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行情频道
价格播报  行情分析  
当前位置:首页行情分析行业发展 → 文章内容

从“粮耗大户”到“节粮先锋”,养殖业如何逆袭?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5/11 5:41:12 关注:53 评论: 我要投稿

  饲料粮之困:养殖业的 “成长烦恼”
  在中华大地广阔的版图之上,我国不仅在粮食生产领域成就斐然,牢牢确保了粮食自给自足,同时在养殖行业也成绩卓著,极大丰富了民众的食物供应。然而,在这繁荣景象的背后,养殖业正面临一个愈发严峻的问题 —— 饲料粮困境。我国饲料粮占粮食消费总量的 40% 以上,如此庞大的比例,如同沉重的巨石,阻碍着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
  传统养殖模式在现代化进程中逐渐显露出局限性。以人工饲喂为主的生产环节,存在诸多弊端,人工投喂撒漏率高,过量投料现象普遍,每次投喂都伴随着粮食资源的浪费。这些被浪费的饲料,不仅造成经济损失,更对粮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饲料配方同样存在问题,蛋白质过剩与能量不足并存,且缺乏动态营养调控体系,育雏期与育肥期采用相同饲料,导致营养与动物生长阶段不匹配,饲料利用率低下,大量营养被白白损耗。
  在饲料粮替代原料的探索中,我国目前仍高度依赖玉米、大豆,而农作物秸秆、酒糟、沼渣沼液、餐厨垃圾、昆虫蛋白、藻类蛋白等潜在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以农作物秸秆为例,我国每年产生大量秸秆,本可成为优质饲料资源,但因缺乏有效利用技术和手段,大部分被废弃或焚烧,这不仅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品种性能的限制也给养殖业带来挑战。低效品种饲料转化率低,如同高油耗低动力的汽车,消耗大量能源却无法提供足够产出。寄生虫病等问题更是雪上加霜,进一步降低养殖效益。在部分养殖场,由于品种选择不当,饲料转化率低下,导致养殖成本大幅上升,利润空间被严重压缩。同时,寄生虫病的流行不仅影响动物健康生长,还增加了药物使用成本和食品安全风险。
  饲料粮资源的损失浪费,不仅导致养殖成本直线上升,还对环境造成沉重压力。每一粒被浪费的饲料,都意味着对环境的额外负担。养殖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粪便和污水,若处理不当,会对土壤、水源和空气造成污染,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未被消化的饲料随粪便排出,进入水体后会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大量繁殖,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实施养殖业节粮减损行动已刻不容缓,这是推动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
  科技赋能,精准节粮新变革
  在养殖业节粮行动中,科技发挥着核心作用,为提高效率、减少粮食浪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推动养殖业朝着精准、高效的方向迈进。
  精准饲料配方技术体系,根据肉鸡、蛋鸡、肉牛、肉羊、鱼、虾等不同养殖动物品种的独特营养需求,构建基于净能体系和氨基酸平衡模式的动态营养需要模型。通过该模型,能够精确调配饲料中的营养成分,确保每种营养都能满足动物生长需求。这一技术如同为运动员制定个性化饮食计划,依据其运动项目、训练强度和身体状况,精确计算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以及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量,帮助运动员达到最佳竞技状态。在养殖业中,精准饲料配方技术体系能够优化养殖动物的营养环境,提高饲料转化率,减少饲料浪费。
  低蛋白饲料标准、饲养标准和低蛋白多元化饲料生产技术规范的制定与修订,为饲料生产行业提供了明确的指导。这些标准和规范引导饲料生产企业在保障养殖动物营养需求的前提下,合理降低饲料中的蛋白含量,减少对豆粕等高蛋白原料的依赖。这不仅有助于降低饲料成本,还能缓解蛋白资源短缺的压力。例如,通过对蛋鸡低蛋白日粮的研究和应用,在不影响蛋鸡产蛋性能和鸡蛋品质的前提下,适当降低饲料中的蛋白含量,并添加适量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实现了饲料的优化升级,提高了饲料的性价比。
  智能化饲喂设备的推广,彻底改变了传统人工投喂的弊端。过去,人工投喂存在撒漏率高、过量投料等问题,而智能化饲喂设备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养殖动物的采食情况、生长状态以及环境参数等信息,依据预设程序和算法自动、精准地投放饲料。以智能化母猪管理系统为例,该系统能够识别每头母猪佩戴的电子耳标,记录相关信息,并根据母猪的不同生长阶段和生理状态精确控制下料量,避免饲料浪费,同时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和使用寿命。智能化饲喂设备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投喂的精准度和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和劳动强度,使养殖过程更加智能化、科学化。
  畜禽立体养殖和水产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等新型养殖模式,是科技助力节粮的重要实践。畜禽立体养殖模式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增加养殖数量。通过合理规划不同层次的养殖空间,根据动物的生长阶段和习性进行布局,提高养殖密度,降低单位养殖成本。水产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则以养殖用水处理和循环利用为核心,通过固液分离、泡沫分离、生物过滤、曝气脱气、紫外 / 臭氧消毒等一系列先进技术设备,实现养殖用水的循环利用,大幅减少水资源浪费。在这一封闭的养殖系统中,水质、温度、溶解氧等环境参数可精准控制,为水产动物提供稳定、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养殖产量和质量。该模式不受自然环境限制,可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确保水产品均衡供应。
  开源之路,挖掘非粮新宝藏
  在饲料粮减量替代的进程中,开源节粮是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我国地域广阔,非粮饲料资源丰富,农作物秸秆、酒糟、餐厨垃圾、沼渣沼液、林木枝叶、优质牧草等储量巨大,开发潜力无限。
  微生物发酵技术为非粮饲料资源转化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微生物发酵,农作物秸秆、糟渣类产品等地源性低值原料可转化为高蛋白饲料。例如,广西河池的养殖场利用该技术,回收当地的木薯渣、玉米秸秆、甘蔗尾、豆渣等副产品,经微生物发酵后,将原本难以利用的原料转化为高营养饲料。木薯渣中含有的纤维素、氰化物和多酚类物质等抗营养因子,经发酵后被有效降解,饲料中的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含量大幅提高,动物食用后生长状况明显改善。这一技术不仅降低了饲料成本,还减少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实现了多重效益。
  新型高效资源转化型饲料原料的推广,为开源节粮注入新动力。微生物菌体蛋白产能的扩大,展现了新蛋白来源的广阔前景。餐桌剩余食物、动物屠宰下脚料等新蛋白资源饲料化利用试点范围和规模的有序扩大,将 “变废为宝” 的理念变为现实。在一些城市,通过建立规范的回收和处理体系,将餐桌剩余食物转化为优质饲料原料,既解决了食物浪费问题,又为养殖业提供了新的饲料资源。尿素等非蛋白氮饲料化利用的加快推广,也为降低饲料成本、缓解蛋白资源短缺提供了有效途径。
  昆虫蛋白、藻类蛋白作为极具潜力的未来饲料资源,受到广泛关注。它们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等优点,是理想的饲料替代品。科研人员正通过基因编辑、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探索其饲料化利用途径,提高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未来,昆虫蛋白和藻类蛋白有望成为养殖业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保障饲料粮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饲草种植的发展是开源节粮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 “以草代粮” 的关键。我国各地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饲草种植。在牧区和农牧交错带,合理利用耕地种植饲草,积极推广粮饲轮作模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在土壤、水热等条件适宜的天然草原,科学有序地开展多年生人工草地建植,为草食家畜提供丰富的优质饲草。同时,加大对饲草良种的培育力度,围绕苜蓿、羊草、饲用燕麦、杂交狼尾草等品种,培育优质高产、饲用性能优良、抗寒耐旱耐盐碱的饲草新品种。苜蓿被誉为 “牧草之王”,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提高其产量和品质,可更好地满足养殖业对优质饲草的需求,减少对饲料粮的依赖。
  结构优化,养殖布局大调整
  在我国养殖业结构中,生猪养殖占据主导地位,但也面临一些问题。生猪饲料中玉米和豆粕占比较大,“料肉比” 远高于禽类和水产品,意味着生产相同重量的猪肉,生猪需消耗更多饲料粮,这对紧张的饲料粮资源构成较大压力。
  以 2023 年数据为例,我国生猪存栏量达 4.5 亿头,生猪饲料消耗的玉米和豆粕总量巨大。若将这些玉米和豆粕合理分配到其他养殖品种,或许能产出更多动物蛋白。因此,调整优化生猪产能十分紧迫。农业农村部实施生猪产能调控实施方案,以能繁母猪存栏量为关键控制点,精准调控生猪产能。通过引导养殖场户优化母猪存栏结构,合理控制产能,避免生猪产能大幅波动。同时,持续完善生猪产能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布市场信息,指导养殖场户适时出栏和优化养殖规模,促进供需平衡。当市场生猪供应过剩时,预警体系及时提示养殖户减少养殖数量,避免价格过度下跌;供应不足时,鼓励养殖户增加存栏量,保障市场供应稳定。
  节粮型高效肉禽生产是优化养殖结构的重要方向。肉鸡、蛋鸡等肉禽生长周期短、饲料转化率高,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少的饲料投入产出大量优质禽肉。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消费观念转变,禽肉因其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特点,受到消费者青睐。为推动节粮型高效肉禽生产发展,政府和企业积极引导禽肉消费,通过加大宣传、推出多样化禽肉产品等方式,提高禽肉消费比重。一些企业开发即食鸡胸肉、卤鸡腿等方便食品,满足消费者对便捷、健康食品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了禽肉市场份额。
  牛羊产业作为草食家畜的代表,在优化养殖结构中发挥重要作用。我国拥有广袤草原和丰富的农作物秸秆资源,为牛羊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推广 “牧繁农育”“暖季适度放牧、冷季舍饲半舍饲” 等生产模式,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以草代料。在内蒙古部分牧区,牧民采用 “牧繁农育” 模式,在草原进行牛羊繁殖和育肥前期工作,后期将牛羊转移到农区,利用农作物秸秆等资源育肥。这种模式整合了草原和农区的资源优势,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加大对牛羊产业的扶持力度,通过补贴、贷款优惠等政策措施,稳定基础产能,提升养殖生产效率,推动牛羊生产稳定发展。
  设施渔业的加速发展为优化养殖结构开辟了新路径。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产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传统水产养殖方式受自然环境限制,存在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等问题。设施渔业以工厂化、集约化、智能化为特点,通过构建封闭或半封闭的养殖系统,实现对养殖环境的精准控制。在设施渔业中,水质、水温、溶解氧等环境参数可根据养殖品种需求精确调节,为水产品生长提供适宜环境,大幅提高养殖产量和质量。一些先进的设施渔业养殖场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处理和循环利用养殖废水,减少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此外,设施渔业可实现全年不间断生产,有效保障市场水产品的稳定供应。
  从源头减少饲料粮消耗,推动肉类消费 “红转白”,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政策引导、科技支撑和市场协同。政策层面,政府应制定相关产业政策和补贴措施,鼓励养殖户发展节粮型养殖品种,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科技方面,加大对养殖技术研发的投入,培育更多饲料转化率高、生长性能好的优良品种,提高养殖效率。市场层面,企业应积极开发多样化的节粮型养殖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加强市场推广和宣传,提高节粮型养殖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行动号角,养殖业的节粮征程
  养殖业节粮行动是关乎养殖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战役,也是保障饲料粮安全的战略转型。这一行动承载着对养殖业未来发展的期望,肩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
  在这一征程中,技术创新与理念升级是两大关键要素。技术创新为实现节粮目标提供了有效手段,精准饲料配方技术体系、智能化饲喂设备、微生物发酵技术等科技创新成果,正改变着传统养殖方式,提高饲料利用效率。理念升级则为行动指明方向,促使各方深刻认识节粮减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思想上重视并在行动上落实。
  通过养殖业节粮行动,有望构建更加稳固、有韧性的粮食安全体系。这不仅能降低对玉米、大豆等传统饲料粮的依赖,增强粮食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抗风险能力,还能实现资源高效利用与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当成功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合理开发利用非粮饲料资源、优化养殖品种结构后,在保障畜禽水产品稳定安全供给的基础上,可有效减少饲料粮消耗,使有限的粮食资源发挥更大效益。
  展望未来,期待养殖业节粮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到 2030 年,若标准化规模养殖方式的单位动物产品平均饲料消耗量比 2023 年下降 7% 以上,非粮饲料资源开发利用量显著增加,种养匹配度明显提高,养殖业节粮降耗、降本增效将取得实质性进展,届时将迎来一个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养殖业。未来,养殖场内智能设备精准投喂,饲料转化率大幅提升;田野间饲草繁茂生长,“以草代粮” 成为现实;市场上节粮型养殖产品丰富多样,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各方应携手共进,积极投身养殖业节粮行动,以技术创新和理念升级为养殖业发展注入新活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定能实现养殖业节粮目标,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文章来源:现代畜牧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相关信息
对不起,该处暂无记录....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您可能感兴趣的产品更多>>

版权所有 现代畜牧网 Copyright©2000-2025 cvone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4265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