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牛肉干大王到潮流能发电领航者:林东的跨界传奇
现代畜牧网 http://www.cvonet.com 2025/5/13 12:21:16 关注:33 评论: 我要投稿
|
|
初出茅庐,创业维艰
1993 年,年仅 19 岁的林东,带着满腔的热血与憧憬,踏入了创业的浪潮,创立了杭州绿盛食品有限公司。那时的他,就像一只羽翼未丰的雏鸟,却有着搏击长空的壮志。望着窗外繁华的都市,他心中勾勒出一幅宏伟的商业蓝图,坚信自己能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开辟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创业初期,市场上饮料行业竞争激烈,“娃哈哈”“健力宝” 等品牌如日中天。1992 年底,娃哈哈营收达 4 亿元,利润 7000 多万元;1993 年,健力宝销售额更是高达 18 亿元,相当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在中国的销售总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林东决定推出 “绿盛果粒橙” ,试图在饮料市场分得一杯羹。他满心期待着自己的产品能一鸣惊人,像一颗璀璨的新星在市场上闪耀。然而,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由于产品上市错过了当年的饮料销售旺季,“绿盛果粒橙” 就像一颗流星,还没来得及在市场的天空中留下绚烂的痕迹,便匆匆陨落。
第一次创业的失败,并没有让林东气馁。他深知,在创业的道路上,失败是常有的事,关键是要有重新站起来的勇气。此后两年,他四处奔波,向亲友借来 40 万元,继续在食品行业摸爬滚打。他先后尝试生产棒棒冰和牛奶,每一次尝试,他都投入了全部的心血,精心挑选设备,仔细斟酌厂房的选址,认真筛选原料。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他,做棒冰、牛奶,市场反馈不佳;大量资金投入广告,造成企业现金流紧张;厂房、设备不断翻新、折旧…… 到 1995 年,林东创业本金亏得仅剩 1 万多元,第二次、第三次创业接连失败。
1995 年春节,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林东却只能在出租房里,伴着粉丝、白菜和土豆,独自品尝着失败的苦涩。窗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而屋内的他却被孤独和绝望笼罩。因为巨额债务,他不敢出门,也不敢回家,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被世界遗弃的孤雁。这时,父亲林广义打来电话,那句 “儿子啊,安心回家过年,大不了明年把家里两个店铺卖了,把钱还上……” 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穿透了他心中的阴霾,让他不禁泪如雨下 。但最终,他还是选择留在出租房,独自面对这一切。
破茧成蝶,牛肉干大王崛起
1995 年春节刚过,林东怀揣着背水一战的决心,一头扎进了市场调研中。他穿梭在熙熙攘攘的大街小巷,观察着人们的消费习惯;走进一家家超市和小卖部,仔细研究各类商品的销售情况。在那个物资逐渐丰富的年代,双汇火腿肠和沙爹牛肉干成为了市场的宠儿,吸引了无数消费者的目光 。
望着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林东的心中燃起了一丝希望。他深知,火腿肠生产线初期投资高达百万元,这对于当时身无分文的他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遥不可及。而沙爹牛肉干,不仅销售火爆,而且生产门槛相对较低,是他眼下翻身的绝佳机会。于是,他当机立断,决定投身牛肉干的生产。
那时的林东,虽然资金匮乏,但他凭借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开启了艰难的创业之路。他每天骑着那辆破旧的三轮车,早早地来到杭州肉联厂。在嘈杂的环境中,他精心挑选着每一块牛肉,仔细检查肉质的新鲜度和纹理,就像在挑选珍贵的宝藏。他深知,原料的品质是产品的生命线,只有好的牛肉,才能做出美味的牛肉干。
买好牛肉后,他便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中,一头扎进简陋的厨房。在闷热的厨房里,他和技术人员们围在热气腾腾的锅前,不断地尝试着各种配方。他们时而加入一些香料,时而调整一下火候,每一次尝试,都是对美味的一次探索。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衫,但他们浑然不觉,眼中只有那锅中正在烹制的牛肉干。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改进,他们终于找到了适合江浙地带口味的独特配方。这种牛肉干口感润、软、细、香,一上市便迅速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林东推着装满牛肉干的三轮车,来到商场、菜市场门口摆摊叫卖。他热情地向过往的行人介绍着自己的产品,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而消费者们品尝后,纷纷竖起了大拇指,当天的牛肉干总是早早地就被抢购一空。
随着销量的不断增加,林东开始意识到,要想把生意做大做强,就必须进行生产线改造和规模化生产。于是,他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建立起了现代化的生产车间。他还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成品检验,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每一袋牛肉干都符合高品质的要求 。
在品牌建设方面,林东始终坚守 “巧诈不如拙诚” 的经营理念。他将诚信视为企业的立足之本,无论是对供应商、经销商,还是对消费者,他都秉持着真诚和负责的态度。他率先在行业内制定 3R 产品标准,对原料、配方、匠艺严格把关,从源头上保证产品的质量。在他的努力下,绿盛牛肉干的品牌知名度越来越高,逐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崭露头角。
就这样,绿盛集团一步一个脚印,逐渐发展壮大。从最初的小作坊,到如今拥有员工 1000 余人,厂房占地逾百亩的现代化食品集团,绿盛的销售网络已覆盖全国 20 多个省、100 多个地级市和 2 万多家网点 。而林东,也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成为了国内赫赫有名的 “牛肉干大王”,在食品行业中站稳了脚跟。
留学触动,埋下科技种子
在商场中摸爬滚打多年,林东越发意识到,要想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就必须具备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广阔的国际视野。1999 年,事业有成的林东,毅然决然地放下手中的工作,远渡重洋,前往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攻读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 。
拉筹伯大学,这座成立于 1967 年的学府,以其卓越的教学质量和浓厚的学术氛围闻名于世。在这里,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带着各自的文化背景和独特见解,汇聚成了一个多元化的学术社群。校园里,现代化的建筑与郁郁葱葱的绿植相互映衬,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图书馆里,丰富的藏书和先进的学习设施,为学生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实验室中,各种先进的科研设备,激发着学生们的创新思维。
在澳大利亚留学期间,林东被这里活跃的学术氛围和快速发展的科技深深吸引。课堂上,教授们深入浅出的讲解,让他对管理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课后,与同学们的交流讨论,拓宽了他的思维边界。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让他深刻感受到科技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更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那时的澳大利亚,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就。1999 年,珀斯整形外科医生 Fiona Wood 教授成功为她的皮肤喷雾技术申请了专利,这项技术可以取一小块受害者的健康皮肤,在实验室中培育新的皮肤细胞,然后喷洒在受损皮肤上,显著加快恢复速度并消除疤痕 。20 世纪 90 年代,澳大利亚科学家约翰?奥沙利文和 CSIRO 研发出 Wi-Fi 技术,让人们摆脱了网线的束缚,实现了无线通信,如今全球有超过 10 亿人在使用这一技术。这些科技创新成果,让林东看到了科技改变世界的巨大潜力。
随着对科技了解的深入,林东将目光投向了新能源领域。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新能源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正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它不仅能够有效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缓解能源危机,还能降低碳排放,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通过研究,林东了解到,新能源领域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无限的可能性。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正在改变着人们的能源消费结构,为全球能源转型注入了新的动力。而在众多新能源中,海洋潮流能以其独特的优势,吸引了林东的目光。海洋潮流能是一种利用海洋潮汐运动产生的能量,它具有能量密度高、稳定性好、可预测性强等优点,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清洁能源 。
此时的林东,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他深知,作为一名企业家,不仅要追求商业利益,更要关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他决定投身于新能源领域,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为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
在澳大利亚的学习生活,不仅让林东学到了先进的管理知识,更让他开阔了眼界,坚定了科技报国的信念。他就像一颗被埋下的种子,在知识的滋养下,正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破土而出的那一天。
逐梦科技,开启潮流能探索
2009 年,对于林东来说,是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他心中那颗科技的种子,终于破土而出,开始生根发芽。
怀揣着对科技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林东联合美国南加州大学流体力学专家黄长征博士和美国新材料领域专家丁兴者博士,在美国洛杉矶创办了美国 LHD 科技有限公司 。LHD 这个名字,取自他们三人姓氏拼音的首字母,它不仅是公司的标识,更是他们合作与梦想的象征。公司成立后,他们将目光聚焦于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决心在这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领域,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在对多种清洁能源进行深入研究和试验后,他们将目光锁定在了海洋潮流能上。海洋潮流能,这种利用海洋潮汐运动产生的能量,就像一座隐藏在大海深处的宝藏,吸引着无数科学家和研究者去探索。它具有能量密度高、稳定性好、可预测性强等优点,被公认为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 。然而,要想将这座宝藏挖掘出来,转化为可供人类使用的电能,并非易事。美国、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在这一领域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但都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林东团队深知,他们面临的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反而充满了斗志。在洛杉矶的海洋潮流能实验室里,他们日夜奋战,像一群不知疲倦的探险家,在未知的领域中不断摸索前行。他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研究了各种可能的技术路径,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和模拟。每一次实验,他们都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一次失败,他们都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调整研究方案。
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幸运之神终于眷顾了他们。团队成功摸索出了海洋潮流能的全新技术路径及其潜在的商业价值。这一发现,就像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让他们看到了成功的希望。林东深知,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决定放手一搏,先期投入 100 万美元,开启了海洋潮流能发电项目的研发。
然而,研发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最初的实验条件十分艰苦,他们甚至只能在游泳池里进行实验。几个人齐心协力,拖动着设备,让泳池的水被动产生潮流,以此来模拟海洋环境。那狭小的泳池,成为了他们梦想起航的地方。尽管条件简陋,但他们的热情却丝毫未减。他们在水中忙碌的身影,充满了对科学的执着和对梦想的追求。
后来,为了更接近真实的海洋环境,他们又找了个无人的海湾,雇了几个墨西哥人帮忙抬机器,继续进行实验。海湾的海风呼啸着,海浪拍打着岸边,他们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坚守着自己的信念。每一次将设备放入海中,他们都满怀期待;每一次遇到问题,他们都共同面对,寻找解决的办法。
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投下去的 100 万美元,却连个水花都没有打起,林东初战告败。面对失败,团队成员们的心情十分沉重,他们的脸上写满了失落和沮丧。但林东并没有被失败打倒,他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深知,科学研究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宝贵的经验积累。他安慰着团队成员,鼓励大家不要放弃,要相信自己的能力。
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林东始终坚信,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他的设想是:每年投入 100 万美元,直到搞出成果来。他不顾身边人的质疑和反对,凭借着对科技的一腔热爱和坚定的信念,独自承担着巨大的压力。他相信,自己心中的那个科学梦,总有一天会实现 。
抉择回国,科技报国决心坚
2010 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海归回国创业的政策,如中组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关于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意见》 ,为海归们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优厚的待遇。同年,“浙江省海归创业导师团” 正式成立,林东凭借着在创业领域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经验,成为了浙江省首批海归创业导师团的领军人。
此时的林东,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他在美国的 LHD 项目,就像一个尚未成熟的果实,需要精心呵护才能茁壮成长。继续在美国研究,投入相对较小,每年只需几十万美金,绿盛集团完全可以承担这笔费用,风险也相对较低 。但如果将项目带回浙江,要实现海上发电并成功并网,至少要做好投入 2 亿元却可能血本无归的准备。这不仅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还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成功的概率微乎其微。
夜晚,林东独自坐在办公室里,望着窗外繁华的城市夜景,内心却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一般难以平静。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国内的发展机遇和家乡的呼唤,也思考着自己的科技梦想和社会责任。他深知,将项目带回国内,虽然充满了风险,但一旦成功,不仅能为祖国的能源事业做出巨大贡献,还能推动我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技术进步,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为了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林东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对国外所有在研发和实施的海洋潮流能项目进行了深入调研。他穿梭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与专家学者交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每个项目的技术路径、实验数据和发展前景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调研过程中,林东惊喜地发现,LHD 项目的技术路径 ——“总成平台 + 模块化”,是一条从未有人尝试过的创新之路。根据之前的实验数据,这条技术路径具有很大的实施潜力和成功概率。这一发现,就像黑暗中的一束曙光,照亮了林东前行的道路。
2012 年 6 月,在家乡政府部门的鼓励和支持下,林东终于下定决心,将在美国孵化出的 LHD 项目带回浙江,开启了将研发技术在国内实现产业化的征程。他深知,这是一场充满挑战的冒险,但他毫不畏惧,因为他心中怀揣着科技报国的坚定信念,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在新能源领域创造出属于中国的辉煌 。
扎根浙江,全力投入研发
2012 年 10 月 28 日,杭州林黄丁(LHD)新能源研究院正式成立,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了林东团队在新能源领域探索的道路。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他们在海洋潮流能发电技术的研发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为了给项目提供更好的实验条件,林东投入 1800 万元,在杭州千岛湖建成了 LHD 模拟洋流能大型户外实验室。这座实验室,就像一个神秘的海洋能量探索基地,实验水流速度最快可达每秒 4 米,且可 24 小时不间断实验。在这里,团队可以模拟各种复杂的海洋环境,对设备进行全方位的测试和优化 。
在实验室里,摆放着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它们闪烁着指示灯,仿佛在诉说着科技的奥秘。实验人员们忙碌地穿梭其中,他们专注地记录着实验数据,仔细地观察着设备的运行情况。每一个数据的变化,都可能蕴含着新的发现;每一次设备的调整,都可能带来技术的突破。
这个项目涉及的学科众多,从总成平台系统、水轮机涡轮系统、传动系统,到增变速系统、发电机组系统、制动系统等,几乎每一个系统都是一项世界级课题。破解这些课题,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创新的思维和不懈的努力。每一个课题的攻克,都是一项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足以发表多篇高质量技术论文 。
得知林东的潮流能项目后,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政府、国家海洋局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他们敏锐地察觉到,这个项目不仅具有巨大的科技价值,还对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政府不仅给予 LHD 项目 “2013 年国家海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 支持,还将其列为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为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
为了寻找最适合实验的场地,林东和他的团队开启了一段漫长而艰辛的旅程。他们带着研发的设备,跑遍了各种有自然流动水源的山沟。每到一处,他们都要仔细考察环境和水流的大小、稳定性等客观因素。这些因素对于实验的成功至关重要,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导致实验的失败。
在考察过程中,他们遭遇了许多困难和挑战。山路崎岖,设备沉重,他们常常需要耗费大量的体力和精力,才能将设备搬运到指定地点。有时,他们还会遇到恶劣的天气,暴雨、狂风、烈日,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他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科学的执着,坚持了下来。
经过无数次的考察和筛选,他们最终选定了杭州太子湾的一个出水口。这里水流湍急,环境相对稳定,是进行实验的理想场所。为了不扰民,他们总是选择在半夜进行实验。当城市陷入沉睡,万籁俱寂之时,他们的身影却在黑暗中忙碌着。他们小心翼翼地将设备安装好,然后紧张地等待着实验的开始。
实验过程中,他们全神贯注地盯着仪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每一次数据的采集,每一次设备的调整,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有时,实验会持续一整夜,直到黎明的曙光洒在他们疲惫的脸上。如果实验结束得晚,天有点亮了,他们还会吸引不少前来晨练的大爷大妈围观。大爷大妈们好奇地看着这些新奇的设备,纷纷询问他们在做什么。林东和他的团队总是耐心地解答,向他们介绍海洋潮流能发电的原理和意义 。
成功下海,并网发电创历史
2016 年 7 月 27 日,是一个注定要被载入中国新能源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浙江舟山的海域格外热闹,海风轻拂,海浪拍打着岸边,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重要时刻欢呼。在众人的期待与紧张注视下,LHD 第一代机组缓缓驶向大海,进行下海测试。
当时,现场的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每个人都屏住了呼吸,眼睛紧紧地盯着那台即将下海的机组。林东站在指挥台上,表面上显得镇定自若,可他的内心却如波涛汹涌的海面一般,难以平静。他深知,这是多年努力的关键时刻,一旦失败,所有的心血都将付诸东流。
就在机组设备下海时,意外突然发生了。有人焦急地向林东报告:“放不下去!” 那一刻,林东只感觉脑袋 “轰” 的一声,仿佛被一道惊雷击中。多年来的努力、无数个日夜的拼搏,在这一刻似乎都悬在了半空。但他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状态,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果断,大声告诉工作人员:“就是砸也要砸下去!” 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潮汐时间的变化,导致了窗口期有所延后。
经过一番紧张的调整,机组终于成功下海。那一刻,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所有人都激动不已。他们相互拥抱,喜极而泣,眼中闪烁着激动的泪花。林东看着成功下海的机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表面上依然平静,但内心早已心潮澎湃,激动万分。
一个月后的 8 月 26 日,LHD 首期 1 兆瓦潮流能发电机组成功并入国家电网。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震惊了世界。它标志着中国在海洋潮流能发电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为继美国、英国后第三个掌握潮流能发电并网技术的国家 。这一刻,林东和他的团队多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也为中国的新能源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LHD 潮流能发电机组的成功并网,不仅填补了我国在海洋潮流能发电领域的空白,还为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选择。它就像一座灯塔,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让人们看到了海洋潮流能发电的广阔前景 。
持续创新,引领行业新高度
2018 年 11 月 29 日和 12 月 29 日,对于林东和他的团队来说,是值得铭记的日子。在浙江舟山的海域,LHD 海洋潮流能发电项目第二代 0.4 兆瓦机组、第三代 0.3 兆瓦机组相继顺利下海发电。每一次机组的下海,都承载着他们的希望与梦想;每一次成功发电,都让他们离目标更近了一步。这不仅是技术的一次次验证,更是他们在新能源领域不断探索的有力见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经验的积累,林东团队并没有满足于现有的成绩。他们深知,要想让海洋潮流能发电真正实现产业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22 年 4 月 29 日,我国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发电站迎来了新的里程碑 —— 世界最大单机 LHD1.6 兆瓦潮流能发电机组 “奋进号” 在舟山岱山秀山岛海域正式投入运行 。
“奋进号” 的诞生,凝聚了林东和他的团队无数的心血。它的成功运行,标志着中国潮流能发电并网技术实现了一次重大跨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台机组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设计理念,具有更高的发电效率和稳定性。它就像一位英勇的战士,屹立在茫茫大海中,源源不断地将海洋潮流能转化为清洁电能,为祖国的能源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
在林东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展览室墙上,几十份发明专利证书熠熠生辉。这些证书,是他们创新成果的有力证明,见证了潮流能发电技术的一步步进步,也蕴含着林东和他的团队呕心沥血的努力。每一份证书的背后,都有着无数个日夜的钻研和探索,都有着一次次失败后的重新振作 。
在林东的办公桌上,那份可行性分析报告记录着他们奋斗的轨迹。上面详细记录着由林东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 LHD 第一代机组度电成本为 106 元 / 千瓦时,经过几次技术更迭,第四代机组度电成本已经降至 1 元 / 千瓦时,已经具备规模应用场景 。这一数据的变化,是他们不断创新研发的成果,也让人们看到了海洋潮流能发电产业化的希望。
在林东看来,“创新浙江” 就是一块滋养奇迹的土壤。这里浓厚的创新氛围,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民营企业只有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科技创新才是推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特效药’,民营企业家一定要有‘科学家精神’,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 林东的话语中,充满了对科技创新的坚定信念。他深知,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新能源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
“我有一个梦想,让潮流能发电产业化,成为居民和企业用得起的清洁能源。” 林东的眼中闪烁着光芒,那是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制定了清晰的目标:一是要 “增”,通过技术迭代实现百兆瓦发电目标,将潮流能发电产业化;二是要 “降”,不断创新研发,降低潮流能发电成本,直至低于火力发电 。
他预计,到 LHD 第七代机组成型时,潮流能发电成本将低于 0.3 元 / 千瓦时,真正打开一个万亿级海洋清洁能源产业。这个宏伟的目标,就像一座灯塔,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也激励着他和他的团队不断努力奋斗 。
现在的林东,比任何时候都有底气。为了这个梦想,近段时间,他奔赴全国各地,对发电机组生产和投用进行实地考察。他的脚步匆匆,却坚定有力。他深知,实现梦想的道路上充满了挑战,但他毫不畏惧。2025 年,他要实现第四代 LHD 发电机组的量产,把潮流能发电并网技术再向前推进一大步。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他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
|
声明:本网刊登的文章以信息传播为目的,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果转载文章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或者转载出处出现错误,请及时联系进行删除,电话:13520072067。本网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感谢您的支持和理解!
|
文章来源:肉类食品网 文章作者:豆包 文章编辑:一米优讯 |
【进入社区】【进入专栏】【推荐朋友】【收藏此页】【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发表评论 (当前没有登录 [点击登录]) |
|
信息发布注意事项: 为维护网上公共秩序和社会稳定,请您自觉遵守以下条款: 一、不得利用本站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不得侵犯国家社会集体的和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利用本站制作、复制和传播下列信息:[查看详细]
(一)煽动抗拒、破坏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实施的; (二)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 (三)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捏造或者歪曲事实,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的; (六)宣扬封建迷信、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教唆犯罪的; (七)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或者进行其他恶意攻击的; (八)损害国家机关信誉的; (九)其他违反宪法和法律行政法规的; (十)进行商业广告行为的。
二、互相尊重,对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负责。 三、本网站不允许发布以下信息,网站编辑有权直接删除:[查看详细]
(一)、重复(恶意灌水)发布的信息; (二)、在本栏目内发布例如供求信息、代理招商、会展、求职招聘等含有广告宣传性质、不符合网站栏目的信息内容; (三)、与本网站主体定位不相关的信息等等。
四、本网站有权删除或锁定违反以上条款的会员账号以及该账号发布的所有信息。对情节恶劣的,本网将向相关机构举报及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对于违反上述条款的,本网将对该会员账号永久封禁。由此给该会员带来的损失由其全部承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