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禽出栏量创新高,背后原因几何?
本文将对 2025 年上半年家禽产业的显著发展态势进行深入剖析。期间,全国家禽出栏量达到 81.4 亿只,同比增长 7.0%,创下 2021 年以来同期的最高纪录,其中二季度单季出栏 39.9 亿只,同比增幅高达 10.5%。这一数据不仅彰显了家禽产业的蓬勃发展,更反映出其背后一系列复杂而关键的产业变革逻辑。
如此显著的数据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值得深入探究。规模化养殖的兴起是首要因素。在山东、广东等家禽主产区,通过 “公司 + 农户” 的模式,有效整合了中小散户资源。以圣农发展为例,其在福建建成的全球单体最大白羽肉鸡产业园,单厂年出栏量突破 5 亿只。这种集约化生产方式将肉禽出栏周期缩短至 42 天,相比传统散养效率提升 30%,有力推动了出栏量的大幅增长。
饲料成本的下行也为家禽养殖业带来积极影响。2025 年上半年,玉米、豆粕价格同比分别下降 5.8% 和 3.1%,肉鸡配合饲料成本降至 3.67 元 / 公斤,达到近五年最低水平。成本的降低直接扩大了利润空间。据山东一个万只规模养殖场测算,每只白羽肉鸡净利润从 2024 年的 1.2 元提升至 2.5 元。这一利润提升极大地激发了养殖户增加补栏量的积极性,进而推动出栏量增长。
消费复苏和出口增长也为家禽产业注入强大动力。国内餐饮业复苏态势明显,2025 年 1 - 5 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长 5.9%,快餐、团餐对鸡胸肉的需求激增。与此同时,国际市场拓展成效显著,1 - 5 月鸡肉出口额达 9.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9%,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占比提升至 85%。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协同驱动,为家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规模化扩张,引领产业变革
(一)“公司 + 农户” 模式兴起
在当前家禽产业变革中,“公司 + 农户” 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模式打破传统养殖的分散局面,整合公司的资金、技术、市场优势与农户的养殖基础,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山东为例,众多家禽企业与农户紧密合作,公司为农户提供鸡苗、饲料、技术指导及销售渠道,农户专注于养殖环节。这种合作模式既解决了农户的销售问题,又助力公司稳定扩大生产规模。广东的家禽养殖领域也积极采用这一模式,整合众多中小养殖户。这些中小养殖户在新模式下,依托公司平台获得稳定收入来源,并学习到先进养殖技术,实现自身发展与提升。
圣农发展在福建建成的全球单体最大白羽肉鸡产业园,将 “公司 + 农户” 模式的优势发挥到极致。通过与周边农户合作,产业园规模持续扩大,单厂年出栏量突破 5 亿只。圣农发展对养殖全产业链进行严格把控,从种鸡选育、鸡苗孵化,到饲料研发、养殖过程管理,再到屠宰加工,形成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在种鸡选育方面,投入大量资源培育适合当地环境、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的种鸡品种;在饲料研发上,依据肉鸡不同生长阶段营养需求,研发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有效提高饲料转化率,降低养殖成本。
(二)效率提升显著
集约化生产为家禽产业带来显著的效率提升。传统散养模式下,肉禽出栏周期较长,一般需 60 天甚至更久,且养殖过程受自然环境、疾病等因素影响较大,产量稳定性欠佳。而当前的集约化生产模式,借助科学养殖管理和先进技术应用,将肉禽出栏周期缩短至 42 天。在养殖环境控制方面,采用智能化的温控、通风、光照系统,为肉禽营造舒适、稳定的生长环境。无论外界环境如何变化,鸡舍内的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均可保持在最适宜肉禽生长的状态,有效减少肉禽因环境不适产生的应激反应,提高生长速度和抗病能力。
在疾病防控方面,集约化生产优势明显。通过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对鸡舍进行严格消毒、隔离,定期对肉禽进行疫苗接种和健康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和预防疾病发生。一旦出现疾病,可迅速采取治疗和控制措施,避免疾病大规模传播,保障肉禽健康生长,提升养殖效率。这种效率的大幅提升,直接推动出栏量快速增长,促进家禽产业进入发展黄金时期。
成本与市场双轮驱动,产业发展正当时
(一)饲料成本下降,养殖户热情高涨
饲料成本在家禽养殖成本中占比较大,约达 70%。2025 年上半年,玉米、豆粕价格同比分别下降 5.8% 和 3.1%,肉鸡配合饲料成本降至 3.67 元 / 公斤,创近五年新低。成本下降直接扩大利润空间,据山东万只规模养殖场测算,每只白羽肉鸡净利润从 2024 年的 1.2 元提升至 2.5 元。利润的显著提升极大激发养殖户补栏积极性,纷纷增加补栏量,为后续家禽出栏量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饲料成本下降不仅直接降低养殖成本,还增强养殖户抗风险能力。以往饲料价格上涨时,养殖户面临巨大成本压力,甚至可能出现养殖亏损。当前饲料成本降低,养殖户在面对市场波动时有更多缓冲空间。即使禽肉价格出现一定程度下跌,凭借成本优势仍能保持一定利润,避免陷入亏损困境。这使得养殖户能够更稳定地开展养殖生产,不必因担心成本过高而畏缩不前,进一步促进家禽产业稳定发展。
(二)消费复苏与出口增长齐发力
国内餐饮业的复苏对禽肉消费起到显著拉动作用。2025 年 1 - 5 月餐饮收入同比增长 5.9%,随着人们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外出就餐频率增加,快餐、团餐等餐饮业态对鸡胸肉需求激增。城市中各类快餐店以鸡胸肉为主要食材的菜品日益丰富,如鸡胸肉汉堡、鸡胸肉沙拉等,深受消费者喜爱。团餐市场同样如此,学校、企业食堂为满足健康饮食需求,增加鸡胸肉供应,这些都促使禽肉消费量大幅提升,为家禽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内需动力。
出口增长也为家禽产业注入新活力。2025 年 1 - 5 月鸡肉出口额达 9.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8.9%,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占比提升至 85%。中国家禽产品在国际市场取得良好成绩,得益于品质提升和市场开拓。在品质方面,国内家禽养殖企业不断引进先进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严格把控养殖各个环节,从饲料选择、疾病防控到养殖环境优化,均做到精益求精,生产出的家禽产品肉质鲜美、安全可靠,赢得国际市场认可。在市场开拓方面,企业积极参加各类国际食品展会,与国外采购商建立联系,了解国际市场需求和趋势,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消费习惯调整产品种类和包装,提高产品适应性。通过这些努力,中国家禽产品成功打入众多国际市场,出口量不断攀升,有力推动家禽产业发展。
存栏量与产量的背后故事
(一)存栏结构深度调整
2025 年二季度末,家禽存栏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呈现出类似产业结构 “大洗牌” 的态势。蛋禽存栏占比从 2024 年的 45% 降至 41%,肉禽存栏占比相应提升。这一变化主要归因于鸡蛋价格持续低迷。2025 年上半年,主产区蛋价跌至 2.75 元 / 斤,同比下跌 38% ,养殖亏损面扩大至 60%。在此市场环境下,蛋鸡养殖户为降低损失,不得不加速淘汰老鸡,减少蛋禽存栏量。
在肉禽存栏结构中,白羽肉鸡占比突破 60%,其品种优势进一步凸显。白羽肉鸡凭借生长速度快、饲料转化率高、肉质好等优点,深受养殖户和市场青睐。其生长周期短,一般 40 多天即可出栏,相比其他家禽能更快为养殖户带来收益。而且,白羽肉鸡的肉品质量稳定,适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和加工,满足市场对禽肉的大量需求。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和消费观念转变,快餐、团餐等对鸡胸肉等禽肉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白羽肉鸡正好契合这一市场趋势,其存栏占比也随之持续提升。
(二)种源自主化的重要支撑
种源自主化在家禽产业发展中具有关键作用,堪称 “定海神针”。截至 2025 年 3 月底,“圣泽 901” 及迭代版 “圣泽 901Plus” 累计推广父母代种鸡超 3500 万套,国内市场占有率达 20%。“圣泽 901Plus” 在料肉比、产蛋率、生长速度、抗病性等指标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每套种鸡产合格种蛋超过 175 枚,肉鸡在平养条件下 37 日龄时平均体重达 2.5 千克。这一系列优异数据表明,我国在家禽种源方面已摆脱对外依赖,能够自主掌控产业发展命脉。
这种种源突破对存栏结构稳定性的增强作用不可忽视。拥有优质种源,养殖户无需担忧种鸡质量问题,能够更稳定地开展养殖生产。种鸡产蛋率高意味着有更多鸡苗可供养殖,保证存栏量稳定增长。而肉鸡生长速度快、抗病性强,不仅提高养殖效率,还降低养殖风险,使存栏结构更加稳定。在面对市场波动和疫病风险时,拥有自主种源的家禽产业能够更加从容应对,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圣泽 901 的推广还有助于优化家禽品种结构,提高整个产业竞争力。通过不断推广和应用这一优质品种,可逐步淘汰生产性能低下、抗病能力弱的品种,从而提升整个家禽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三)区域产能再分配
区域产能再分配促使家禽产业形成新的发展格局。山东、河南等传统养殖大省存栏量占比从 2024 年的 48% 降至 45%,而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存栏增速达 12%。这一降一升的变化背后,是 “东鸡西移” 政策引导和冷链物流网络完善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东部地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土地资源愈发紧张,养殖成本不断上升,同时家禽养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在这种情况下,“东鸡西移” 政策出台,引导家禽养殖企业向土地资源丰富、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西南地区转移。云南、贵州等西南地区拥有广阔土地和适宜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家禽养殖。随着冷链物流网络不断完善,禽肉产品运输更加便捷、高效。即便养殖地位于偏远的西南地区,也能快速将禽肉产品运往全国各地市场,保证产品新鲜度和供应稳定性。这使得西南地区家禽养殖产业得以快速发展,存栏量不断增加,成为家禽产业新的增长极。
(四)禽肉产量突破的驱动力
上半年禽肉产量突破 1200 万吨大关,背后有三重强大驱动力。单产水平持续提升是重要因素,如同为禽肉产量装上 “加速器”。白羽肉鸡料肉比降至 1.65:1,较 2020 年改善 12% ,单只出栏体重增至 2.85 公斤,规模化屠宰企业综合出成率达 92%。这些数据反映出养殖技术不断进步和管理水平持续提高。通过科学饲料配方、合理养殖密度、精准疫病防控等措施,家禽生长速度更快、饲料利用率更高,从而提高单产水平。
深加工的发展为禽肉产业开辟新的增长空间。国内多家龙头企业深加工产品占比突破 35%,调理品、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产值同比增长 25%。这些深加工产品不仅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还大幅提升禽肉附加值。以往禽肉可能只是简单销售,如今经过深加工变成美味调理品、方便预制菜,价格大幅提升,每吨禽肉附加值提升 1500 元 ,直接拉动产量增长 2.3 个百分点。
出口市场的结构性突破也为禽肉产量增长注入新活力。2025 年 1 - 5 月禽肉出口量达 12.8 万吨,同比增长 39.7% ,其中调理品出口占比从 2024 年的 30% 提升至 45% 。俄罗斯、中东等新兴市场占比超 60% ,这些新兴市场对禽肉需求旺盛,为我国禽肉出口提供广阔空间。通过不断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我国禽肉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量不断增加,有力推动禽肉产量增长。
(五)禽蛋产量的韧性增长
上半年禽蛋产量连续两年突破 1700 万吨,展现出强大韧性。存栏结构的动态平衡是禽蛋产量增长的重要基础。一季度蛋鸡存栏量同比下降 3.7%,导致产量微降 0.1% 。但到二季度,随着淘汰鸡量增加(6 月淘汰量同比增 15%)和青年鸡补栏(5 月补栏量同比增 8%) ,存栏结构得到优化,产蛋率提升至 91% ,推动产量回升。养殖户根据市场行情和养殖效益,灵活调整蛋鸡存栏结构,保证禽蛋产量稳定增长。
成本控制能力的增强也为禽蛋产量增长提供有力保障。蛋鸡配合饲料价格同比下降 7.4%,单斤鸡蛋饲料成本降至 1.8 元,较 2024 年减少 0.3 元 。尽管蛋价低迷,但大型规模养殖场通过 “低蛋白日粮 + 精准饲喂” 技术,仍能维持 0.2 元 / 斤的微利 。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饲料成本,还提高饲料利用率,使得养殖场在蛋价不理想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一定产能,支撑禽蛋产量底线。
消费需求的韧性显现则是禽蛋产量增长的重要动力 。尽管蛋价下跌,但上半年鲜蛋消费量同比增长 2.1% ,餐饮、食品加工需求占比提升至 40% ,抵消家庭消费下降的影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转变,餐饮、食品加工行业对禽蛋的需求不断增加 。各种烘焙食品、加工食品中都离不开禽蛋,这为禽蛋产业提供新的消费增长点 。功能性鸡蛋(如富硒蛋、DHA 蛋)市场份额扩大至 8%,单价较普通蛋高 30% ,这些功能性鸡蛋满足消费者对健康、营养的追求,成为禽蛋产业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推动禽蛋产量增长 。
下半年行情预测与产业展望
(一)未来增长动能
展望未来,家禽产业增长动能强劲。在技术迭代方面,智能环控系统的普及将成为家禽养殖的重要变革。预计其普及率将从 2024 年的 35% 提升至 50%。该系统如同为鸡舍安装 “智能大脑”,可实时监测和调控鸡舍内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参数。以往养殖户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手动调节,且难以精准控制,如今借助智能环控系统,可根据家禽生长阶段和实时需求自动调整环境参数,为家禽创造最适宜生长环境。这将使单栋鸡舍产能提升 20% ,大幅提高养殖效率,保障家禽生长速度和健康状况。
在市场拓展方面,家禽产业前景广阔。预计 2025 年禽肉出口量将突破 30 万吨 ,其中深加工产品占比超 50% 。随着全球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国际市场对禽肉产品需求持续增加。我国家禽产业应抓住机遇,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影响力,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提高深加工产品占比,既能增加产品附加值,又能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例如,将禽肉加工成调理品、预制菜等,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颇受欢迎。应加大对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投入,提高产品竞争力,逐步增强在国际市场的定价权。
政策红利也将为家禽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湖南、河北等省份部分地区出台设施养殖补贴政策,每平方米标准化鸡舍补贴 100 元 。这对养殖户而言是重大利好,可大幅降低改造和建设标准化鸡舍的成本。标准化鸡舍不仅能提高养殖效率,还能改善家禽生长环境,减少疾病发生。政府还可能在税收、贷款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养殖户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养殖技术水平。这些政策红利将吸引更多人投身家禽养殖行业,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二)潜在风险挑战
然而,下半年家禽产业仍面临诸多潜在风险挑战。价格波动是不容忽视的问题。下半年饲料原料价格可能回升,预计玉米价格涨幅达 5 - 8% 。饲料成本在养殖成本中占比较大,其价格上涨将挤压养殖利润空间。若养殖户不能及时调整养殖策略、降低成本,可能面临亏损风险。
疫病风险同样威胁家禽产业发展。H5N1 亚型禽流感在东南亚扩散,敲响警钟。一旦禽流感跨境传播,不仅影响家禽健康和产量,还会冲击出口市场。消费者可能因担心传播减少对禽肉产品购买,导致市场需求下降。相关部门和养殖户必须高度重视疫病防控工作,加强监测和预警,采取有效防控措施,防止疫病传入和扩散。
产能过剩也是需警惕的风险。若 2025 年下半年出栏量超预期增长,市场禽肉供应将大幅增加。在需求未相应增长时,供大于求可能导致禽肉价格同比下跌 10 - 15% 。这对养殖户而言是严峻挑战,可能引发行业深度调整。养殖户应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合理控制养殖规模,避免盲目扩大生产。
(三)战略应对建议
针对上述潜在风险挑战,需实施一系列具有前瞻性与系统性的战略举措。产业链整合至关重要,应鼓励养殖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拓展,上游延伸至饲料加工领域,下游拓展至冷链物流环节。如此,企业可构建起全产业链成本优势。在饲料加工方面,企业依据家禽营养需求,自主开展研发与生产活动,从而有效降低饲料采购成本;在冷链物流环节,通过完善的设施与高效的管理,确保禽肉产品的新鲜度与品质,进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经由全产业链整合,企业还能强化对产品质量与安全的把控,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
品种优化同样不可或缺。需加大对地方特色品种(如清远麻鸡、高邮鸭)的产业化开发力度。这些地方特色品种以其独特风味与优良品质,深受消费者青睐。通过实施产业化开发,能够满足市场多元化的消费需求。可通过建立地方特色品种养殖基地,运用科学养殖技术与现代化管理模式,提升养殖效益。同时,深入开发特色禽肉产品,推进品牌建设,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知名度。
数字化转型是家禽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大力推广 “智慧养殖” 平台,实现从育种、养殖到销售全流程的数据实时监控与深度分析。在育种环节,借助数据分析筛选优良种鸡品种,有效提高育种效率与质量;在养殖环节,实时监测家禽生长状况、环境参数等关键数据,及时察觉问题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以解决;在销售环节,通过数据分析洞察市场需求与消费者偏好,优化产品销售策略。数字化转型有助于提升决策的精准性,提高养殖效率与管理水平,推动家禽产业朝着智能化方向迈进。
总结
回顾 2025 年上半年,家禽产业在规模化、工业化、国际化进程中成绩斐然。家禽出栏量、存栏量以及禽肉产量均创下历史新高,禽蛋产业在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亦展现出强大韧性。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规模化养殖的有力推动、饲料成本的合理下降、消费市场的复苏与出口的增长,以及技术创新、品种优化等多方面的协同努力。
然而,行业发展仍面临饲料成本波动、疫病风险以及产能过剩等潜在危机。在未来发展中,家禽产业必须牢牢把握技术创新、市场拓展与产业链整合等关键要素,积极应对各类挑战。通过持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从 “养殖大国” 向 “产业强国” 的跨越。唯有如此,家禽产业方能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稳固立足,为社会提供更为优质、安全的家禽产品,为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