作提供了更为科学的依据。同时,在全国养殖场推广末端降氨除臭系统,氨气去除率高达 97.3%,空气除臭灭菌率超过 99%。该系统的推广,从根源上解决了 “邻避效应”,实现了养殖场与周边居民的和谐共处。牧原通过持续的技术升级与创新,成功应对了政策挑战,为行业树立了典范。
二、技术突破:构建 “减量化 - 无害化 - 资源化” 全链条模式
(一)减量化:从源头降低污染负荷
精准营养调控:牧原经过深入研究与实践,采用低蛋白饲料配方和智能饲喂系统。这一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饲料利用率提升了 8%,氮排放减少了 15%。猪摄入的营养更加精准,有效避免了因营养过剩或不合理导致的粪污增加。同时,单头猪全程粪污产量控制在 1 立方米,仅为行业标准的 1/3,大幅降低了后续处理压力。在传统养殖模式中,饲料配方往往不够精准,导致猪对营养的吸收不充分,大量营养物质随粪便排出,既造成资源浪费,又增加了污染。牧原的精准营养调控技术,从源头上减少了污染的产生,是一种可持续的养殖方式。
节水工艺创新:在养殖过程中,水的使用量与污水产生量密切相关。牧原采用全漏缝地板,使猪的粪便和尿液能够及时分离,减少了冲洗用水;限位饮水器的使用,避免了猪玩水漏水现象,进一步降低了用水量。这些节水技术的应用,使养殖污水产生量下降了 40%。此外,牧原还将沼液经处理后回用于冲淋洗消,形成了 “污水零外排” 的闭环。通过这些节水工艺的创新,牧原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了污水对环境的污染。
(二)无害化:构建多重屏障阻断污染
固液分离 + 厌氧发酵:牧原对粪污的处理采用了科学流程,首先进行固液分离,通过震动筛网、螺旋挤压两级分离,将固体部分用于制作有机肥,液体则进入黑膜发酵池。在黑膜发酵池中,液体经过厌氧发酵,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杀灭病原体,使其达到无害化标准。为防止对地下水造成污染,防渗池采用了 HDPE 膜 + 混凝土结构,该结构能够有效阻止污染物的渗漏,确保环境安全。
高温灭菌技术:对于固体粪便和沼渣,牧原采用高温灭菌技术。将它们混合后,在 60℃以上的高温环境中进行堆肥处理,在此过程中,虫卵、病原菌的杀灭率达 99%,确保了还田的安全性。经过高温灭菌处理后的肥料,不仅不会对土壤和农作物造成危害,还能为其提供丰富养分,实现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三)资源化:粪污变 “黑金” 的价值重塑
有机肥产业矩阵:牧原利用固体粪污生产商品有机肥,年产量达到 300 万吨。这些有机肥经过科学配方和处理,适配小麦、玉米、甘蔗等 39 种作物。在内蒙古奈曼旗的沙地,使用牧原有机肥后,玉米亩产从 1000 斤提升至 2000 斤,化肥用量减少了 50%。这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还减少了化肥对环境的污染,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数字化水肥管网:为更好地实现粪污的资源化利用,牧原铺设了长达 2931 万米的支农管网,覆盖了 472 万亩农田。通过测土配方,根据不同农田的土壤状况和农作物需求,精准调节沼液氮磷钾比例,实现精准施肥。在河南内乡示范区,经过精准施肥后,土壤有机质提升了 6%,粮食亩产从 700 公斤增至 1000 公斤。数字化水肥管网的建设,使牧原能够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农业生产的宝贵资源,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
三、生态与经济双赢:从 “企业责任” 到 “社会价值” 的提升
(一)荒漠化治理的 “牧原方案”
在内蒙古奈曼旗,土地荒漠化问题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牧原将猪粪尿转化为滴灌水肥,通过精准灌溉,改良了 9.07 万亩沙地。曾经贫瘠的沙地如今长出了玉米、向日葵等作物,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还带动了当地 6100 人就业。过去,这些沙地因缺乏肥力,难以种植农作物,当地居民收入来源有限。牧原的治理方案使沙地重焕生机,近五年助农增收 1.13 亿元,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在吉林大安盐碱地,土壤盐碱化程度高,农作物难以生长。牧原通过 “水肥 + 有机肥 + 水稻种植” 的模式,对盐碱地进行改良。经过多年努力,亩产从最初的 0 突破至 850 斤,实现了 “不毛之地” 到 “吨良田” 的转变。这一成果不仅为当地农业发展带来了新希望,也为其他地区的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借鉴。
(二)农民增收的 “数字纽带”
技术赋能新农人:为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牧原组建了 300 人农艺师团队,深入 1.4 万个村庄,开展了 9293 次农技培训,培训农民达 28.2 万人次。农民通过学习,掌握了测土配方、无人机植保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2024 年助农增收 13.53 亿元。在传统农业中,农民往往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导致农作物产量不高。牧原的技术赋能,使农民成为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农人,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利益联结机制:牧原首创 “保底收入 + 分红” 模式,与农民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联结。在河南内乡,农户参与这一模式后,亩均收入从 910 元增至 1100 元,合作社每亩多赚 30 元。这种模式不仅保障了农民的基本收入,还让他们能够分享企业发展的成果,实现了企业、农民、村集体的三方共赢。通过这种利益联结机制,牧原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乡村振兴。
(三)国际认可与行业引领
牧原的 “数字化种养循环” 模式,凭借其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入选联合国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案例”。该模式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还在国际上获得认可。牧原的沼气回收 CDM 项目,每年能获得 130 万美元减排奖金,这是对其在环保领域努力的肯定。
为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牧原与全国畜牧总站共建 8 个绿色低碳基地,将自身技术和经验进行推广。牧原还输出了 “河南液态肥技术明白卡”,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环保技术模板。在牧原的引领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环保和资源利用,推动了整个养殖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四、未来展望:从 “单一治理” 到 “生态共同体” 的演进
(一)技术迭代方向
智能化升级:未来,牧原将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智能化升级。空气过滤猪舍将集成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和调节臭气浓度、循环水量等参数,实现治理过程的自动化。通过传感器和智能控制系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提高治理效率和效果。引入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粪肥溯源。消费者可以通过区块链查询到粪肥的来源、处理过程和使用情况,确保还田数据可查、效果可评,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
场景拓展: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地貌和气候条件差异较大。牧原计划针对南方丘陵、东北寒地等不同地貌,研发适配的粪污处理设备。在南方丘陵地区,地形复杂,需要小型化、灵活的处理设备;在东北寒地,要考虑设备的耐寒性和冬季处理效果。2025 年,牧原计划新增管网 1000 万米,覆盖农田突破 600 万亩,将数字化种养循环模式推广到更多地区,让更多的农田受益。
(二)产业协同模式
为实现产业的协同发展,牧原将推动 “养殖场 + 合作社 + 农户” 深度联动。在湖北、安徽等地试点 “水肥托管” 服务,农民通过手机 APP 预约施肥,牧原提供 “测土 - 配肥 - 灌溉” 全流程服务。这种服务模式,不仅方便了农民,还提高了施肥的精准度和效率,预计降低人工成本 40%。通过产业协同,能够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业的发展。
(三)碳中和实践
在碳中和的大背景下,牧原积极探索实践。目前,沼气发电年减排二氧化碳超 50 万吨,已取得一定成效。未来,牧原将探索 “生物质炭化” 技术,把粪污转化为土壤改良剂和碳汇产品。通过这种技术,不仅能够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还能增加土壤的碳含量,构建 “养殖 - 固碳 - 农业” 的碳中和闭环,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结语:当养猪场成为 “生态枢纽”
牧原的发展历程,是一部从传统养殖到绿色养殖的转型史。其以实际行动证明,养殖污染治理并非企业的负担,而是重构农业生态的重要契机。从最初的沼气发电,到如今的数字水肥,从沙地改良到盐碱地治理,牧原在 20 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从 “猪粪尿” 到 “营养液” 的转变,将 “环保压力” 转化为乡村振兴的 “绿色动能”。
在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牧原的 “数字化种养循环” 模式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其为养殖业解决环保问题提供了技术方案,也为实现产业与生态共生、企业与农户共赢描绘了美好蓝图。当每个养殖场都能成为循环经济体,每次施肥都源于养殖废弃物的合理利用,农业的绿色转型就不再遥远,而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像牧原这样的企业不断探索和创新的 “变废为宝” 科技密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