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频道
产经·企业  曝 光 台  本网动态  畜牧舆情  
当前位置:首页产经·企业名企动态 → 文章内容

盐碱地逆袭:看牧原如何让“不毛之地”变身“黄金粮仓”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8/15 22:47:37 关注:72 评论: 我要投稿

  一、从 “白碱荒滩” 到 “稻浪飘香”:一场土地的重生记

  (一)盐碱地之痛:曾经的 “不毛之地”
  在吉林省大安市,曾存在一片仿若被大自然遗忘的土地。极目远眺,地表白茫茫一片,盐碱肆意蔓延。经检测,其土壤 pH 值高达 10.3,碱性极强,致使一般植物难以在此环境中存活;盐分含量达 4‰ ,仿佛土地被铺上一层 “盐霜”,植被极为稀疏。一旦风起,尘土裹挟碱面飞扬,弥漫于空气中,令人不适。此地几乎不见农作物踪迹,农民面对这片土地,满是无奈与绝望。该盐碱地成为当地农业发展的阻碍、生态环境的短板,严重制约地方经济发展以及农民生活水平提升,使其丧失了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二)五年蜕变:科技绘就绿色画卷
  短短五年间,一场神奇变革于此悄然发生。如今,无人机镜头掠过这片土地,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片泛起涟漪的水田,嫩绿稻苗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展现出顽强生命力。大安牧原种养循环种植示范区的土壤产生了显著变化,pH 值降至 8.5,土壤酸碱度变得适宜农作物生长;有机质含量提升近 2 倍,为土壤增添了丰富养分,使其变得肥沃;盐分含量降至 1‰ ,曾经那层厚厚的 “盐霜” 逐渐消散。昔日的盐碱荒滩如今长出沉甸甸的稻穗,亩产达到 1000 斤左右,实现了从 “生态痛点” 到 “生态亮点” 的重大转变,成为当地一道亮丽风景线,见证着科技与创新创造的奇迹。
  二、种养循环:牧原破解盐碱地密码的 “金钥匙”
  (一)模式解析:变 “猪粪尿” 为 “黄金水肥”
  在吉林省大安市,牧原集团以独到眼光与创新思维,开启土地与养殖深度变革,独创 “养殖 - 水肥 - 绿色农业” 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犹如一把 “金钥匙”,成功攻克盐碱地治理难题。走进大安牧原养殖场,现代化养殖设备高效运转,背后一套精密废弃物处理系统同步运作。生猪养殖过程中,每日产生大量猪粪尿,这些曾令人困扰的废弃物,在牧原模式下开启神奇 “变身”。
  猪粪尿首先被输送至固液分离设备,精准分离为固体和液体两部分。固体粪经系列加工处理,转变为优质有机肥,富含丰富有机质与多种矿物质元素,是滋养土壤的优质 “补品”。液态粪水则被引入厌氧发酵池,在特定环境下,经微生物发酵作用,转化为富含氮、磷、钾等多种营养元素的水肥。此水肥非比寻常,每一滴皆蕴含改善土壤、滋养作物的巨大能量。
  为使 “黄金水肥” 发挥最大功效,牧原农艺师深入研究当地盐碱土壤特性以及各类作物需肥规律,制定科学合理配施方案。对于盐碱地而言,降低土壤碱度、改善土壤结构是关键。“黄金水肥” 中丰富的有机质如同土壤 “润滑剂”,能有效改善土壤团粒体结构,使原本板结的土壤变得疏松透气,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同时,其中酸性物质可中和土壤碱性成分,逐步降低土壤 pH 值,为作物生长营造适宜土壤环境。当这些水肥精准施用于田间,便如同为作物注入生长 “活力剂”,不仅为作物提供充足营养,还能增强作物抗逆性,使其在盐碱地恶劣环境中茁壮成长。
  (二)生态与经济双赢:串起 “三赢” 链条
  在大安市,牧原种养循环模式带来全方位改变,它如同一根纽带,将企业、农民和土地紧密相连,构建起 “企业增效、农民减投增收、粮食增产” 的 “三赢” 链条,为当地生态与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对于企业而言,通过将养殖废弃物转化为有价值资源,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发展。不仅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还通过销售有机肥和提供水肥服务获取新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提升企业社会形象与竞争力,为企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当地农民切实感受到种养循环模式带来的福利。以往,农民在盐碱地耕种,产量低且需投入大量化肥,成本高、收益低。如今,有了牧原 “黄金水肥”,情况大为改观。种植户谷景龙表示:“使用牧原水肥后,化肥使用量可减少一半甚至更多,种地成本大幅降低。而且产量提高,一垧地能多产 2000 - 3000 斤,算下来一亩地能减投增收 300 多块钱。” 像谷景龙这样的农户众多,大安牧原累计铺设支农管网 28.6 万米,覆盖农田 5.8 万亩,亩均助农减投增收 200 元,共计为周边农户减投增收 821.9 万元。农民不仅获得经济实惠,还学习到先进种植技术与管理经验,为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从宏观视角看,粮食增产是种养循环模式另一显著成果。曾经贫瘠的盐碱地,在 “黄金水肥” 滋养下,焕发生机,稻穗饱满,粮食产量大幅提升。这不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也为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良好产业发展格局。
  牧原种养循环模式在大安市取得巨大成功,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成为乡村振兴道路上的成功范例,为其他地区提供宝贵经验借鉴。
  三、农户故事:从 “观望” 到 “抢着干” 的转变

  (一)第一个 “吃螃蟹” 的人:马占龙的尝试与收获

  在大安市,马占龙以 “敢闯敢试” 闻名。几年前,牧原集团携全新种养循环理念与 “黄金水肥” 来到此地,多数农户持观望态度。马占龙则心中盘算,看着自家贫瘠盐碱地,每年投入多、收成少,满心无奈。他心想:“反正这地现在也种不出好庄稼,不妨试试新事物。” 怀着忐忑心情,马占龙成为首个尝试使用牧原水肥种植水稻的农户。
  初次见到牧原农艺师那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马占龙站在田边,看到一位身穿红衣的青年人,连胶靴都未穿,裤脚高高挽起,毫不犹豫地踏入田里,弯腰仔细查看稻苗长势。这位看似年轻的农艺师,眼中透着专业与专注。马占龙回忆当时场景,仍记忆犹新:“当时我就觉得这人靠谱,再加上对牧原名声有所耳闻,便决定跟着试试。”
  此后,马占龙种植习惯彻底改变。以往,他大量施用化肥,产量却始终难以提高。如今,在牧原农艺师指导下,他开始精准使用 “黄金水肥”。马占龙笑着说:“刚开始确实不太适应,总觉得这水肥看着稀,能有什么用?可没想到,没过多久,稻苗就快速生长,叶子变得绿油油的,比以前用化肥时更壮实。” 收获季节来临,马占龙喜笑颜开,水稻产量大幅提高,且因减少化肥使用,成本降低不少。他感慨道:“这可真是尝到甜头了,以前种地像瞎忙活,现在才明白,种地也能如此科学,如此有盼头。” 马占龙的成功,如石子投入平静湖面,在当地农户中引发连锁反应,让大家看到盐碱地种植新希望。
  (二)谷景龙的账本:减投增收的实在账
  在大安市叉干镇六合堂村,谷景龙是有名的种粮大户,也是牧原水肥的忠实受益者。谈及使用牧原水肥的经历,谷景龙打开话匣子,兴致勃勃地算起一笔清晰账目。他指着眼前土地说:“以前,这片盐碱地可把我折腾坏了。每年仅化肥钱就花费不少,产量却一直上不去,一垧地也就产千把斤粮食。” 而自使用牧原 “黄金水肥” 后,情况发生巨大变化。谷景龙说:“首先是化肥使用量大幅减少,通过水肥治理改造,盐碱地化肥使用量能减少一半,有时甚至能降低 2/3。就拿我家来说,以前一垧地要用很多化肥,现在能省下一大半,这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本降低。”
  除减少化肥使用量,产量提升更让谷景龙欣喜不已。他笑着说:“以前一垧地也就产七八千斤粮食,现在不同了,一垧地能多产 2000 - 3000 斤,亩产达到 1000 斤左右。算下来,一亩地能减投增收 300 多块钱,这可不是小数目。” 他详细算账,他家有 50 垧地,按当前减投增收情况,一年下来能多收入数万元。谷景龙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这多出来的收入,能给家里添置不少东西,让生活更宽裕。”
  在减投增收双重利好下,谷景龙种植效益显著提升。他不仅自身受益,还常与村里其他农户分享经验。在他带动下,越来越多农户参与到种养循环模式中。谷景龙说:“大家看到我的地种得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都心动了。现在,村里很多人都开始跟着使用牧原水肥,大家相信,只要遵循科学方法,盐碱地也能变成‘金土地’。”
  四、攻坚先锋:党亚博团队的坚守与创新
  (一)临难受命:扛起盐碱地改良大旗
  2022 年,对于大安市盐碱地治理而言是关键一年。这一年,农艺师党亚博肩负重任,来到大安牧原,全面负责盐碱地改良工作。他首次踏上这片白茫茫的盐碱地时,眼前景象令其深感震撼:狂风呼啸,裹挟碱尘扑面而来,土地干裂,几乎不见一丝绿意。党亚博深知面临艰巨挑战,但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决心。
  “加强现有盐碱地改造提升,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党亚博明白,这片土地不仅关系当地农民生计,更与国家粮食安全紧密相连。在公司大力支持下,他积极行动,与吉林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吉林农业大学等单位建立紧密合作关系。他频繁往返于实验室、试验田和科研院校之间,组织召开多场研讨会,与专家共同探讨盐碱地改良技术方案。党亚博常提醒团队成员:“我们不能盲目尝试,每一个决策都要基于科学研究和分析。” 他亲自带领团队对大安当地盐碱化耕地进行全面勘察和检测,详细记录土壤各项数据,为后续改良工作奠定坚实数据基础。
  (二)科技攻关:筛选抗盐碱 “希望之种”
  在与科研单位合作中,党亚博团队开启艰苦科技攻关之旅。他们目标明确,即找到最适合大安盐碱地的施肥方式和水稻品种。试验田成为 “战场”,各种新型肥料和水稻品种在此接受严苛考验。党亚博和团队成员每日早早前往试验田,仔细观察每一株水稻生长状态,记录株高、叶片颜色、分蘖数量等数据。遇到问题时,他们围坐一起热烈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这个品种前期生长良好,但后期对盐碱地耐受性似乎不足。” 党亚博皱着眉头,看着手中数据记录说道。团队成员纷纷发表看法,有的建议调整施肥时间和用量,有的提出尝试其他水稻品种。在不断尝试与失败中,他们逐渐积累经验,筛选出一些表现较为突出的抗碱、抗盐水稻品种。这些品种宛如盐碱地上的 “希望之种”,为实现新开发盐碱地增产稳产带来希望。
  随着时间推移,党亚博团队努力初见成效。曾经贫瘠的盐碱地,在他们精心治理下逐渐泛起绿意。周边农户看到试验田变化,十分惊讶。一位老农感慨:“以前都觉得这地没救了,没想到这些年轻人真有办法。” 越来越多农户对党亚博团队工作产生兴趣,主动咨询盐碱地改良技术和方法。在党亚博团队引领下,更多农户加入种养循环模式,齐心协力为这片土地 “逆袭” 贡献力量。
  五、时代价值:在 “两山理论” 坐标上的生动实践

  (一)“两山理论” 的二十年答卷
  站在 “两山理论” 提出二十周年重要历史节点回望,大安牧原绿色低碳种养循环示范项目无疑是一份出色答卷。“两山理论” 深刻阐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统一关系,大安牧原是这一理论的坚定践行者。
  过去,大安市盐碱地是生态环境的 “伤疤”,不仅无法产生经济收益,还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治理。大安牧原通过 “猪养田、田养猪” 的绿色可持续理念,成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他们将生猪养殖废弃物转化为宝贵资源,借助 “养殖 - 水肥 - 绿色农业” 循环经济模式,使盐碱地重焕生机,将曾经的 “生态负债” 转变为 “生态资产”。该模式不仅改善当地生态环境,还带动周边乡村经济发展,创造可观经济效益。大安牧原的成功实践,为全国盐碱地治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 “大安模式”,成为 “两山理论” 在农业领域的生动诠释。
  (二)守护 “中国粮仓” 的使命担当
  我国拥有各类可利用盐碱地资源约 5 亿亩,其中具有农业利用前景的盐碱地总面积约 1.85 亿亩,这片广袤土地是我国重要的 “潜在粮仓”。牧原集团在大安市的探索实践,对挖掘盐碱地潜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曾经,大安市盐碱地因土壤盐碱化严重,粮食产量极低,甚至难以种植农作物。如今,在牧原集团努力下,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从 “风吹白碱起” 的荒芜景象,到 “稻浪翻金黄” 的丰收盛景,牧原用五年时间创造种养循环奇迹。他们通过改良盐碱地,提高土地肥力和生产力,使这片曾经的 “不毛之地” 长出饱满稻穗,实现粮食增产。这不仅增加当地粮食产量,也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牧原集团以实际行动诠释企业社会责任和使命担当,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推动者,在广袤盐碱地上描绘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的壮美画卷。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牧原联农助农深实践:9 亿让利背后的产业互联密码与乡村振兴新路径2025/8/14 10:21:19
牧原成本破局11.8元/公斤:生猪产业从“量战”到“质胜”的深度变革2025/8/13 9:36:44
因劳动争议,石磊起诉牧原股份2025/8/12 22:07:52
以爱筑梦 开创未来|牧原集团第四十届母子工程大会温暖落幕2025/8/9 10:19:03
从污染治理到循环经济 牧原股份的绿色转型启示录2025/8/8 14:19:31
当AI遇见猪圈:牧原如何用智能重构人猪共生新生态2025/8/8 9:23:37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