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产经·企业名企动态 → 文章内容

牧原成本破局11.8元/公斤:生猪产业从“量战”到“质胜”的深度变革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8/13 9:36:44 关注:44 评论: 我要投稿

  一、成本 “深蹲”:牧原如何击穿行业成本底线?
  (一)11.8 元 / 公斤的颠覆性突破
  在生猪养殖这一具有长期性与复杂性的产业进程中,成本管控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2025 年 7 月,牧原股份发布的成本数据,在行业内引发广泛关注:其生猪养殖完全成本降至 11.8 元 / 公斤,较当年年初的 12.2 元 / 公斤下降 3.3%。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非洲猪瘟疫情以来行业成本的最低纪录,而且显著扩大了与行业平均成本之间的差距,达到 2-3 元 / 公斤。
  在生猪市场中,这 2-3 元的成本差异,对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以 2025 年 7 月全国生猪均价 13.7 元 / 公斤的市场行情来看,当多数生猪养殖企业仍在努力实现成本平衡时,牧原股份每头 120 公斤的肥猪已能实现 228 元的利润。这种成本优势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显著的竞争力,成为牧原股份应对猪周期波动的重要支撑。
  (二)三大硬核技术重塑成本曲线
  牧原股份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背后是一场涉及基因技术、饲料配方以及养殖流程的全面技术革新。
  种猪基因革命:“华农牧原” 系列种猪选育计划,是牧原股份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举措。通过长期的科研投入与技术攻关,牧原股份成功将能繁母猪的 PSY(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提升至 28 头,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 24 头。这一提升不仅体现为数字的增长,更直接转化为成本的降低。牧原股份的断奶仔猪成本降至 270 元 / 头,而同行企业的成本仍处于 300 - 350 元 / 头的区间,使其在成本竞争中占据显著优势。
  饲料配方革新:饲料成本在生猪养殖成本中占据较大比重。牧原股份通过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实现对饲料配方的优化。该技术在精确把握猪只营养需求的基础上,每吨饲料减少 50 公斤豆粕用量。结合自有饲料厂在玉米采购中的集中议价能力,牧原股份在 2025 年成功将饲料成本较 2024 年降低 8%,单头育肥饲料成本控制在 1100 元以内,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
  智能养殖赋能:牧原股份的养殖场采用智能化养殖技术,构建了高效的养殖管理体系。“天网工程” 利用 AI 摄像头对养殖场进行全面监测,覆盖率达到 90%,能够实时掌握猪只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疫病风险,系统立即发出预警,有效降低疫病发生率达 40%。智能环控系统则将料肉比稳定在 2.7:1,较行业平均水平的 2.9:1 降低 10% 的饲料消耗,提高了养殖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产能 “瘦身”:从规模扩张到价值扩张的战略转变

  (一)主动调减 32 万头能繁母猪,重构供需平衡

  能繁母猪存栏量是生猪市场供需关系的重要指标。在过去两年中,牧原股份在产能结构调整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其能繁母猪存栏量从峰值的 362.1 万头降至 2025 年 7 月的 343 万头,并计划在年底进一步降至 330 万头。累计调减 32 万头能繁母猪,预计减少未来肥猪供应量约 900 万头。
  牧原股份的这一举措与国家政策导向高度契合。农业农村部提出全国需调减约 100 万头能繁母猪,将总量稳定在 3950 万头左右,牧原股份承担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产能调减任务,成为行业产能结构优化的引领者。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过去几年生猪行业在资本驱动下出现盲目扩张,导致产能过剩、市场竞争加剧、行业利润下降。牧原股份主动削减产能,标志着行业从盲目扩张向理性调整的转变,有助于恢复市场供需平衡,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二)政策东风下的行业共振效应
  农业农村部为推动生猪产业的健康发展,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行业整体效益。这些措施包括限制二次育肥、严格控制出栏体重在 120 公斤以内、严控新增产能等,引导行业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转向注重质量与效益提升。
  在政策引导下,神农集团、天康生物等企业积极响应,共同推进产能优化。神农集团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下降 5%,稳步推进产能结构调整;天康生物新疆基地通过工艺创新,将育肥成本降至 10.33 元 / 公斤,成为行业降本增效的典范。随着各大企业的积极参与,行业 CR10(前十企业集中度)加速提升至 35%,表明行业正朝着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低效产能逐步退出市场,为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行业 “变奏”:三大新趋势改写竞争格局

  (一)成本差距收窄,技术红利全民共享
  2025 年上半年,生猪养殖行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头部企业成本普遍下降。温氏股份通过优化养殖技术和管理体系,将肉猪养殖综合成本稳定在 12.8 - 13 元 / 公斤;神农集团提出 “10 元成本目标”,并已将成本降至 12 元 / 公斤,行业整体成本较 2024 年下降 1.5 元 / 公斤,实现了成本控制的重大突破。
  成本差距的缩小得益于行业内技术共享的加强。种猪基因技术和饲料配方技术以往被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今为促进行业整体发展,种猪基因库逐步开放,企业间在低蛋白日粮配方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中小养殖场通过 “公司 + 农户” 模式接入龙头企业技术体系,大型企业与中小养殖场之间的成本差距从 4 元 / 公斤缩小至 2 元 / 公斤。这一变化提升了中小养殖户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推动行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二)经营策略趋同,出栏节奏 “精准共振”
  2025 年 7 月上市猪企销售数据显示,出栏量普遍下降。20 家上市猪企合计出栏 1518.61 万头,环比下降 6%,其中 13 家企业出栏量下滑。牧原股份 7 月商品猪销量从 6 月的 701.9 万头降至 635.5 万头,环比降幅约 10%;金新农降幅接近 30%,从 6 月的 11.22 万头降至 7.94 万头。
  这一现象并非单纯受市场需求淡季影响,而是行业对市场周期变化的主动应对。年初仔猪市场价格上涨,猪企加大仔猪销售,由于仔猪到育肥猪出栏周期约为 6 个月,导致 6 - 7 月育肥猪供应减少。同时,政策引导企业 “错峰出栏”,避免市场供应过度集中,猪企普遍采取 “卖仔猪保利润” 策略。以牧原股份为例,2025 年 1 - 7 月仔猪销量同比增长 162%,仔猪销售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支撑。这种经营策略的趋同反映了行业在信息透明环境下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和协同应对能力,有利于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三)政策导向切换,从 “保供” 到 “稳价” 的范式转移

  农业农村部对生猪产业的政策导向正在发生深刻转变,生猪产能调控已纳入 “粮食安全” 考核体系,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实现生猪产业的稳定发展,农业农村部设定了能繁母猪 “3900 万头动态平衡线”,通过政策引导企业合理调整产能,当能繁母猪存栏量高于平衡线时,引导企业调减产能,反之则鼓励增加产能。
  为稳定猪价,“猪价保险 + 收储托市” 政策组合持续发挥作用。猪价保险为养殖户提供价格风险保障,收储托市通过政府收储和投放储备肉,调节市场供求关系,稳定价格。在政策引导下,牧原等龙头企业的产能调整不仅是市场行为,更成为政策传导的重要环节,推动行业从单纯追求规模扩张的 “保供” 模式向注重效率与效益的 “稳价” 模式转变,提升了行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破局之道:后周期时代的生存法则
  (一)成本控制进入 “毫米级” 竞争
  未来生猪养殖行业的成本竞争将更加激烈,成本控制精度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1 元 / 公斤的成本差距可能决定企业的市场地位。牧原股份作为行业成本控制的领先者,制定了 2026 年将成本降至 11 元 / 公斤的目标。
  为实现这一目标,牧原股份在种猪基因和养殖效率方面持续创新。通过大数据与 AI 技术的深度融合,对种猪的生长速度、瘦肉率、繁殖性能等多维度指标进行精准筛选,计划将 PSY 提升至 30 头,提高母猪繁殖效率。在饲料转化率方面,引入智能化精准投喂系统,根据猪只生长状况实时调整饲料配方,目标将料肉比降至 2.6:1,优化饲料利用效率,从源头降低成本。
  温氏股份则通过 “种 - 养 - 宰” 全产业链协同模式探索降本路径。在屠宰环节,引入先进的智能分割设备和精细化管理流程,将屠宰损耗率从 8% 降至 5%,每头猪增效 50 元。同时,利用养殖环节的大数据反馈,反向优化种猪培育和饲料配方,构建全产业链成本优化闭环,提升企业成本竞争力。
  (二)产能结构向 “质量型” 升级
  在经历了规模扩张阶段后,生猪养殖企业逐渐认识到单纯追求产能规模已难以适应市场变化,产能结构正朝着 “质量型” 方向升级。牧原股份在新建猪场时,将单场规模控制在 10 万头以内,并配备智能化环控系统。这种小型化、智能化的猪场模式,有助于精准调控猪舍环境,降低疫病传播风险,提高管理效率,使 100 - 120 公斤标猪占比提升至 90%,满足市场对优质生猪的需求,实现产能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
  神农集团则通过战略调整,终止 2.9 亿元仔猪扩繁项目,将发展重点转向高端猪肉市场。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培育特色猪种,采用有机养殖方式,生产高品质的有机认证猪肉,售价达到 20 元 / 公斤,较普通猪肉溢价 40%。这种产能结构调整策略,帮助企业避开低端市场竞争,开拓高附加值利润空间,提升产能价值。
  (三)政策红利与市场规律的再平衡
  在新的发展阶段,生猪养殖企业需要在政策引导与市场规律之间寻求平衡,构建 “政策 - 市场” 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农业农村部为推动产能优化,实施 “每调减 1 万头能繁母猪补贴 50 万元” 的政策,企业应抓住政策机遇,淘汰低效产能,优化母猪结构,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获取政策支持。
  面对市场价格波动,企业可运用金融工具进行风险管理。通过期货套保锁定部分生猪售价,提前确定利润空间,避免市场价格风险。新希望集团在这方面提供了成功案例,通过合理调减产能获得政策补贴超 5000 万元,并利用期货市场锁定下半年 20% 出栏量价格,有效规避价格风险,实现企业的稳健发展。
  五、展望:当 “牧原成本” 成为行业新基准
  当前,生猪市场的未来走势备受关注。短期内,2025 年 8 月生猪均价可能继续下行,甚至触及 13 元 / 公斤的低位。在此市场环境下,中小散户面临较大的亏损压力,经营难度增加。而牧原股份凭借 11.8 元 / 公斤的成本优势,仍能保持 10% 的利润率,展现出较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
  从中长期来看,随着牧原股份计划的 32 万头能繁母猪调减逐步落实,预计到 2026 年生猪市场供给将减少约 900 万头,这将显著改变市场供需格局。结合中秋、春节等传统消费旺季的需求增长,猪价有望回升至 16 - 17 元 / 公斤的合理区间。届时,行业将进入 “成本筑基 + 价值回归” 的发展阶段,企业通过成本控制能力在市场价值回升中获得收益。
  牧原股份推动的成本革命,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成功实践,也是中国生猪产业迈向国际先进水平的重要一步。过去,中国生猪产业虽规模庞大,但存在 “大而不强” 的问题。如今,成本控制已成为行业共识,种源创新、成本控制和政策把握能力成为企业在后猪周期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将这三者有效结合,在种源技术上不断突破,在成本控制上精益求精,在政策应对上精准把握的企业,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实现持续增长。
  对于全国 1700 万生猪从业者而言,牧原股份的成功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表明,在充满挑战与机遇的生猪养殖行业中,穿越市场周期的关键在于对养殖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以及对市场和政策变化的准确判断。未来,生猪产业发展道路可能依然充满挑战,但只要从业者秉持追求卓越的精神,中国生猪产业有望在全球市场中实现从 “规模大国” 到 “质量强国” 的转型,展现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盐碱地逆袭:看牧原如何让“不毛之地”变身“黄金粮仓”2025/8/15 22:47:37
牧原联农助农深实践:9 亿让利背后的产业互联密码与乡村振兴新路径2025/8/14 10:21:19
因劳动争议,石磊起诉牧原股份2025/8/12 22:07:52
以爱筑梦 开创未来|牧原集团第四十届母子工程大会温暖落幕2025/8/9 10:19:03
从污染治理到循环经济 牧原股份的绿色转型启示录2025/8/8 14:19:31
当AI遇见猪圈:牧原如何用智能重构人猪共生新生态2025/8/8 9:23:37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