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产业链协同,重塑竞争格局
在当前生猪养殖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是一个显著趋势。此趋势不仅深刻变革行业竞争格局,更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
随着规模化养殖持续推进,散户加速退出市场,疫病防控与养殖成本压力日益加剧,生猪产能逐渐趋向饱和,同时消费市场对猪肉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企业通过纵向整合,实现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从上游的种猪繁育、饲料研发生产,到中游的标准化养殖、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再到下游的屠宰加工、冷链物流及终端销售,各个环节融合不断深化,形成有机整体。
在这一发展浪潮中,饲料企业凭借自身在原料采购、成本控制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的优势,以及业务拓展的内在需求,纷纷加大在生猪养殖领域的布局规模。例如,一些传统饲料龙头企业,依托长期积累的供应链资源和庞大的客户网络,通过自建养殖场、并购养殖企业或与农户建立紧密合作等模式,快速扩大生猪养殖产能。有的企业甚至采用 “饲料 + 养殖 + 屠宰” 的全产业链模式,此模式不仅有效降低饲料销售依赖风险,还通过源头把控养殖环节,实现产品质量升级和品牌溢价提升。据相关数据显示,头部饲料企业的生猪养殖规模年增长率已连续 5 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多数饲料企业已达到百万头级的养殖规模,成为行业整合的重要推动力量。
这种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趋势,对生猪养殖行业的竞争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大型企业凭借完善的产业链布局和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地位,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另一方面,全产业链模式促进各环节的高效协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增强行业抗风险能力,为保障市场供应、推动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注入新动能。
2024 年报解读:猪企的冰火两重天
从生猪产业链相关上市企业 2024 年报来看,不同业务侧重的企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态势,可谓 “冰火两重天”。
以生猪养殖为主的企业,大多迎来营业收入的大幅增长,主要得益于猪价上涨和生猪销量的增加。例如,牧原股份作为行业龙头,2024 年生猪出栏量、生猪销售均价同比均有提升,再加上生猪养殖成本同比下降,推动公司营业收入再创新高,稳固占据行业龙头地位。全年实现营收 1379.47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 24.43% ,净利润更是达到 178.81 亿元,较上年同期实现扭亏为盈 。2024 年,公司销售生猪 7160.2 万头,其中商品猪 6547.7 万头,仔猪 565.9 万头,种猪 46.5 万头;在生产成绩改善及饲料价格下降的共同作用下,2024 年底公司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已降至 13 元 / 公斤左右,全年生猪养殖完全成本约 14 元 / 公斤 。
而以饲料销售为主的企业,营业收入大多大幅下降,主要受累于饲料销量下降和饲料产品价格下跌。海大集团作为饲料行业的重要企业,虽然饲料销量逆势增长,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养殖业务稳健发展,海外业务量利双增,但其营业收入还是出现了微降。2024 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大涨 64.3% 至约 45.04 亿元,然而营收同比减少 1.31% 至 1146.01 亿元。从其核心业务饲料产品来看,行业饲料整体销量下滑,海大饲料销量虽继续实现正向增长,达到 2652 万吨(含内部养殖耗用量约 210 万吨),同比增长约 9% ,但由于饲料所需的原料成本下行,导致公司饲料产品价格跟随下调,拖累了营收增长,2024 年饲料产品营收为 912.02 亿元,同比下降 4.95% 。
温氏股份在 2024 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生猪养殖量价齐升,肉鸡养殖稳规模提效率,屠宰与食品加工提速,营收首破千亿大关,位居行业第三位。2024 年度,公司销售肉猪 3018.27 万头(含毛猪和鲜品),收入 617.53 亿元,毛猪销售均价 16.71 元 / 公斤,同比变动分别为 14.93%、33.50%、12.83% ,全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超 1000 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90 亿元 - 95 亿元,实现扭亏为盈。
新希望则面临着一些挑战,饲料、生猪销量双双下降,公司为两大主业两度 “瘦身”,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27.27%,位居第四位。2024 年实现饲料总销量 2596 万吨,生猪业务方面也未能实现增长,使得整体营收受到较大影响 。
这些头部企业的数据清晰表明,在 2024 年,猪价、销量和成本是影响猪企营收的关键因素。生猪养殖企业受益于猪价上涨和销量增加,成本下降更是锦上添花;而饲料企业则因饲料市场的不利因素,面临营收下滑的困境,即便在部分业务上有亮点,也难以扭转整体趋势。
生猪营收占比:聚焦主业与多元发展
从上市企业生猪营收占总营业收入的比重来看,可以清晰发现不同企业在业务布局上的侧重点和发展趋势。
牧原股份、巨星农牧、东瑞股份等企业主要聚焦生猪养殖,生猪营收占总营业收入比重高达 90% 以上。以牧原股份为例,2024 年其养殖业务收入为 1362.29 亿元,占比 98.75%,同比增长 25.88% 。这种高度聚焦生猪养殖主业的模式,使得企业能够将资源和精力高度集中,在生猪养殖的各个环节进行深度耕耘,如种猪育种、养殖技术创新、疫病防控等方面建立起强大的竞争优势。通过规模化养殖和精细化管理,牧原股份在生猪养殖成本控制、生产效率提升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而新五丰、天域生物等企业,生猪营收占比在 70% 以上。这些企业虽然也将生猪养殖作为核心业务,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探索多元化发展,通过拓展相关业务领域,降低单一业务带来的风险,同时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还有一些企业,如神农集团、京基智农、天邦食品、温氏股份、正邦科技等,生猪营收占比在 60%-70%。其中,京基智农的业务结构变化十分典型,2024 年其生猪营收增加,同时饲料、房地产营收大幅下降,促进其生猪营收占比大幅提高 42.8%,达到 65.45%,生猪主业愈发凸显。京基智农自 2019 年启动战略转型,坚定业务结构调整与持续产能提升,四大生猪养殖项目及配套饲料厂快速完工投产,产能快速释放。2024 年全年销售生猪 214.61 万头,实现净利润 5.33 亿元 ,标志着转型取得成功,随着存量房地产项目的去化,农业主业的有序增长,进一步夯实了公司健康经营的步伐。
此外,也有少数企业生猪营收占比下降。东瑞股份由于屠宰、肉食业务占比提升,使得生猪营收占比下降,这表明企业在产业链下游的拓展取得了一定成果,通过屠宰和肉食业务的发展,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优化了业务结构;天域生物由于光伏发电营收大幅增长,改变了营收结构,导致生猪营收占比下降;天邦食品生猪营收下降同时食品加工营收提升,正邦科技生猪销量下降同时饲料销量大幅增长,傲农生物饲养行业营收降幅大于饲料,正虹科技生猪营收大幅下降同时饲料原料营收大增,华统股份生鲜肉占比提升等,这些因素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企业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的调整和变化,或是受到市场需求、行业竞争等因素的影响,或是企业主动进行战略转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净利润分析:扭亏为盈与持续亏损
2024 年,猪价的上涨和养殖成本的下降,成为生猪养殖行业利润增长的两大关键驱动力,使得多数生猪养殖企业成功实现扭亏为盈。这一变化不仅反映了市场供需关系的调整,也体现了企业在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提升方面的努力。
猪价的回升直接推动了生猪养殖企业利润的显著增长。自 2024 年 3 月下旬起,生猪养殖行业全面步入盈利轨道,仅在年初的 1 月至 3 月中旬期间短暂经历亏损局面,盈利的巅峰时刻出现在 8 月份,彼时生猪市场价格攀升至年度最高水平,带动了生猪养殖盈利同步触及顶点,据上海钢联农产品网数据统计,8 月份自繁自养月均盈利 897.37 元 / 头,环比上涨 217.79 元 / 头 ,全国生猪均价同比涨幅达到 11.48% ,为生猪养殖盈利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饲料原料价格的下跌为企业降低养殖成本创造了有利条件。饲料作为生猪养殖的主要成本支出,占比达到整个养殖阶段的 60% 左右 ,2024 年饲料主要原料(豆粕、玉米、小麦、麸皮)价格下降明显,奠定了整体养殖成本下降的基础。各大猪企也纷纷采取措施优化内部管理,如通过饲料配方优化、疫病防控体系升级和智能化设备应用等,进一步挖掘成本下降的空间,提升生产效率。以牧原股份为例,通过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2024 年底公司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已降至 13 元 / 公斤左右,全年生猪养殖完全成本约 14 元 / 公斤 ,成本的下降使得企业在猪价上涨的背景下,利润空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放大。
在这一行业整体向好的趋势下,牧原股份、温氏股份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凭借其规模优势、成本控制能力和市场布局,实现了量价齐升,净利润同比大幅增长。牧原股份 2024 年全年实现净利润 178.81 亿元,同比增长 519.42% ;温氏股份预计 2024 年盈利 90 亿元 - 95 亿元,上年同期亏损 63.9 亿元,实现了扭亏为盈,销售肉猪 3018.27 万头(含毛猪和鲜品),收入 617.53 亿元,毛猪销售均价 16.71 元 / 公斤,同比变动分别为 14.93%、33.50%、12.83% 。
然而,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在这波行业复苏中受益。正虹科技、东瑞股份、天域生物等企业的净利润却呈现亏损状态,面临着各自的困境。
正虹科技长期处于亏损困境,已连续 4 年业绩为负。2024 年,其生猪养殖板块表现不佳,销售数量和收入大幅下降,全年亏损 6525 万元。产能的急剧萎缩是其面临困境的关键因素,生猪销量由 2023 年的 21.1 万头骤降至 2024 年的 10.6 万头,同比下降 49.58%。为缓解经营压力,公司抛售资产回笼资金,先后转让全资子公司正虹海原 100% 股权与唐山正虹 100% 股权,并注销多家低效子公司、申请增加银行授信额度。但长远来看,这削弱了公司核心竞争力,使其市场份额逐渐缩小,在运营和管理方面仍需做出重大改进。
东瑞股份 2024 年虽然营收增长显著,营业总收入达到 15.20 亿元,同比增长 46.58%,毛利润提升至 3.24 亿元,但归属净利润仍亏损 0.66 亿元。亏损原因主要在于已投入未产出的生产场产能占比较高,出栏生猪承担的折旧摊销等成本费用负担过重,同时屠宰和肉食业务持续亏损拖累,使得公司在营收增长的情况下,净利润依然为负,如何优化产能结构,提升屠宰和肉食业务的盈利能力,成为东瑞股份亟待解决的问题。
天域生物 2024 年业绩虽大幅减亏,但仍处于亏损状态。公司生猪养殖业务扭亏为盈,但公司生态环境业务收缩,园林生态景观设计业务剥离,收入下滑,同时按照会计准则对应收账款和合同资产等计提减值准备,导致整体依然亏损。在业务转型过程中,天域生物需要平衡好各业务板块的发展,加强财务管理,减少减值损失对利润的影响。
出栏量与毛利率:分化与回暖并存
在生猪养殖行业中,生猪出栏量的变化一直是衡量行业发展态势的重要指标之一。2024 年,生猪出栏量呈现出分化加剧的态势,同时也反映出行业规模化发展已步入阶段性高点的现状。
据统计,27 家上市企业生猪销量总计达到 1.84 亿头,同比增长 5.92%,占全国的比重达到 26.19%。这一数据表明,上市企业在生猪养殖行业中的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其中,牧原股份、温氏股份、德康农牧、大北农、海大集团、唐人神、新五丰、天康生物、巨星农牧、华统股份、神农集团等企业的生猪销量实现了逆势增长。以牧原股份为例,凭借其强大的规模化养殖优势和高效的生产管理体系,2024 年生猪出栏量持续攀升,成为行业内的领军者,全年销售生猪 7160.2 万头,其中商品猪 6547.7 万头,仔猪 565.9 万头,种猪 46.5 万头 ,出栏量的增长不仅体现了企业的规模实力,也反映出其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然而,正邦科技、中粮家佳康、傲农生物、龙大美食、克明食品等企业的生猪销量却出现了大幅下降。正邦科技由于此前面临债务困境和经营管理问题,对其生猪养殖业务产生了较大影响,导致生猪出栏量下滑明显,2024 年销售生猪 1139.44 万头,同比下降 21.55% ,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随着行业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生猪养殖行业已由资本驱动的高速发展阶段迈向成本驱动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和生产效率的提升,通过优化养殖流程、加强疫病防控、采用先进的养殖技术等方式,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生猪的出栏质量和数量。
2024 年,生猪养殖行业迎来了全面复苏,生猪养殖毛利率全线飘红,这一现象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亮点。受益于猪价回升、成本下行、效率提升和管理强化等多重利好因素,行业景气度显著回升。
从猪价方面来看,2024 年生猪价格呈现出先降后涨再降的走势,但年内上涨周期接近 6 个月,全国生猪均价同比涨幅达到 11.48% ,为生猪养殖毛利率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2024 年 3 月下旬起,生猪养殖行业全面步入盈利轨道,8 月份更是达到盈利巅峰,自繁自养月均盈利 897.37 元 / 头 ,这使得企业在销售生猪时能够获得更高的利润空间。
成本下行也是生猪养殖毛利率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饲料作为生猪养殖的主要成本支出,占比达到整个养殖阶段的 60% 左右 ,2024 年饲料主要原料(豆粕、玉米、小麦、麸皮)价格下降明显,奠定了整体养殖成本下降的基础。各大猪企积极采取措施优化饲料配方,提高饲料利用率,进一步降低了饲料成本。同时,通过智能化设备应用、精细化管理等方式,降低了人工成本、能耗成本等其他养殖成本,提高了养殖效率,从而使得生猪养殖毛利率大幅提升。
天邦食品、京基智农、立华股份、神农集团、正邦科技、东瑞股份、华统股份、巨星农牧、温氏股份等企业的毛利率较高,达到 20% 以上。其中,天邦食品通过一系列降本增效措施,在 2024 年第四季度育肥完全成本已下降至 13.93 元 / 公斤 ,成本的下降直接带动了毛利率的提升;立华股份在养殖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使得其生猪养殖业务毛利率大幅增长;正邦科技虽然面临诸多困境,但在 2024 年通过债务重整和内部管理调整,生猪养殖毛利率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达到 20.26% ;天邦食品、立华股份、正邦科技、天域生物、罗牛山等企业的毛利率同比增幅较大,达到 30% 以上,这些企业在成本控制、生产效率提升等方面的努力,使得它们在行业复苏中获得了更大的收益。
负债率下降,经营韧性增强
在生猪养殖行业的发展进程中,负债率作为衡量企业财务健康状况与经营稳定性的关键指标之一,具有重要意义。2024 年,伴随生猪市场景气周期的延长,生猪养殖企业呈现出积极变化 —— 负债率普遍下降。此现象不仅反映了企业财务状况的优化,更凸显了整个行业经营韧性的显著提升。
从行业整体数据来看,各大生猪养殖上市企业在 2024 年底的负债率呈现出明显的下降态势。以牧原股份为例,作为行业龙头企业,2024 年其实现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双增长,资产负债率降至 58.68%,较 2023 年末下降 3.43 个百分点。这一成果得益于公司在成本控制、生产效率提升以及市场布局等方面的卓越表现。通过全产业链把控、非洲猪瘟防控、利用新能源降成本等多项举措,牧原股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进而增强偿债能力,降低负债率。
温氏股份在 2024 年末资产负债率较上期末下降 8 个百分点,展现出良好的财务优化趋势。公司秉持稳健发展原则,在猪价上涨、养殖盈利改善的情况下,按计划偿还部分有息负债,致力于修复资产负债表。公司在养殖业务上稳定规模、提升效率,同时积极拓展屠宰与食品加工业务,多元化业务布局为公司的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也为负债率下降创造有利条件。
新希望的资产负债率从 2023 年末的 72.28% 下降至 2024 年末的 69.01%。尽管 2024 年公司面临饲料、生猪销量双双下滑的挑战,营业收入同比下降 27.27%,但通过业务结构调整,转让白羽肉禽和食品深加工板块控股权,优化资源配置,集中精力发展生猪养殖和饲料主业,使公司财务状况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负债率有所降低。
在众多负债率下降的企业中,傲农生物的情况尤为引人关注。傲农生物曾因跨界养猪时的激进扩张陷入资不抵债困境,资产负债率一度高企,2023 年达到 103.69%,处于资不抵债状态。2024 年,公司被债权人申请重整,在重整过程中,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负债率大幅下降 35.90%,降至 67.80%。
傲农生物的债务重整主要从多个方面展开。在资产重整方面,清退部分产能利用率较低的资产,保留优质资产,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运营效率;在债务重整上,通过与债权人协商,调整债务结构、延长债务期限、降低债务利率等方式,减轻债务负担,使公司财务报表恢复健康;队伍重整解决机构臃肿问题,实现人员精简高效,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业务重整使饲料板块更加聚焦、养猪板块得到优化、食品板块进一步拓展,提升业务核心竞争力;对管理和治理的重整,产生了以苏明城任董事长的新一届董事会,公司治理更加规范,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通过这一系列重整措施,傲农生物不仅降低负债率,还提升自身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2025 年,公司计划大力发展饲料业务,目标饲料外销量 245 万吨,通过提升饲料产能利用率、精简队伍提高人效以及降低原料采购成本和饲料制造费用等措施,提升饲料板块的毛利和效益;在养猪业务上,追求稳定经营、平稳生产,淘汰部分低效猪场,从北方等非核心区域退出,聚焦福建、江西区域,将养殖模式从 “自繁自养” 重资产模式转向重资产与 “公司 + 农户” 轻资产模式结合,未来以 “公司 + 农户” 为主模式,重点开发福建、江西区域,辐射周边地区。
傲农生物的成功重整和负债率的大幅下降,为行业内其他面临债务困境的企业提供了宝贵经验借鉴。这表明,在行业发展过程中,即使面临暂时困难,只要企业能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全面调整和优化,就能够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4 年生猪养殖企业负债率的下降,是行业经营韧性增强的重要体现。这一变化不仅得益于猪价上涨、养殖盈利改善等外部因素,更离不开企业自身在成本控制、业务优化、管理提升等方面的努力。负债率的下降,降低了企业财务风险,增强经营稳定性,为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在未来发展中,随着行业的不断成熟和企业竞争力的持续提升,生猪养殖行业有望在稳健的财务基础上,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行业展望:机遇与挑战并存
展望未来,生猪养殖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养殖、生物技术等创新成果将加速应用,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例如,智能饲喂系统能够依据猪只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精准投喂饲料,提高饲料利用率;智能化的疫病监测与预警系统,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控猪只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疫病的发生与传播,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市场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大型企业凭借资金、技术、管理等优势,在行业整合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并购、合作等方式,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拓展市场份额,推动行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同时,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品牌化、绿色化、生态化的猪肉产品将更受市场青睐,这将促使企业加强品牌建设,采用更加环保的养殖技术,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发展,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猪肉的需求。
然而,行业也面临诸多挑战。猪肉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依然是影响企业经营的重要因素,价格的不确定性给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市场布局带来较大困难。2025 年,据华鑫证券分析,能繁产能仍然保持上升趋势,行业因低养殖成本依然处于盈利期,预计后续能繁产能仍会有小幅度提升,这可能导致 2025 年猪肉供给相对过剩,价格缺乏大幅上行空间,猪板块的盈利分化将更显著,仅有成本领先的猪企具备盈利机会,行业其他产能将进入周期亏损阶段。
疫病风险仍然是高悬在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的威胁并未完全消除,一旦疫情爆发,将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环保压力也在不断增大,随着环保政策日益严格,生猪养殖企业需要加大在环保设施建设和废弃物处理方面的投入,以满足环保要求,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饲料成本占生猪养殖成本的比重较大,其价格的波动也对企业的成本控制构成挑战,2025 年饲料价格可能出现的震荡上行,意味着行业降本空间或将收窄。
生猪养殖行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强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政府和行业协会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加强政策引导和行业规范,为生猪养殖行业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期待生猪养殖行业在未来能够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为保障市场供应、促进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